094 | 如何用天文学思维教育孩子?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国庆假期期间出行,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一种让人烦心的情况,就是“熊孩子”。在公共场合,常常能碰到旁若无人、大声哭闹的孩子,吵得人心烦意乱。眼看着家长就在旁边,也不好好管一管。

但其实,很多家长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住。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采取的方法无非就是告诉孩子不要吵,不要闹,或者问问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可是,这种处理方法很难迅速“扑火”,孩子一直吵闹,搞得家长很没面子。

遇到这样的情况,到底该怎么办呢?就这个问题,我跟得到上《天文学通识30讲》的主理人高爽老师交流了一下,他自己是一个五岁男孩的父亲,平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花了不少心思。高爽老师告诉我,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熊孩子”的情况,他动用了天文学的思维方式来教育孩子。

乍一听,这似乎不太靠谱——天文学研究的是宇宙,这跟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和高爽老师交流之后,我发现这两者之间有些内在逻辑的确是相通的。今天的《邵恒头条》,就和你分享一下,高爽老师是如何用天文学的思维来教育孩子的。

从与高爽老师的交流中我意识到,要想解决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的问题,其实核心在于培养他们的“社会性”,也就是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比如,让孩子从一个熟悉的小家庭环境,进入到一个陌生的,而且有很多其他人群的新环境,他怎么适应?你怎么能让他顾虑到别人的感受,而不是只想着自己想要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适用于管理“熊孩子”,对于刚上学前班、刚上小学的孩子同样适用,因为他们也需要完成从家庭身份到学生身份的转化。这就是为什么,高爽老师会琢磨这些问题,毕竟他们家孩子5岁了,得为进入小学做准备了。而作为一个天文学家,他教给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观察。

观察在天文学中是一种底层能力。因为天文学面对的研究对象,动不动就是远在千百万光年之外的东西,人跑过去取样基本不可能,只能通过望远镜了解信息。所以天文学发展了第一个思维方式,那就是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从观察出发,而且要从非常有限的观察中挖掘出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高爽老师说,其实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规则、环境完全陌生,这非常接近天文学家对于宇宙的状态。如果是进入一个新环境,孩子面对的世界一下子变大了,难免会有恐惧心理,变成“熊孩子”其实有时候只是他们恐惧心理的极端表现形式罢了。观察,能让孩子迅速地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

举个例子来说,高爽老师带孩子出门坐火车或者坐飞机,他会首先带着孩子一起在机舱或者车厢里走一走,看一看安全须知,感觉一下衣服的挂钩、座位的扶手、乘客可能操作的按钮等等。这么做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能让孩子在陌生环境里获得安全感。

类似的,进入其他的空间,比如超市、幼儿园、商场,高爽老师也会让孩子先做一轮观察,比如看看安全通道在哪里,门在哪里,什么地方有电源插头,什么地方是电梯等等。接下来,还可以观察一下环境中的人在做什么,比如大人们在忙什么,小朋友在玩什么。如果是一个相对熟悉的环境,那么可以让孩子看看,有没有哪个人是陌生人。

这是高爽老师的做法,那么对比一下,很多公众场合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往往过于紧张,不停地限制孩子的动作,希望孩子“老老实实”坐着不要动,最好也不要到处乱看。这样的管教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没有机会观察环境,就不可能获得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信息,也就不可能建立一套自己对这个场所的认知。这样的结果是,这个公共场所对孩子来说依然是紧张的、刺激的,或者是个可怕的宇宙,他们的情绪在敏感状态下就很容易出现我们常说的“熊孩子”哭闹的情况。

好,这是运用天文学思维培养孩子“社会性”的第一个解决方案,用观察来培养孩子对于陌生环境的熟悉感。

不过,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不到自己想要的,跟别人想要的东西不一样。自己的感受,跟别人的感受不一样。比如说,说好了在游乐场玩到下午6点钟就得回家了,但孩子死活不愿意走。他们意识不到,家里人都在等他,晚上别人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高爽老师说,这种情况下,可以教会孩子使用天文学提供的第二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切换尺度。你想,天文学家面对的尺度得多夸张。比如空间总是十万光年这样的单位,时间总是一百亿年这样的跨度,能量也是难以书写的可怕数字。那天文学家怎么办呢?他们要做的就是切换尺度。比如说,他们会想,宇宙虽然大,可是地球在宇宙当中可不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地球上的物理规律,在宇宙当中可能仍然适用。这就是用地球的尺度来思考宇宙的问题。

那怎么能把切换尺度的思维方式教会给孩子呢?高爽老师认为,在这一点上,别说孩子了,很多家长自己都没做到。家长首先应该能随时切换到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他跟我分享了一段他自己的经历:有一段时间,他家娃总是拒绝晚上刷牙,对刷牙表现出很大的不情愿,能逃避就逃避一次。问题出在哪呢?高爽老师发现,不爱刷牙可能不是因为懒惰,因为孩子宁愿在这个时间帮助倒垃圾而避免刷牙。那接下来,高爽老师就尝试站在孩子的尺度上思考问题,他会询问孩子的感受,体会孩子用的牙刷和牙膏,以及站在孩子身高的高度上去操作牙刷……反复尝试之后,高爽老师发现,孩子用自己的电动牙刷在卫生间刷牙,牙刷会发出滋滋电动的声音,会隔绝掉外面其他声音。所以在刷牙的过程中,孩子觉得自己被孤立了,被困在一个封闭的卫生间里,听不到外面客厅里的任何声音,这会让他感觉害怕。这才是他不爱刷牙真正的原因。

你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换到孩子的听觉、视觉、身高和感受的尺度下,才有可能真正理解问题所在。

假如每一次家长跟孩子产生冲突的时候,总是能像这种方式一样来切换尺度,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问题,那么时间一长,耳濡目染,孩子自然也会学习到类似的沟通方式。

而且,这种思维方式还可以应用到很多其他场景当中。

比如说,选学校。选学校我们都知道是个很复杂的的系统工程,你得评估老师怎么样,课程怎么样,学校的环境如何。可在高爽老师看来,有一个技巧能帮助家长迅速切入。高爽老师介绍的经验是,你可以看看这所幼儿园的尺度,是不是符合孩子身体的尺度。比如说,幼儿园的楼道和教室里经常会张贴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作为展示。但是这些作品张贴的高度很可能不适合幼儿观看,高高的挂在墙上,只有成年人才能看见。这样的幼儿园,本质上来说,张贴绘画作品肯定不是为了滋养和鼓励孩子,而是为了对外宣传。这很可能就不是一个以孩子为中心的幼儿园。

好,以上就是天文学思维的第二种解决方案,切换尺度。那接下来我们说说,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第三种问题,资源分配不平均。

在家里,因为孩子是掌中宝嘛,所以很多家庭,往往都是有什么好东西,优先给孩子。但是进入社会环境可就不一样了。资源有限,常常会有分配不均的问题。比如说,要玩游乐设施,就得排队。在幼儿园想玩玩具,得等别的小朋友玩完了才能玩。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让孩子不成为独占资源的小霸王呢?

这就涉及到天文学的第三个思维方式了,学会等待。高爽老师告诉我,天文学人选择这个学科,等待是必须要承担的代价。比如想见到狮子座流星雨的壮观景象,你至少再等15年。想在北京看到日全食,至少再等16年。想见到哈雷彗星,必须得等43年。等待是天文学当中的常态,而高爽老师,把这一点也变成了一个教育方法。

他告诉我,他经常会带自己的孩子去看月亮。当月亮不是很圆的时候,他会告诉孩子说,你想看圆圆的月亮吗?想。那好,咱们再等待几天,就看到了。等到日期到的时候,他会提醒孩子,今晚上要看圆月了啊,你做好准备。等到赏月的时候,他会告诉孩子说,你看咱们等到了,孩子心里自然很满足很开心,觉得自己的等待很值得,有了不错的回报。

高爽老师还提醒说,在很多需要等待的场景下,家长往往会对孩子强调,你“不能”着急,“不能”抢,不能怎么怎么样,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迫不得已才要等着,而且自己的情绪被否定了。在高爽老师看来,更好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你“可以”等待,你“可以”用自己的玩具跟别人交换,等等。用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觉得等待是一个积极的、正向的、自己能主动做出的选择。

好了,总结一下。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与你分享了高爽老师如何用天文学思维方式教育孩子。他采用的方法分别是观察、切换尺度和等待。高爽老师的教育观,对我特别有启发。我最大的收获是,其实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社会化”问题,跟成年人在职场、在新环境里遇到的问题一样复杂。所以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居高临下,不如跟孩子一起,做两个充满好奇的天文学家,一起探索这个复杂而又陌生的世界。

当然,如果你对天文学的其他思维方式感兴趣,那么欢迎你学习高爽老师的《天文学通识30讲》。链接我放在文稿里了。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