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施展老师的新课程《中国史纲·空间篇》。在7年之前,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刚刚上线,马上就成了咱们得到的爆款课程。
那么,这回的《中国史纲·空间篇》又有哪些不同呢?施展老师说,这回将聚焦于两个主线:一是地理;二是故事。因为真实的历史,往往是以地理空间作为延展的舞台,以人们所讲的故事作为精神驱动。
接下来,咱们就请施展老师来跟你展开讲讲。来,有请施展老师。
我是施展。我回来了!带着《中国史纲·空间篇》这门课回来了。
也许你听过我的《中国史纲50讲》那门课,现在它的名字应该迭代为《中国史纲·时间篇》了。已经有了那门课,为什么还要讲空间篇这门课呢?这门课有什么不同呢?
我先给你讲个故事。
康熙四十八年,皇上问几位大学士,“你们可知泰山的龙脉是从哪里延伸过来的?”一位大臣回答说:“大约是从陕西、河南延伸过来的。”
关于龙脉这种问题,生活在现代的你可能会觉得这纯属胡思乱想,但咱们得还原到当时人的语境里。
对古人来说,龙脉意味着王朝的正统性和命数,而五岳标记出的空间象征中华正朔。泰山是五岳之首,所以泰山的龙脉从哪来,就关乎到对中华正朔的理解。那位大臣说从陕西河南延伸过来,就意味着他认为泰山是长安、洛阳一带龙脉的延伸。这是传统的中原正统性理解。但如果这么理解,大清的正统性就存疑了,所以康熙回答说:“不对,泰山的龙脉是从长白山来的。”
之后康熙还写了一篇文章,就叫《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文章里说,龙脉从长白山出发往南,一直延伸,到今天辽宁大连的旅顺口老铁山,从这入海了。龙脉的脊梁在海中时隐时现,就是今天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一连串海岛。然后龙脉在山东半岛登陆,继续前行八百里,成为泰山。
依照这种说法,起家于长白山的大清,就获得了绝对的正统性。所以在这之后,大清就把长白山跟五岳并列,一同祭祀;东北的大河——辽河、松花江,也与长江、黄河一样获得祭祀。既然五岳级别的大山、长江黄河级别的大河,标记出来的空间就是中华正朔,那么在大清这种新的说法里,关于“中华”的概念也获得扩充,东北的白山黑水从此也是中华当仁不让的一部分了。
但是这还没完。
到乾隆年间,大清收复西域,古代中国形成汉满蒙回藏前所未有的大一统格局。乾隆命西洋传教士与本国官员一起,走遍大清疆域进行测绘,最终完成《西域图志》。这本书是大清关于天下空间格局的官方叙述,里面正式把天下中心定位于冈底斯山。书里是这么解释的:
天下的山都从冈底斯发源,向西北发出的一支是葱岭,葱岭又分出两支——北面一支从天山绵延到阿尔泰山,南面一支从昆仑山一直到祁连山、秦岭、华山等等。为什么这么解释呢?佛教也认冈底斯是神山,把冈底斯山作为天下之祖,顶礼膜拜藏传佛教的边疆地区会大为认可,而尊崇汉传佛教的中原地区也不会拒绝。如此一来,五岳系统被西起冈底斯、东达长白山的新山川系统极大扩充,传统文化里“中国”的意象也就被极大扩充。
大清是古代中国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汉满蒙回藏多元人群的统合,达到了古代王朝的极致。要统合这么复杂的异质性人群,也就是生活习惯、文化信仰全然不同的人群,就需要前所未有的大格局、大容量的故事。只有用故事构造出能够被所有这些异质性人群共享的意义系统,才能让他们彼此形成认同,从而王朝的正统性才能获得落实。大清对山川故事的重塑,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故事讲到这,我在这门课里要讲的两条核心线索也就浮现出来了,就是地理与故事。地理带来人群之间的差异,而异质性人群的互动带来历史演化的动力。故事则带来认同,大容量的故事在异质性人群中提炼出同质性,让他们能够共存。或者简单表达,异质性带来历史动力,而异质性源于地理;同质性带来多元共存,而同质性基于故事。
这么说你可能还是不理解,我把这两条线索再分别展开下。
先说地理线索。
地理空间在相当程度上规定着我们的命运。地理空间的骨架是由大山勾勒出来的,大山的存在会阻碍水汽的流动,导致山的一侧降水量不够,只好游牧,另一侧降水量充足,可以农耕。两边能够支撑起的人口数量、人们的组织逻辑、人们的伦理观念等,全都不一样,从而形成异质性的人群。
而异质性人群彼此间的交往,是驱动历史演化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同质性人群之间的交往,发生的是物理反应,带来的主要是量变;异质性人群的交往,发生的是化学反应,才会带来质变。这里说的交往,不仅仅是贸易,也包括战争。在很多时候,与贸易相比,战争甚至是异质性人群彼此交往、相互学习的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一句话,山,带来差异,带来交往的动力。
但是山太大了又会阻碍交往,因为你不容易翻过去嘛。所幸,只要山足够大,就一定会形成水,各种河流都是起源于山巅的。天长日久,水在大山中会切割出一条条通道,把大山的两边沟通起来。一句话,水,带来联通,带来交往的可能。
水在山中切割出的通道,两端各有一个出口,在这两个出口,各会历史性地形成一个重镇。古代一系列战争、人物、故事等,都是在这些重镇上发生的。现代很多城市的位置,也是这些古代政治地理的遗产。
只要纳入山水关系的地理视角,你就会发现,过去那些零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一张由山水构成的经纬坐标图中被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遥远的古早故事,与今天的你我,有着草蛇灰线般的关联。而地理,则是串起这些关联的线索。
我们和古人共享同一个地理空间,虽然技术进步让空间的意涵发生了变化,但有些最底层的逻辑一直绵延到今天。不搞清楚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地理空间结构,就没法真的理解我们的历史,没法真的理解我们的命运。
再说第二条线索,故事线索。
也许你会注意到,我前面说,地理空间决定了你的部分命运,而不是你的全部命运。毕竟人还是有自己的能动性的。在物质追求之外,人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这些价值是怎么来的呢?很简单,来自信念,而信念则来自我们所认同的故事,各种宗教、各种信仰都属于广义的故事。
人类跟动物相分离,就来自人类拥有语言能力,开始能够讲故事的一刻。彼此间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会因为共享的故事而形成彼此认同,进而形成超血缘群体的大规模合作。人类有了讲故事的能力之后,就在生物基因之外又有了一重文化基因。生物基因驱动你保护跟自己共享血缘的人,文化基因驱动你保护跟自己共享故事的人。
人类在历史上发展出的故事很多,每一种故事都能带来信众的凝聚力,让他们团结起来与其他故事的信众竞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又是各种故事的竞争史。
故事与故事在竞争的时候,最核心要比拼的是各自的故事容量——哪个故事能动员起更多的人,它就有更大的机会获胜。但故事不是讲出来之后就僵死不变的,而是会被人重新阐释、重新构造。如果一个故事能在重构中不断地扩充容量,那么它也有机会在竞争中长期存续下去。我在一开头所说的大清再造山川秩序的那段历史,实际上就是重新构造故事、扩充故事容量的一个案例。
说到这就可以总结一下:
真实的历史,以地理空间作为展演的舞台,以人们所讲的故事作为精神驱动。地理中的山水关系构成大地的经纬,人们所讲的故事构成人性的经纬,双重坐标系共同勾勒出我们的历史脉络,塑造着今天的你我。
基于这样一种认知,在上一门《中国史纲》课程上线后的七年里,我花了相当大精力到各个地方行走、考察。
我沿着大兴安岭、太行山、吕梁山、秦岭、大别山、大巴山、燕山、阴山、贺兰山、六盘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这些大山到处考察。我沿着这些大山上发源的辽河、海河、黄河、淮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松花江、长江、澜沧江、怒江、珠江、钱塘江这些江河到处调研。我去到这些山与河所共同孕育出来的上百个城市。我的脚步没有停留在中国,我又去到了亚欧大陆上和中国互相塑造的二十几个国家。
现在我想把我这七年的积累和思考分享给你,跟你一起“望河山,重新理解中国”。在这门课里,我会通过56讲正课,14讲答疑,一共70讲的内容,给你打开多元的视角,提供理解历史与命运的不同剖面。
最后,请允许我再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工科出身,2008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当时学习的是法国革命史。博士毕业后,我到外交学院工作,具体的学术兴趣也转向对了中国问题的研究。2023年,我换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工作。但我的学术兴趣一直没有变,这些年来的核心思考就是想要回答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中国?
你看,我个人的学术道路,也是一个不断地加入异质性要素,给自己的人生故事扩容的过程。现在,我在《中国史纲·空间篇》这门课里,把我的最新思考和你分享,期待我们能一起,继续丰富属于我们各自的答案。
我是施展,我们课程里见!
好,内容听完了。
现在,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空间篇》已经正式开始更新了。假如你对这门课感兴趣,那么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施展”,就能看到这门课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