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城:城市变迁给你提供了哪些机遇?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眼看着新的一年开始了,很多人都在规划这一年的发展,而在规划发展这个事上,什么最重要呢?答案之一,或许是选择城市。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叫做,选择城市,就像二次投胎,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其实,关于城市的选择也一直是这两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关于这个话题,有一个人有非常深的研究,我个人也是他的忠实读者,这就是黄汉城老师。黄汉城老师是智谷趋势的创始人,也是资深的城市研究专家。而现在黄汉城老师刚刚把自己的最新思考,写进了《预测之书》里。

那到底是什么呢?来,咱们有请黄汉城老师。

你好,我是黄汉城,专注研究中国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

我们都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选择一座城市去安居乐业,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地理位置、一种气候条件、一个职业发展空间,更是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甚至是选择拥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

那么中国的城市发展,这十几年发生了哪些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会展现出怎样的潜力和空间呢?我在得到的年度图书《预测之书》里面,给出了我这几年通过调研、观察得出的一些感悟,今天我想把它分享给你。

你可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体感,城市之间的竞争向来是非常激烈的。十年时间,足以让一座特大城市跌落神坛,也足以让一座平平无奇的小城脱胎换骨。

历史的风云变幻,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中国经济这十多年的格局已经浮现出一丝变化的苗头,我把它称为“内陆崛起”。

具体是什么样的格局变化,接下来,咱们一样一样来看。

首先你可以试着猜测一下,在2010年至2023年这十几年间,中国哪些城市的发展速度最快?

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海口、深圳或者合肥。事实上,这些城市压根儿就没有杀入前十。榜上有名的反倒是一些你打死都想不到的城市。比如安徽滁州、贵州遵义、江苏宿迁、四川绵阳等等,我在文稿区为你列了一张表,方便你查看。

其中,宿迁借着国内的电商风口“弯道超车”;贵阳站在大数据和大基建的肩膀上一跃而起;绵阳通过将军民融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强势崛起;滁州则因积极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而成为一匹黑马⋯⋯

那这些城市有什么共同点吗?仔细看,它们全都是内陆城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凭借内循环经济而获得大发展的。

与它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沿海城市的表现。2012年,温州、江门、日照、潍坊等城市的人均GDP均高于全国平均线,2023年却均低于全国平均线。这样的城市在全国所有沿海城市中的占比约为五分之一。

那么问题就来了,内陆地区的发展为什么会如此突飞猛进呢?

因为今天中国,有一个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底层逻辑变化,就是“从单中心变成了双中心”。啥意思呢?自1978年以来,全国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摸着石头过河,在几十年内走完了西方两百年的现代化进程。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国家越发强调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因此,除了发展,安全也上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高水平安全。

在这个历史拐点,一些关键产业选择在内陆开花结果就不奇怪了。

好,了解了整体背景,我们把目光先聚焦到西南。

2023年,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准了重庆新机场的建设。一旦建成,整个成渝地区将拥有4座最高级别的4F机场,这一数量将超过目前的长三角和大湾区。而且别的城市,比如厦门、大连和青岛,多采用“建新拆旧”的方式建设机场。成都、重庆倒好,直接来个双机场,一点都不含糊。

除此之外,成渝地区还迎来了“下一代高铁”。2022年11月,成渝中线高铁开工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722亿元,是中国首条预留提速400千米每小时的高速铁路。

这也是中国高铁发展的里程碑。而这个“中国第一条”并没有落在最发达的京沪或广深之间,而是给了第二档的成渝。

为什么国家对成渝地区如此厚爱呢?

论经济实力,成渝地区确实比不上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但是纵观全球,能在内陆聚集千万人口的城市可以说十分罕见。作为中国距离海洋最远的大型城市群,成渝地区有着独特的大后方优势。

这里堪称我们的“最强备胎”。这么说你可能没什么概念,你看它的总人口约一亿人,超过越南,排名全球第十五,可以说是一个缩小版的超大单一市场。成渝地区还坐拥两座全国前十大城市,工业和科研基础较为雄厚。此外,四川是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且水电、天然气产量居全国第一,十四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在首位。

因此,中央不遗余力地推动成渝地区从“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转型,以加速其崛起。这不仅有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有助于有效消耗沿海地区过剩的产能,还能为中国提供相当纵深的战略回旋空间。

那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纵深呢?

关键时刻供应链不能掉链子,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虽然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但是核心枢纽城市一旦因突发事件停摆,依旧会对我国整体的供应链版图造成风险隐患。因此,确保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以形成必要的备份系统,是保障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

这也意味着,谁成为“战略腹地”,谁就有可能承接过去主要布局在沿海地区的一些重要生产力,如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仪器仪表、航天航空装备和先进材料等。因此,四川、重庆、湖南、广西、河南、河北纷纷下场争夺这个机会,希望拿到新一轮高速发展的入场券。

目前看最先拿到入场券的是四川。

过去,成渝地区因为深居内陆而被视为一种缺陷和短板,而现在,这一劣势反而成了优势。未来,成渝地区作为备份系统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出来。

好,说完了西南,咱们再来看西北。

2024年6月,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项目三国政府间协定正式签字,标志着搁置二十多年的中吉乌铁路重新鸣笛了。

这条铁路全长500多千米,建成后与外高加索走廊相连,接入土库曼斯坦、伊朗和土耳其的铁路网,成为全球第三条,也是最短的亚欧大陆桥。未来,从铁路起点的喀什出发,把货物运往欧洲的距离将缩短900千米,时间将节省7到8天,而这将显著提升“中国制造”的响应能力和价格竞争力。

此外,这条铁路还能直接触达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里海及部分波斯湾国家,帮助中国绕开马六甲海峡,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和大动脉,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运输安全和能源安全。

通一条路,造就一座城。这样的故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

一百年前,哈尔滨连接远东的铁路,让哈尔滨很快发展成为“东方小巴黎”。

几年前,昆明依靠中缅油气管道,成功建立了西南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迅速迈入现代工业体系。

如今,最短的亚欧大陆桥即将形成,新疆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那么,天山脚下是否会诞生下一个深圳呢?

新疆位于中国的最西端,似乎很偏僻遥远。但放在全球视野中看,它却是欧亚大陆的中心。因此,作为中吉乌铁路的起点,新疆天然就是连接东西方的陆上门户。

2023年年底,新疆自贸区横空出世,这是中国西北沿边地区的首个自贸试验区,涵盖乌鲁木齐、喀什和霍尔果斯三大城市。而这几座城市,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前面咱们提到,未来通过中吉乌铁路把货物运往欧洲,时间短、效率高。因此,乌鲁木齐、喀什和霍尔果斯完全可以作为欧亚统一大市场的商品加工集散基地,对内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向外延展跨境电商,覆盖那些深处陆地的国家,也就是所谓的“陆锁国”。

而这些,无须依赖海洋就会发生。到时候,新疆所能够依托的可不仅仅是农牧业和旅游业,我们的阿勒泰也会沧海变桑田。

最后,咱们再来看东北。

2023年,东北不断传出好消息。辽宁GDP增速达到5.3%,十年来首次跑赢全国。吉林GDP同比增长6.3%,排名全国第七,创下近三十年来的最好成绩。黑龙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978亿元,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总值760亿元,暴涨39%。

为什么东北会突然实现如此爆发性的增长呢?答案是中俄贸易的激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自2021年俄乌冲突以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导致“俄欧经济体”迅速崩溃,俄罗斯的重心因此开始东移。2020年,中俄贸易总额为1077亿美元,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这一数字变成了1468亿美元、1902亿美元和2401亿美元。

作为中俄的桥头堡,东北受益甚大。2023年,黑龙江对俄进出口总值为21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5%,位列全国第二;吉林对俄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1.5%,辽宁同比增长58.6%,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2019年之前,俄罗斯只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而现在已跃升至第五名上下,超过了德国,甚至还有超过日本和韩国的潜力。中俄双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交融在一起。

这是贸易方面。而在能源方面,中俄正在探讨“西伯利亚力量2号”输气管道的前景,争取在不久的将来签署合同。加上已批准通过的远东管道,以及2019年开通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未来俄罗斯向中国输气的能力将达到每年980亿立方米。而2022年全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才3646亿立方米,这意味着从北方来的几条管道可以满足我们四分之一的天然气需求。

粮食方面,在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俄签订了两国史上最大的粮食供应合同。自2023年起,俄罗斯将于12年间向中国供应7000万吨谷物、豆类和油籽,总价约为257亿美元。并且,双方还为此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陆路粮食走廊,沿线建立了运输枢纽和储存库,就连两国轨距不统一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火车能直接进出境了。

航运方面,俄罗斯还打开了长期被视为禁区的北极航线,拨款近1.8万亿卢布用于冰上领航、通信和补给等,以尽快实现全年通航。这将是中国前往欧洲的最短航线,相较于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航线,里程可以缩短三分之一左右,经济和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交通方面,中俄还新建了黑龙江大桥、同江大桥等跨境连通的大动脉。

值得注意的是,十年前,中俄双方交易,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的占比不到3%,而到2023年年底,这一占比已突破95%。中俄双边贸易越发趋近于“跨省交易”。一个提供廉价资源,一个提供劳动力和商品,两个经济体的内循环构架被打通,全世界最大的内循环工业体系雏形也呼之欲出。

总之,随着中俄经济合作变得越来越密切,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拥有地缘优势的东北城市将获得最大的通道红利。在未来的战略版图上,东北正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好,听到这里,我来给你总结一下。

以前,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被当作中国的“前门”,负责经营外循环经济。未来,成都、重庆等内陆城市会被视为中国的“后门”,专注于经营内循环经济。前者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后者推动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伴随着新的经济格局不断深化,像绵阳、喀什、哈尔滨等,过去相对比较边缘的内陆城市都将焕发出更多的活力。

有一句老话叫作“择一业谋食养命,等一运扭转乾坤”,有的时候这个运气,往往就来自于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年轻人想要逃离北上广深,寻找内心的“马尔代夫”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选择。

即便你不选择定居在某地,多去祖国的大好河山走一走、看一看也是好的。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对未来还有很多憧憬或者困惑,我都推荐你读一读这本《预测之书》,里面还有除我之外的48位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为你展开未来的图景。

我是黄汉城,我们下回再见。

好,内容听完了。

在这里,再次向你推荐《预测之书》,这本书里面收录了49位各个领域专家、老师、前辈的独特见解。假如你想要把握即将到来的趋势,那么这本书非常的适合你。

而且现在这本书正在优惠期,原价118元,现在购买只需要79元。在得到首页搜索“预测之书”,就能看到这本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