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7|老而不衰的钥匙,就在你的三餐四季里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这两天,中国医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第四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个特别容易被低估的大事,很值得专门拿个时间说说。

为什么重要?你先看看这场大会的主题,叫,生活之境、前沿健康。听起来有点朴实是不是?没错,比起新药问世、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生活之境这四个字好像没有那么打眼。但你可千万别忽视它,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当前医疗领域最关键的课题,这也是医学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

这就是,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什么意思?为了帮你更好地了解这场大会,我特地采访了这届生活方式医学大会的执行操盘者,咱们得到App的冯雪老师。

冯雪老师是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也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的常务副主任,还是本次生活方式大会的执行主席。换句话说,冯雪老师是我所知的,最适合讲解这个话题的老师之一。到今年为止,冯雪老师已经在得到上线了7门课,总用户数近60万。其中《科学减肥16讲》和《心脏医学课》更是爆款中的爆款。

这场大会为什么你一定要关注?里面有哪些事是直接与你有关的?接下来咱们就展开说说。

我问冯雪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新的医学学科——生活方式医学?是不是因为现在的医学框架出了问题,不好使了?

冯雪老师说,你还真说对了。冯雪老师接着说——

你看,过去医学是这样的。当我们发现一些胃病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那就用药物组合去杀灭它们。发现血管堵了,就放个支架疏通它。发现肿瘤出现了,在它扩散之前切掉它。发现高血压已经来临,那就终身服药,长期控制它。这是什么?本质上都是“以疾病为中心”,得什么病治什么病,什么紧急情况出现,就处理什么紧急情况。

现在呢,我们发现最大的病因是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循证证据表明,健康和寿命的60%取决于生活方式。没错,决定健康和寿命的占比最大的原因,不是先天的基因,也不是什么大灾大难,而是再平常不过的,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咱们补充一组数据。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你知道现在咱们国内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是多少?27.5%,相当于每10个成年人里有将近3个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患者2亿,超重或肥胖人群2.4亿。

那么,生活方式是决定健康和寿命占比最大的因素,这个结论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坏消息是,现在的常规医疗手段,包括药物、手术、疫苗等等,它们针对的都是疾病,而不是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过去主流的医疗手段在生活方式面前都失去了意义。

好消息是,有一个新的医学学科,正在专攻这个课题。

没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生活方式医学。

听到这,有人可能觉得,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啊。这不就是上医治未病,预防大于治疗吗?打疫苗,勤洗手,不吸烟,少喝酒,到点睡,多行走。是不是还是这一套?

不好意思,不全对。

首先,前面说的这些倡导,都是公共卫生领域一直以来的课题,它们确实成本低效果好。

但是,你注意到没有,这些倡导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具体到一个一个的个人,该怎么做呢?什么是适合你的?什么是不适合你的?

冯雪老师举了个例子。假如一个人测血压,150/95,按标准就定性为高血压,按照现有的大部分医疗常规就要开始吃药。但是最新的证据表明,假如高血压是初次发现,且没有并发症,完全可以做生活方式的干预,5年就能逆转,那就不用吃药了啊。接下来的问题是,要如何做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针对这个人,是只需要减重这一项就OK,还是要减重和减脂并重?除了身体重量之外,失眠要不要处理?酗酒要不要处理?等等。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得了乳腺癌做了根治手术,最紧急的问题处理好了,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才能降低复发的可能性。新的证据告诉我们,生活方式有巨大的关系。比如,大幅度降低肥胖,修复营养,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把复发率降低40%到80%。但假如这个人,她还有糖尿病的基础问题,她还有养育两个孩子的压力,她还有严重焦虑,又该怎么办?你看,一旦具体到个人,所谓的群体原则就未必好用,还需要针对个人的具体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这里的道理是,公共卫生的群体管理是很难落地到具体的个人身上的。我们必须有针对个体的精准医学。

冯老师再次强调,生活方式医学,是一个临床学科,患者的生活方式既是诊断对象,也是治疗处方。

我问冯雪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是,本次大会的里程碑是什么?这次大会已经是第四届了,这一次与前三次大会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吗?

冯雪老师说,本次大会相比前几届,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可以说中国故事了。

之前在生活方式医学方面,我们还是欧美医学同行的学习者、跟随者、复制者。但是,随着我们的本土实践的深化,我们发现,医学知识可以复制,但是生活方式不能复制。

举个例子,来自美国的循证证据是地中海饮食是非常好的饮食方式。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地中海饮食当中常见的三文鱼、鲭鱼什么的,中国人很难买到,也很不熟悉。

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当中,有没有现成的好方案?起码是,可以让它稍加改造变成一个好方案?

例如,喝粥,是中国人最常见的饮食方式。但是来自欧美的论文说喝粥不行,血糖升得太快。因此,我们中国的医生们做了改进,让粥里的东西颗粒大一些,放些豆杂粮类的内容,尤其是和鸡蛋、菜一起喝。你再测量一下,对血糖的影响效果就会好很多。

从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当中寻找健康的资源,往小了说,是因地制宜,往大了说,是文化自信

我问冯雪老师的第三个问题是,本次大会中最值得向大家分享的是哪个事情?

冯雪老师纠结了很久,最后说,有意思的事情太多了,只能推荐一个的话,她觉得还是应该讲讲中国生活指数个人应用版的发布。

前面说了,生活方式是个性化的,每一个人都不一样。那么自然问题来了:我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

中国生活指数就是这样一个评估工具和诊断工具,而且,它还能给出一些医疗级的专业建议。

这个工具是我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做的,花了很大的心血。

本来这个指数最初是美国医学界开发的,后来引进到中国。但是在应用初期,马上就遇到好几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询问的问题很西方化,比如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是不是经常吃芝士?中国人很少遇到那些问题,大城市里还好一点,但有的地方可能就很少接触它。因此我们国内的团队,请了8个院士,若干大专家,把问题重新整理修改了一遍,让这份工具更适合咱们自己。

把测评中的问题改成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后,就又引出第二个问题。这些生活方式的内容,是否反映了医学的健康机制?于是,咱们国内的团队又做了小队列的验证,发现了适合中国人群体的规律。而且还对原版的指数构成做了改进。

比如,美版的指数构成,几个维度的权重是一样的,但是咱们国内的团队发现,心理维度和睡眠维度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运动维度。因此,中国的指数给心理和睡眠的权重就大于运动。

前面涉及的专业名词你也可以不用记。简单说,就是这回的中国生活指数个人应用版,对咱们来说要更好用。

在这里还得强调一句,这次发布的是个人应用版。也就是说,专家版已经在业内用了很久了,现在是开放给社会了,人人都能自己测一测了。

冯雪老师最后说,之前讲的,都是针对公众的。而针对相关行业的从业者,还有几句提醒。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带动的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比如,中国的移动设备的数字化能力其实远超欧美,世界领先。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将产生远超国外的数据量。当前,数据的规模将决定人工智能模型的能力。而用人工智能赋能健康,这正是未来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你看,基于这样的条件,咱们国内的健康市场是不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冯雪老师说,保健品的时代过去了,小规模证据的时代也过去了,现在是生活方式保健的时代,是大数据带来的大规模证据的时代,是人工智能赋能健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红利,看谁能抓住它?

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

提醒一句,我们在文稿末尾,放了一个中国生活指数的小程序二维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测一测,看看自己的生活方式怎么样。

同时,冯雪老师的几门医学健康方面的得到课程,也推荐你来看看,课程里的很多方法和理念,正是来自咱们今天说的生活方式医学。得到App现在正在做双十一大促销,优惠力度不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抓紧时间入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