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咱们接着说梁宁老师的新书《真需求》。就在刚才,这本书的编辑老师张羽彤告诉我,梁宁老师的新书上市刚刚48小时,销量就超过了3万册。你看,这可是咱们同学用真金白银做出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关心这个话题?答案其实不难理解,你看,不管是做产品也好,还是做生意也罢,一切总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因此,找到真正的需求,就等于找到了做事的原点。就像梁宁老师说的,真需求是一切商业的本源。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这本书,今天,咱们就有请作者梁宁老师本人来跟你展开说说。
来,有请梁宁老师。
你好,我是梁宁,今天继续来给你分享我的新书《真需求》。
有一个深圳女孩,在微博上公开征婚。
她发了一条微博,讲自己的求偶条件:要求在深圳工作,年收入40万元以上,学历本科,年龄在28岁~38岁,中等长相,身高不低于178厘米,讲卫生,不打呼噜,性格好,作息规律,无不良嗜好的未婚男性。
接着呢,微博上有一个“数据控”的网友,帮她做了一个数据的测算,我给你念念:深圳常住人口1302万,其中男性有655万,28岁~38岁的男性大约82万,未婚男性约为30万,身高178厘米以上的估计不到6万(深圳男性平均身高167厘米),有本科学历的按一半算,约3万,其中年薪达到40万元的约占1%,也就是说只有300人。而在中国有52.9%的男性吸烟,所以减去此项,最多还剩141人,而挣到这个钱还能作息规律的,至少要去掉80%,最后算出,全深圳符合要求的约28人。
你听完了这一串的要求和数据的结果,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你有没有觉得,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女生接连提出了12个条件,但其实没有一条可以勾勒出,这个女孩她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有怎样的生活设想的人,他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女生?他想组织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都没有。
你可能会说,征婚启事不都是这样写的吗?古时候确实是这样写,但时代已经变了。
这就是《真需求》这本书里,我想讨论的一个问题:
时代变了,需求也变了。原来是刚需驱动,而现在你会发现,已经供给过剩了,大量曾经很刚的需求已经变成了弹性需求。
而观察用户所采用的工具,其实也不一样了。
在刚需时代,我们都会用一个工具叫作“用户画像”。就是上面的那种征婚所给出的、一系列的标签和条件,然后像画圈一样,一圈比一圈小,不断地把人排除在外。
而在弹性需求的时代,其实我们需要学习一个新工具叫“用户人设”。
这里你可能会一下子冒出来三个问号:结婚难道不是刚需吗?组建家庭这件事何时进入了弹性需求的序列?以及,用户人设究竟是什么?
好,我们来一一说起。
首先,结婚确实曾经是一个绝对的刚需。为什么今天看起来没有那么“刚”了呢?
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结婚、组建家庭确实是刚需。在农业社会,家庭首先是生产单位,每个人都要生存,需要一个生存的立足点,必须在某个生产单位里。夫妻首先是同事,男耕女织,彼此协作生存,就算彼此再看不顺眼,也需要这个人不能离开;要靠自己生孩子来为家族增加新的劳动力。那个时候没有市场经济,没有公司,没有上班这回事。人,尤其是女性,一旦脱离家庭,是难以生存的。
而今天在城市里的生产单位,是公司这一类的外部组织。所以大部分人,无论男女,要生存首先依赖的是在外面找一个工作,这个时候家庭就不是一个生产单位了,也不是一个人成熟所需要的立足点了。
接着我们再来看,家庭的其他功能价值,也正在一层层地被商业剥离。
在《真需求》这本书的第一章,我们提出了一个产品价值公式(引用自蔡钰老师)。
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
我们用这个公式来观察一下家庭。把一个家庭的价值拆分出来,我们想要一个家庭,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需要有个人来给我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需要对方当自己的钱包、满足性需求等等,这些都是功能需求。
接着你可能会发现,今天在商业成熟的时代,几乎人生需要的所有功能需求,都被开发成了商业产品或者商业化的解决方案:不管是你要吃饭、洗衣、打扫、收纳、生病照料,乃至心灵抚慰、出游陪伴,甚至生育、抚养、教育等等,你都可以找到很成熟、很专业,并且更干脆简单的商业解决方案。
而对于功能需求,人天然会去比较,然后寻求更高效、更便捷、更低成本的方案。没有忠诚可言。
还有,我们期待一个家庭的时候,可能想要的是情绪价值,对方能为我们提供陪伴,我们彼此可以分享感受、情绪,一起看电影、吃饭、旅游,对方可以给自己安全感,或者我可以把对方带出去炫耀。
接着你会发现,这一部分情绪价值,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也正在不断地被商业化解决。比如现在流行“搭子”文化,看电影搭子、火锅搭子,这种轻量的陪伴;或者用追星、加入饭圈来安放自己想付出、想爱一个人的需求;或者去玩一场剧本杀,在一个戏剧性场景里来体验情感。
最后,就是一个家庭的资产价值。比如一个家庭的成员,大家就天然共享社交账户,我是谁谁谁的爸爸,我是谁谁谁的孩子,我是谁谁谁的老婆,你就可以天然使用他的社交账户。所以,网上很喜欢讨论的是谁谁嫁给谁谁,然后就实现飞升了。实现了什么飞升呢?其实是因为,他利用了这样一个关系,可以分享另外一个人的社交资源,接着,大家还是要一起共创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然后形成一个家庭共同的资产价值。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家庭提供的是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你就会发现家庭很脆弱。因为商业社会里,会有无限多的专业提供者,来提供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家庭里一个人的供给能力,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和一个商业社会花样繁多的无限可能、无限供给相比。
所以,今天家庭的价值,就没有农耕时代那么“刚”了。
而一个家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是家庭成员大家所共创的资产价值。是属于我们这个家庭共同生活,基于共同的回忆、共同的经历所构建的情绪价值和资产价值。唯有在此地,你才能够拥有的共同回忆,才能够激发的情绪体验,共同的社交资产、社会资产、社会财富,这些东西是一个家庭最厚实的部分。
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走入婚姻呢?就是因为,如果以消费的态度来看家庭,如果让一个人来长期消费自己,从自己处索取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自己肯定觉得不划算;自己倒是想长期消费别人,我就可以无限使用别人的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但这一切其实办不到。
但如果你是用一个经营资产的态度来看家庭,我们是找一个合作伙伴,接着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形成了更大的合作伙伴,然后彼此一起用血缘这样的纽带来长期投入,共建一套资产叫作“家庭”。在家庭里大家有不断的社交资源、社会资产、社会财富。
这种长期共建的事情,找长期共建的伙伴,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也不会。
所以说,时代变了,连结婚组建家庭这样曾经绝对的刚需,都已经事实成为了一些人眼里的弹性需求。
那谁还敢说自己的东西是今天的绝对刚需呢?
所以我们观察用户和理解用户的工具也必须改变,你不能再用原来的“用户画像”那一套了。
用户画像是什么?就是在刚需时代分析和洞察用户需求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你看他没什么,他就应该有什么。你家没有电视,你就应该买一台电视;农业社会的单身汉生活质量很差,所以他需要讨个老婆。
但是,在弹性需求时代,勾勒用户可以用一个新工具:用户人设。
用户人设和用户画像不一样在哪儿呢?
你会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样东西,也许就是不要了。比如我家没有电视,我就是不打算要电视,我就不爱看电视。
你会看到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也就是一个人越擅长什么,他就越要投资什么。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工具。
好,回到人设。人设是一个热门词。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要记住一个人太不容易了。
明星、艺人、网红,都需要对自己的记忆点去进行设计,来打造差异,来制造印象。所以我们对人设这个词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娱乐八卦内容,比如“卖人设”“人设讨喜”“人设崩塌”……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不止明星有人设、网红有人设,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
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你打开看一下,那就是一个人设场。
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建设自己的人设。
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这几类常见人设:
有钱人设:白富美、高富帅,人设内容是晒消费——高端场所、酒、收藏品;
有知识人设:文艺青年、业界精英,人设内容是偶尔分享一些与行业相关的前沿分析,附上几句自己的观点或洞察,晒培训课程,晒出差,晒行业会议;
有意志人设:撸铁、减肥、早起,人设内容是晒打卡;
有生活人设:猫奴、宝妈、美食达人,人设内容是晒生活;
等等。
你在看人设的时候你会发现,人设是有故事性的。
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当然有自己的人设。人为什么会按照自己的人设去发布信息,去购买商品,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呢?
你可以认为人设是一种个人的愿景。它是一种自我期许,以及沿着这种自我期许所产生的行为逻辑。
那什么是用户人设呢?它是我的朋友曹楠洞察到并与我分享的。
曹楠是一位游戏策划人。他的工作需要设计一个个的角色,再为角色设计不同的皮肤和道具,让用户代入自己。然后有一天,他发现,并不是他提供了什么角色,用户来被动选择。而是用户自己有人设,用户是在购买符合自己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用户在游戏中的消费,是在建设他自己的人设,是在为自己的人设进行投资——在游戏中如此,在真实的生活其实也是这样。
这就是我说的,在弹性需求的时代,你会发现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这个人越强的点,他就会继续要、继续投入;而一个人没有的东西,也可能就是他不想要的。
所以在供给过剩的时代,一个人持续没有什么,可能是这个人持续回避的结果。
在刚需时代,我们可以非常简单粗暴地去做一个市场分析,去看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消费者没什么就应该有这么大的市场。
没电视吗?那肯定是要买电视的。没洗衣机吗?那肯定是要买洗衣机的。
在非刚需的、弹性需求的时代,会产生大量的非本圈中人不能理解的消费与行为,那其实是一个人在为自己的人设投资——他在持续构建自己的人设,他想活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不管他当下的投入,他买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多么不合理。
合理的部分是理性,不合理的部分是人性。
天猫时尚趋势中心曾经推出过一组时尚用户人设,你一听名字你就会有画面感:
正在逃公主、稍普通青年、起居室艺术家、露营地作精、破次元CLUB、考究派健身、茶水间凡尔赛、宅家三公里……
这些不是传统的用户画像,不是用年龄、地域、收入、这人没啥等数据标签来框定的。
你看,每一个用户人设的名称,都可以让你产生画面感,你能够感受到一个人的故事性和叙事逻辑,感受到这个人设的行为倾向。
比如“正在逃公主”。
你一听是不是故事感就出来了?她是一个公主,而她正在逃,逃到了普通人的世界,所以她日常的生活、衣服都可能是普通人的。但是因为她的本质是公主,所以她身上总会有几样单品,让你感受到她的不一样,她很特别、很精致……
这种自我设定和年龄无关,一个45岁的女性,内心也可以是一个正在逃的小公主。她也会买薄荷绿的娃娃领上衣、网纱连衣裙、斜跨马鞍包……
而这些,正是大数据下“正在逃公主”这个用户人设会选的单品。
比如“露营地作精”。
露营是这几年的时尚,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催生下,“露营地作精”这个用户人设就越来越成熟了。对于露营地作精来说,露营不单纯是接触大自然,更是要在自然的环境中,呈现我自身生活的精致和品位。
于是就有了很多露营的子品类,比如“搬家式露营”,就是恨不得在营地构建一个完整且精致的家。而露营地作精的很多心头肉,剁手也必须买的包括:蛋卷桌、天幕、卡式炉、手磨咖啡等等,在经济适用人设的眼中,这些都是没必要的东西。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商家,你要为你的用户设计产品,你就必须得理解你的用户的人设是什么。比如说利用数据工具,你可以看到最近“斜挎马鞍包”这个关键词它的搜索量和话题量都在提升,而现有供货不多,所以你可以判断,我应该生产一批斜挎马鞍包这样一个单品,就会有一波销量。
但是斜挎马鞍包到底是给什么样的用户用的呢?是粗糙一点无所谓,重点是便宜;还是要精致、有高级感、有小装饰还要有文化隐含,但价格小贵呢?
这时,如果你知道了斜跨马鞍包的用户人设是“正在逃公主”,就可以立刻判断,如果做得粗糙一点、便宜一点,其实是无效的产品。因为对于这类用户,粗糙的东西价值不成立。
同样,虽然露营是新时尚,很多产品都在卖,你也想做。但如果你不懂“露营地作精”的诉求和痛痒,你去做一个东西,同样是似是而非,驴唇对马嘴。
所以,在弹性需求的时代,你需要理解一个人的人设,你才能够找准真需求。
总结一下,使用“用户人设”这个工具来观察一个人,会发现:
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
一个人的长项之所以长,长到他可以拿来做自己的人设,被人记住,那一定是他长期投资建设的结果。
一个露营地作精,已经有了一个蛋卷桌,他还会再买俩再试试。
一个考究派健身,明明已经有了三件运动服够用了,还是要继续入手。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某方面越擅长,他对于某方面投资的获得就越让他有收益,所以会更主动、更舍得去投入。
组织同样如此,我们知道华为每年研发费用超过1000亿元,并且每年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数字化建设。这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讲是无法想象的。但是研发能力、数字化能力是华为的长项,它因此而受益,所以它也敢进一步投入。这也就是它的需求。
反之,一个人的弱项,一个组织的弱项,可能是他长期回避的结果。
所以在今天,一个刚需驱动的时代变成了一个供给过剩、大量弹性需求的时代。
你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就判断他需要。
而刚需购买和弹性需求的购买逻辑是完全不同的:刚需产品是因为没有,所以必须有;而弹性需求产品,很多情况是这个东西我有了,我还需要更多。
以上是《真需求》这本书关于在弹性需求时代,你需要理解用户人设,才能够进入对方的故事。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产品,其实都是如此。
当然,这样的工具在书里还有很多,比如要建立共识必须了解的“利益相关人地图”、对创造情绪价值非常重要的“情绪唤起分布图”、“打造人设的基本公式”等等,欢迎你到书里去探索更多,然后和我们分享。
好,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梁宁,我们下次再见。
好,内容听完了。
特别提醒一句,现在这本《真需求》正在上新优惠期,原价99元,现在购买只需要59元,同时,我们还为你准备了一部分梁宁老师的亲笔签名书,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除此之外,得到的“双十一”活动也已经开始了,活动期间,得到图书全场满299减50。眼看着年底了,假如你想多囤几本书,或者买点书送给朋友,那么现在入手,非常划算。
最后,假如你对梁宁老师的新书感兴趣,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真需求”,就能看到这本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