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跟各位同学说一个好消息,得到很多同学都非常喜欢的文史学者刘勃老师的新课《刘勃讲中国史》已经正式上新了。那说到读历史,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叫做“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而根据刘勃老师的洞察,读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最大的收获其实在于九个字,这就是“明得失,知进退,懂取舍”。说白了,我们今天遇到的很多问题,在古人那里其实都有一个现成的参考答案。为了帮你更好地了解这门课,接下来咱们就有请刘勃老师本人来跟你说一说。
来,有请刘勃老师。
你好,我是刘勃,欢迎加入我的新课《刘勃讲中国史》。
未来一年,我会带你比较完整、系统地梳理一遍中国古代的历史,拿神话时代破题,然后从秦汉到唐宋再到明清。希望一年下来,能帮助你对帝制时代的中国史,有个朴素的理解。
实话实说,我从来不想吸引对历史没兴趣的人对历史有兴趣,更不想证明历史有用。
一个专业一个行业,如果沦落到要自证有用的地步,大概说明确实没什么用。
历史曾经是很有用的。中国的传统史学很发达,而且很神圣。孔子把《春秋》这样一部历史书,当作最能代表自己思想精髓的著作;司马迁说,自己写《史记》是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话大家都会背,但可能未必了解这话的份量。这话其实就是说,司马迁企图通过自己的历史书写,来给皇帝如何治国提供一种借鉴甚至指导。后来唐太宗还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话。
简单说,就是古圣先贤,明君贤相,都认为历史有用。而既然他们觉得历史有用,作为小老百姓,历史就没用也有用了,因为那些可以决定你命运的人,通过历史经验来思考怎么用你,那么懂点历史,老百姓至少可以知道自己是怎么被用的,或者反其道而用之,自己出头的机会,也就在这里了。
其结果,就是历史题材在民间一直大受欢迎,类似《三国演义》《说唐演义》这样的小说,甭管靠谱不靠谱,宣称自己是在讲历史,就能让不少人精神一振。
指望历史有用得这么直接,是不现实的。因为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革。但是,不变的地方,或者表面上变了但骨子里没变的地方,仍然有很多。所以启发总是有的。其实我倒是更希望古代的历史已经无用的,可惜现实往往并不如我所愿。
另外,至少至少,读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好处,就是获得一些趣味,培养一点定力。
如果你有孤单、寂寞的感觉,如果觉得和身边的人没法沟通,不想和他们说话,翻翻历史书,也是倒是可以从古人中寻觅一二知己。当然,二次元纸片人也有这个功能,不过二次元人物可能太奔着你的爽点去了,成瘾性太高,也许喜欢了就回不来了。和历史人物对话,可能更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不影响你随时重返现实。
这是趣味,所以培养定力是什么?看看历史上的乱世是啥样的,看看过去的伟人可能会被糟蹋迫害侮辱到什么地步,就会觉得自己受的这点委屈,这才哪儿到哪儿。读历史上的黑暗时代,有时确实有凝视深渊的感觉。但换个角度想,人类社会走到今天,现代确实比过去好,如此多灾多难但也毕竟一路走过来了,光明的感觉,就又来了。
听到这儿,你肯定想问了:市面上最不缺的就是讲中国史的书,讲中国史的课也不少,为什么要听你这门呢?
我选择讲这个题,其实首先是有我看不惯的讲法。通过这门课的讲述,我想为你搭建几座桥梁。
首先,是在道德叙事和厚黑权谋之间建一座桥。
传统史书,往往有一个缺点,就是喜欢把一切问题道德化。这种讲法,当然是不足以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的,这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之后,很多人就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把历史讲成厚黑学,喜欢用阴谋论来解释一切。
编辑老师让我概括下,我的课有什么特点。其实上网随便翻翻帖子刷刷短视频,就会发现很多很有“特点”的人在讲历史。那么我想,没有特点,应该就是我的特点。在那么多有特点的奇谈怪论中,本来不该算特点的回归常识,也就成了特点了。
我是讲常识的。不迷信道德叙事,但仍然怀抱道德信念;承认权谋算计在历史中的作用,但不用阴谋论解释世界。
其次,我想帮你在系统论述和专题研究之间搭一座桥。
我发现很多人有一个误会,以为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的著作是比较系统性的。其实很可能恰恰相反,一方面是学术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专家做的是“窄而深”的研究,他没兴趣系统介绍本学科的一般观点;另一方面是现在高校的考评体系,也非常不鼓励人写专著,要求老师多发论文。这带来一个结果,就是有系统的通史的观点,往往是显得比较老的;高水平的著作,大众眼里反而是非常碎片化的。
这门课,不是传统通史的讲法,面面俱到的把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小事全讲一遍,也不是聚焦于某一个专题,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立足通史,上下贯通,重点关注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事件、关键选择,用一个个历史转折瞬间,带你感受一下中国历史的演化逻辑。
再次,我想帮你在研究中国历史的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之间搭一座桥。
换句话说,这门课不仅展现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会参考海外汉学研究的成果,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互为补充,帮你更好的定位中国在世界的位置,更好的理解中国。
读中国学者写中国历史的书,和读外国学者写中国历史的书,感受很不一样。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说过:“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现在,中国这个房间在世界这个建筑群里究竟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中国学者有越来越透彻的认识;而房间里的家具为什么要这样摆放,西方学者也会指出很多中国人自己因为太熟悉而注意不到的问题。这种交流带来的体验是非常奇妙的,学术界相关成果也非常多,它们不应该只静静存放在象牙塔里,很值得拿出来好好说道说道。
最后,我想帮你在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之间搭一座桥。
这门课,既有偏于宏观的叙事,也有个体的经验。让你既看到历史的大趋势,也看到普通人在其中的沉浮和选择。
有的人读历史,就喜欢宏大叙事,一张嘴就是王侯将相、历史成败,却不关心一个个普通的人。于是,又引起另一些人的逆反心理,“别和我扯那些有的没的,我就关心我个人的小日子”。
其实,不要把个人体验和宏大叙事对立起来。
打个比方,宏大叙事就像是人的骨架,个人体验就像是人的血肉,如果没有骨架,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但如果只有一个骨架,出来晃又是吓人的。
实际上,用任何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方法讨论历史,都是一种宏大叙事。而我的课希望做到的是,运用这些理论的时候,仍然可以带你看见具体的人。实际上,这也正是传统史学里最可宝贵的部分:传统的纪传体史书,本纪给你看历史大趋势,列传可以看大趋势里一个个的人。
最后再说一下,我在任何时候都是要强调,水平比我高的学者多得是,但是,以音频课这个形式输出内容,我确实有点优势。
你可能听过一个段子,“一个男人,有点肌肉,有利于提升异性对他的好感度;但要是猛一头炸一背,满身腱子肉,疙疙瘩瘩,基本就只吸引同性了。”同样的,很多领域都存在这种现象——有点专业,吸引大众;过分专业,吸引同行。
大言不惭地说一句,怎样在有点专业和过分专业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我是有点专业在身上的。
我讲过20年的历史与文化方面的课程,也写过超过20本的文史类书,口碑也还不错。过去两年,我在得到讲了两季年度专栏,同学的反馈也还不错。
未来一年,欢迎你和我一起走这趟中国历史之旅,系统了解一遍中国历史。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历史或许不能帮助我们准确找到正确选项,但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排除掉那些错误选项。
课程现在正在预售期,1月20日正式开更,这期间我会努力备课,多多囤稿。期待你的加入,我们课程里见。
好,内容听完了。
特别提醒一句,现在刘勃老师的《刘勃讲中国史》正在上新期,现在购买可以享受早鸟优惠价,课程原价299元,现在加入只需要249元。
同时,还可以领取一份特别礼物,价值69元的《刘勃讲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内容也非常精彩。而且这个优惠可是有时间限制的,到10月20日晚上7点就正式结束了。
同时,在今天也就是10月15日的晚上8点,刘勃老师将坐镇得到直播间,与脱不花老师一起聊一聊这回的新课《刘勃讲中国史》。在直播间里面,刘勃老师还为你准备了特别的抽奖礼品,是刘勃老师的亲笔签名书。
假如你对这门课感兴趣,那么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刘勃”,就能看到《刘勃讲中国史》的课程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