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吴军老师的《吴军来信2》。不瞒你说,这门课自打上线以来,每一讲我都是追着学,收获非常大。我们今天要听的这一讲是关于财富自由的,财富自由这个词我们可能经常听到,但是吴军老师说很多人对这四个字其实有个误解。比如,很多人会误认为,账面上的财富自由就是真实的财富自由,但其实这并不是一码事。而且关于财富自由的误解还不止这一个,还有其他很多。那么,在追求财富自由的路上有哪些常见的陷阱跟误解呢?
来,咱们一起听听吴军老师怎么说。
你好,欢迎回到《吴军来信》第二季。我们讲企业如何获得自由现金流,它主要靠两个因素:一是主营业务的高利润率,二是不需要为获得今后的利润不断投资。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要做好两件事,第一是选择一个好的行业,第二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对于个人来讲,类似的道理也适用。在讲个人如何获得财富自由之前,我们先来看三个例子,看看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能获得财务自由。
第一个例子是对我身边很多人的总结。我们假设有一位虚拟的主人公,他是一位技术专家或者类似的专业人士,比如销售能手。他听到和看到身边的人通过公司上市,从股市上挣到一辈子花不完的钱的故事,于是加入了被人们看好的初创企业,当然也就获得了数量不少的股票期权。随着公司一轮又一轮融资,公司的估值在上涨,主人公账面上的钱也在不断增加。
但奈何拿到融资的初创公司,也只有2-3%能上市或者被高价收购,而上市的企业也只有不到5%,会成为股价猛涨的明星公司。主人公所在的公司通常是经过几轮融资后就悄无声息地裁员关门了,或者变成不死不活的状态。主人公账面上的价值也由高走低,手上的股票成了鸡肋。
有时,资质好一点的初创企业即便不能上市,也会被大公司收购,但是即便作为早期员工,主人公的收益也很有限,通常也就是一两年的工资。考虑到当初加入初创公司常常降低了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他几年下来能收获同行业、同样水平就业者平均的收益就不错了。
接下来,他有两个选择,要么就此机会在那家大公司工作,成为我们接下来所要说的第二类人,要么重新找一家新的初创公司再试试运气。硅谷很多人会选择后一种方式,然后他们的财富会再次经历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到低的过程。
第二个例子是我根据网络上的一些访谈、报道的主人公,以及我身边人例子的综合。主人公是一位出身普通,但从小成绩优异,靠自己努力进入到大城市读大学,然后又到一线城市打拼的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进入到大企业高层,年薪百万,可谓中年得志。
今天很多还在刷题的高中生和在职场上打拼的年轻人,奋斗的目标恐怕就是成为这样的人。主人公进入公司高层后,出差是免不了的,再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地位,家里人总要经常度假,时不时还要去海外,住的也是五星级酒店。为了工作,平时应酬不断,觥筹交错,也颇有成就感。
直到有一天突然被裁员或者企业关门,这位主人公一算,发现自己账上居然没有多少积蓄。最大的资产是房产,卖不动,也不愿意卖,因为那意味着未来的生活就没着落了。次大的资产是当时公司给的期权股票,由于公司不景气,早已经在水下了,一文不值。至于名牌首饰服装,更是无法变现。等到月底交房贷时他才发现,房子车子,都是累赘。如果孩子上的是私立学校,恐怕连学费也付不出了。即使他们想躺平,把所有奢侈的消费停掉,但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很多奢侈的消费其实成为了他们为了今后挣钱的“追加投资”,一旦停止,今后恐怕再也没有挣到同样钱的机会了。
最后,让我们看看第三个例子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收入还不错的企业的老板。有生意头脑,喜欢学习,比别人更加肯干,因为企业是他经过多年打拼干出来的,因此他在企业内部很有威信。这位主人公熟悉公司的各个业务,但是他并不信任周围的人,公司管理上人治多于制度治理,随意性强。随着要管理的员工数量增加,他忙于日常经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宏观形势,因此难以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他的企业一方面被整个行业拖着跑,总会有些订单和收入,另一方面也只能获得最低的利润,因为价格一高就会被同行取代。多年下来,企业没有品牌影响力,没有什么创新。干一天,就会有一天不菲的收益,甚至在外人看来是日进斗金,但是歇一天就少一天的收入,维持企业运转的成本依然要付。由于当年企业成功靠的都是他个人的能力,交给儿子企业撑不起来,交给下属不放心。于是主人公就如同穿上了红舞鞋,跳个不停,永远停不下来。钱虽然不缺,看似有自由现金流,但是一旦停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
好,这三个例子就讲完了。这三个例子中的主人公就在大家的身边,他们在周围人看来很光鲜,但心中的苦楚和不安定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一类主人公的情况比较好分析,他们没有搞清楚账面上的财富和真实财富的差别。据我和周围其他投资人做的不完全的调查分析,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各种私募基金投入到中国的钱,能拿回一半就不错了。而在中国的风险投资,回报还不如私募基金。赚钱的也有,但是比例极低。
既然这些投资人都没有赚到钱,在初创企业靠期权撑起纸面上财富的人,自然无法把纸面上的财富变成真实的财富。更可怕的是,这些初创企业里很多吸引力来自于各种非量化的承诺,什么总监,副总裁,俗称画大饼。景气的时候,就像是面对一桌满汉全席,菜多到不知何处下筷子。等到不景气的时候,直接归零,才发现自己一口都没吃到。
第二类主人公的情况很普遍。他们主要的收入是工资加奖金。对于大部高薪收入的人来讲,名义上年薪100万的工作,扣除各种税费以及应酬花费后,能有一半到手,就算是很不错的了。有人可能奇怪,问我为什么要设定这个主人公小时候比较穷的背景呢,因为年薪百万对他们来讲像是永远花不完的天文数字。但如果要在一线城市支付房贷,买一辆好车,再把自己和家人打扮得体体面面,维持自己高端人士的形象,是不会有什么结余的。换句话,这就好比一个企业挣的利润又被投入到再生产中一样。
第三类主人公,我见到的不少。在外人看来,他们是成功人士,但是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懂得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的差别。当老板,做生意,永远要面临我们昨天说的追加投资这件事,因此别看有些老板财务报表上的利润不少,其实他为了维持政商界的朋友关系和自己的体面,开支很大。有些开支一旦停止,马上就会影响他接下来的生意。因此有多少利润能转化为自由现金流,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我十年前认识的国内一些朋友,当年每年动辄几亿的利润,有的人甚至身价上百亿,这几年和朋友们聊到他们,说他们现在连几百万的周转资金都拿不出来,有的人甚至上了征信。这些人的做法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以为自己把金钱不断投入到商业中,永远能带来更大的利润,都不关心自由现金流,岂不知商业环境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利润马上就变成负数,现金流也就断了。其实第二类主人公在收入好的时候,也在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小时候都听说过守株待兔的故事。从上帝视角看,农夫能够捡到兔子是随机事件,不能当作稳定的收入,大部分人可能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运气,也不会太当回事。但是如果第二次,第三次又遇到这样的好事,他恐怕就把每天一只兔子当作自己应得的现金流了。经验主义大师培根警示大家,“当心我们会被自己思想的绳索束缚”。这句话通俗的解释就是,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经验的囚徒。很多人,特别是收入还不错的人,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就是基于这种有限的,将来未必能成立的经验。
对于工薪阶层的人来讲,工资起码是自由的现金流吧,随着自己职级的提高还会更多,甚至社会上还能提供更好的机会。这其实也只不过是从过去有限经验得到的结论,未必能不断验证。其实,当工薪阶层所依赖的企业自身难保时,覆巢之下是没有完卵的。至于企业,则有依赖于经济的大环境。
在农耕文明社会,七年丰年之后就有七年灾年,这是屡试不爽的经验,是人们做决定,做事情必须认定的先决条件。到了工业文明的商业社会,8-10年一次经济衰退是屡试不爽的经验。任何长期成功的企业和个人,都是能够活过每一次危机,然后在每一次危机之后利用他人退出的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基于这样的认知,人们在捡到兔子时才不会把它当作日常的现金流。
在整个历史上,任何一次被认为是最广阔、最强劲、最持久的产业黄金期,最后能剩下的也不过是几个而已,其余的都全军覆没了。但是这些企业最后都成为了龙头公司。人也是如此。以投行的从业者为例,基本上7、8年会淘汰掉一半的从业者,因为7、8年就会有一次大股灾,但是剩下的一半都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如果能够存活两个周期,基本上就实现了财富自由,这一点我们明天还会讲到。
好,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一般人对个人自由现金流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包括把纸面上的资产当作财富,忽视追加投资对现金流的侵蚀,以及把偶然的运气当作必然的结果,等等。
最后留一个课后问题,你有没有把过去的收入或运气,当成未来长期可以依赖的收入?欢迎你给我来信分享。
好,内容听完了。
吴军老师的《吴军来信2》现在正在上新期,有特别优惠,课程原价299元,现在加入只需要249元,优惠截止到10月20日晚上8点。同时,现在加入还可以获得吴军老师写的《关键时刻行动手册》,里面有很多面对棘手问题时的行动建议。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吴军”,就能看到这门课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