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国庆特刊6:给世界一个机会,让它因你变好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是十一假期的第6天,继续咱们的国庆特刊。我们要说的是著名的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的课程

《自我发展心理学》

这门课在得到App上线的时间不算短,已经大概6年,其间20多万名同学加入学习。而且这门课的编辑告诉我,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新同学陆续加入这门课。

其实,有这个现象不奇怪。因为陈海贤老师的

《自我发展心理学》

,有一个前提,这就是,

你想要实现的一切发展、一切目标,那个最终的动力、最终的决定因素,都在你自己身上。

没错,很多人觉得做成事的关键,是找到强大的外部力量,找到外部的工具。但《自我发展心理学》告诉你,这一切的根源,其实都在你自己。

你看,这是不是让人多了一份确定感?而当环境变得不确定时,我们需要的,不恰恰是这份确定感吗?

关于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很多同学都很熟悉了,咱们在这就不展开了。今天我们主要说说,陈海贤老师最近在

《心理成长圈》

解读过的一本书,书名叫

《转行》

你看,按照我们通常的想象,转行这个事,总得依赖外部环境吧?但是,陈海贤老师说,也未必,

转行的关键,是让自己持续发展。

自己发展到一个程度,转行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听听陈海贤老师的洞察。

首先,陈海贤老师说,转行的核心,不是工作转变,而是自我转变。

《转行》

这本书提到一个重要概念,叫“可能自我理论”。这个理论是斯坦福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提出的。说的是

人其实有很多自我,这些自我代表着不同的可能性,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并在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

而那些没被选中的自我,就会逐渐消失,好像从未出现过。这时,人就需要多做尝试。你尝试得越多,这些可能自我就越可能被激发出来。

用陈海贤老师的话说,

新自我并不是计划的产物,而是试错学习的结果。

所谓试错学习,就是先行动,再学习。举个例子,

《转行》

这本书提到一个叫加里的人,35岁,是个商业顾问。加里从没想过换工作,直到有一天老板给他的工作打了个差评。这次危机事件给他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思考契机。他意识到,这份工作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于是,他决定做出改变,从“做自己感觉应该做的事”,切换到“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紧接着,他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开始各种试错学习。先是从兴趣出发,尝试把对红酒、潜水的爱好,转化成工作,先后失败了。又面试了好几个和原来差不多的公司,拿到offer之后,还是觉得不喜欢。后来,他经过不断尝试,最终接到了维珍公司的邀请,这正是他喜欢的工作。

你看,加里的成功转行并不是他事先规划出来的,而是一次危机事件,激活了他的思考。他通过不断试错学习,花费了很多成本才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书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自我认识所需的信息既不是一种“自己的心声”,也不是在一开始时就给人指明方向的“信息”,而是贯穿整个学习进程的、关于某种可能的自我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会随着整个进程不断积累增加。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好奇,试错学习很好理解,但是这个过程具体是怎么发生的呢?咱们看一个例子,有个人叫皮埃尔,原本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但最后却成为一名僧侣,我们看看他的转变过程。

第一,播种阶段。皮埃尔最初是在精神科实习,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临终关怀,他发现自己对痛苦、死亡、佛教这类主题特别感兴趣。这时候,他在心里播下了一颗新自我的种子。

第二,交融阶段。皮埃尔从精神科毕业后,按照正常的规划,开了一家诊所。有空时他会做临终关怀,或者谈论一些相关话题。这时候,新旧自我同步生长,相安无事。

第三,新自我壮大阶段。这时候,会出现一些关键人物,比如崇拜对象、接纳你的新团体等等,他们鼓励你,支持你,引导你的新自我快速壮大。像皮埃尔,他是在一个佛教欢迎会上遇到了一个僧侣,两人一见如故。慢慢地,他开始和这个僧侣一起写书,在过程中不断加深他对整个僧侣群体的了解。

第四,冲突阶段。这个时候,新旧自我的矛盾开始出现。皮埃尔申请一个临终关怀项目被拒绝了。这种现实中的受挫让他开始讨厌旧自我,向往一个新自我。这时候,有个僧侣借了皮埃尔一间林间小屋,皮埃尔就住到了森林中去,并且住得很惬意。他开始萌生出一个念头,假如出家会怎样?但这个时候,他既不想放弃精神科医生的安稳工作,也不想舍弃对临终关怀的兴趣,他试图在新旧自我之间维持一个平衡。

最后,就是抉择阶段。新旧自我再也无法维持平衡,你必须从中做出选择。皮埃尔回想起自己13岁时,第一次阅读关于佛教的书。他通过梳理发现,自己学医,也是受到佛教的启示。确认了自己的信念后,皮埃尔便下定决心出家,成为僧侣。

在皮埃尔的转行例子中,既有偶然的部分,比如接触到临终关怀、遇到僧侣这个贵人,但也有必然的部分,那就是他一直以来对佛教的亲近。因此,

重塑自我是一个偶然与必然交织的历程。

最后,回到咱们自己。怎样更好地促成转行发生?我们看看陈海贤老师的建议。

首先,找到你的职场贵人。

陈海贤老师提到了四类群体,他们能够给你提供信息和支持,从而提高你转行的成功率。分别是,

弱关系群体、你目标行业的导师、新的同类群体、志同道合的实践社群。

其中,“弱关系”群体特别容易被忽视。但事实上,

找工作的大部分人脉,其实不是来自家人朋友、工作伙伴这些熟人圈子,而是偶然的点头之交。

为什么?一方面,这些弱关系群体能提供新增量,介绍一些你原本不认识的人,提供新信息、新机会。另一方面,熟人对你的认知相对固定,会阻碍你的改变。当你想做出一些改变时,他们常会说,“你这样也挺好的”,或者“你很适合做这个”。面对弱关系群体就没有这种负担,相反他们鼓励你做出新尝试。

其次,创造你的人生故事。

陈海贤老师说,转变是人类共通的故事。在人生故事中,有很多关键节点会推动故事的演进,这些节点叫作解放性事件。它指的是某件事把你的人生分成了过去和现在,从那一刻开始,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这个事件既可能是令人快乐的,比如孩子诞生。也可能是令人悲伤的,比如亲人离世。当这些转变发生时,就是你构建自己的人生故事的最好时机,你可以想,这些发生的事情,在你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情节,代表什么样的含义。

一个好故事,既能帮你理解自己,同时又能帮别人理解你。

说到这,你发现没有,转行其实就是在慢慢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新故事。在这个新故事里,我们有了新关系、新角色、新自我。而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个故事永远没有结束,你可以把自我一直发展下去。

最后,借用陈海贤老师的一句话。

在你存在之前,这个世界就已经存在了。在你死后,世界还会继续存在。那你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是给世界一个机会,让世界通过你的自我发展,变得更好。

别辜负了这次机会。

在国庆期间,这门课正在参加满200减30的课程满减活动,活动截止到10月7日,推荐你不要错过。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怎样更好地促成转行发生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