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陈海贤: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人?

我是陈海贤。上节课我们就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讲了心理咨询是怎么帮人改变的。简单来说,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应对模式,并且把它作为一个入口,去探索这个人的应对模式是怎么形成的,然后才会有改变的可能性,而不是只告诉对方你要这样就好,你要那样就好。

这节课我们说说蛤蟆先生的这种应对模式跟他的原生家庭有什么样的关系?当然,我们也一起探讨一个重要的主题——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人的。

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这么大?

其实人一直在两种矛盾中,一种是我们作为人,有儿童的天性,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比如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玩就玩。另一种就是父母的教养。父母会告诉你说这样是正当的,那样是不正当的;这样是符合爸爸妈妈期待的,那样不符合爸爸妈妈的期待。而这些东西跟你的天性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就慢慢就会去用一种方式适应,既能保留某种程度我的天性,同时又能符合父母的期待。这个适应的过程,就是原生家庭影响人的过程。

那么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都是坏的吗?当然不是。

如果父母的期待是正当的,是比较好的,同时是支持性的,那你就会发现,不但我的天性能保留下来,同时我又有了社会化的可能性。相反,如果父母的期待和你自己有冲突,你会发现需要压抑天性,慢慢你可能就找不到自我了。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到底什么叫找不到自我呢?我拿蛤蟆先生举个例子,他失去了一种天性,那就是对别人展示愤怒的能力。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过程。

蛤蟆先生,他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就是很难适应的。他的爸爸是永远都在批评他、责备他,总是说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准你这样做。所以,蛤蟆先生就认为,我爸爸永远是对的,而自己永远是错的。这样一来,在行为上,蛤蟆就会不停地去道歉,而在自我概念上,蛤蟆就会认为我不行,我没有价值。

当然,如果说爸爸是很严厉的,妈妈把孩子保护得很好,那也行。可是他的妈妈也不是,他的妈妈是很顺从他的父亲的。妈妈有时候会抱抱这个蛤蟆,可是只有在爸爸看不见的时候才会这样做。一旦爸爸在场,他就不敢表达出对孩子的这种亲密。如果说那个爸爸对他发了脾气,有时候他去找妈妈哭诉,这个妈妈就会说,亲爱的,别犯傻,爸爸肯定不是这样故意对你的。

这句话很有趣,它代表什么呢?妈妈为了避免自己跟先生的矛盾,而否定了孩子的感觉。其实当孩子面对这样的难题的时候,他也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觉了,慢慢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没有自我”。

另外一方面,妈妈很怕爸爸,她缺少自主性,所以妈妈常常会缺少力量感,那这种力量感要从哪里来呢?从保护孩子的行为中来。所以妈妈就就会过度保护蛤蟆,她总把蛤蟆当做一个很小的孩子看,这会让她觉得自己有力量。

有一次蛤蟆鼓足勇气问她,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不把我当成小孩?他妈妈就说,等你不再像个小孩子的时候。

其实,蛤蟆妈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说:你不要离开我,你还没有长大到能离开我的地步。她舍不得孩子长大,因为长大就意味着关系慢慢变淡。妈妈说出这样的话,其实也把这个蛤蟆固定在了一个小孩子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蛤蟆会不断地表现出孩子的一面。

这对蛤蟆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是他没有了愤怒。当别人贬低他的时候,他不会对别人生气。

你要知道,愤怒虽然听起来是个负面词汇,可它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某种程度上,人是用愤怒来跟别人划定边界,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所以,一个人会愤怒,他至少是有自我可以保护。

但蛤蟆的爸爸一直告诉他,说你不行,那他会感觉到自己是弱小的,是很无力的。而他的爸爸很有权威,作为一个孩子,他会忍不住去认同有权威的那一方。哪怕他觉得你不行,你也认同了他,你就不自觉地把他的想法当成了我的看法。结果就是,我爸爸是可以愤怒的,然后我不行。既然我不行,那我就不能愤怒。

然后,蛤蟆会同意父母对自己的看法,依赖父母,顺从父母。顺从有什么表现呢?把自己的想法藏起来,然后去取悦父母。其实让父母满意是作为一个孩子的本能,我见过很多孩子,他会为这件事付出很大的努力。可是如果一个孩子一直没有办法让父母满意,就会非常受挫。也许这种受挫感积累多了,他就开始反抗父母了,觉得说你为什么没有办法接受我原来的样子。那如果开始反抗父母,他就有了愤怒。但蛤蟆先生他没有发展出反抗父母的阶段,只是停留在依赖的阶段,觉得自己是弱小的。

好,到这,我们先停一下,我想请你思考,蛤蟆先生不表现出愤怒,是愤怒真的没了吗?

不是的,他的愤怒转向自己了。大家知道,愤怒其实不会凭空消失,可是愤怒会朝一个安全的地带弥散。而对于蛤蟆来说,最安全的对象就是自己,所以一旦愤怒转向自己,他就变成了对自己的审判者,他会像他的父亲一样,不停地看着自己,告诉自己,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终就会转向抑郁。

其实人的心理是很特别的,如果我们有很多的受挫感,就会产生愤怒。这个愤怒有两个基本的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指向外界,那这个人通常会变得很躁动、很冲动、很好动。那第二种就是指向内心,指向自己,人就会不停地自我苛责,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自我攻击,那慢慢就会导致抑郁。所以,蛤蟆先生他的愤怒都转向了自己,变成了一种自我苛责。

说到这,我们就理解了蛤蟆先生的应对方式,也理解了他的抑郁从哪里来。那下一个问题就是:即然这种影响是负面的,我们该怎么面对原生家庭的影响呢?我们能不能变好一点呢?

当然能,你需要先让自己做几个选择题。第一,你人生的主角是你自己还是别人?第二,你希望接受谁的影响?第三,你自己要接受什么程度的影响?

还是拿书里的情节举例,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几个问题的力量。生活里,蛤蟆都不允许自己哭,或者说不被允许哭,但他在咨询里哭了。这时候苍鹭说,你当然可以哭。蛤蟆先生说,我记得父亲完全不允许我哭,我哭一会他就会说,马上停下来,要不然我就对你发怒了,所以我就会停止哭泣。苍鹭就很严肃地对他说,你现在可以选择,你要听从你已经死去的父亲的声音,还是允许自己做主。

这就是我刚刚说的做选择,原生家庭是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影响,但同时我自己也要做选择:我要听从已经老去的父母的声音,还是听从我自己的?大家知道吗,长大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为自己做主的过程,不要害怕做为自己做主。

其实这本书里还有一段描述也很精彩,和你分享。

当蛤蟆先生去做咨询的时候,他说自己看着以前的照片有一种悲凉。这种悲凉是因为所有这些照片里都有他,可是主角都不是他。

我觉得这是一个隐喻,在小的时候,也许我们不是家庭的主角,所以我们只能去适应我们外在的环境,包括我们的父母。可是当你慢慢长大的时候,那谁是你的主角?谁是你人生的主角?这是你的选择和决定,如果你选择让自己当自己的主角,你就要选自己要接受谁的影响?接受有多大的影响?

好,讲到这,我得澄清一个事儿。我们去选择做自己,和理解父母,不是对立的。

比如,蛤蟆先生也讲到,因为他的爸爸是从小就被委以重任,他的祖父要把一个很大的家族企业要交给他。所以父亲也一直承担着很大的责任,而他的妈妈其实是理解爸爸的压力的。当我们从整个家族发展的历史来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个人真的都有他的身不由己。所以我才说,你选择听从自己的声音,不代表我必须要对父母有愤怒、抱怨和指责。

当然了,你也可以不原谅他们。这也是一种选择。可是永远要知道,当你真的能理解他们的时候,原谅也会变成一种可能性,那么请你不要关闭这扇可能性的大门。

好,这一节课我们通过蛤蟆先生了解了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影响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到这,下节课我们会做一个总结,来整体讲一讲心理咨询里的改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下节课再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