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李松蔚:《被讨厌的勇气》是一碗药膳鸡汤

我是李松蔚,欢迎来到心理成长圈。我们这周要讲的书叫《被讨厌的勇气》,今天是我们讲这本书的第一天,先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基本信息。我相信可能有很多朋友已经看过这本书、听说过这本书。因为它确实在很多年里,占据了心理学畅销书排行榜上的一席之地,非常有名。

这本书是对话体,作者是两个日本人,一位叫岸见一郎,一位叫古贺史健。岸见一郎是一位哲学家、心理学家,也是一位上了年纪的教授。另一位作者古贺史健,我相信可能是这本书的主要执笔人。他是一个记者,当时跟岸见一郎有过一些关于心理学话题的对谈采访,受到了很多启发。而这本书的对话的两个人,一个是青年,一个是哲学家。我认为这两个对话者其实就是两个作者的化身。青年和哲人在这本书里一共聊了五个晚上,所以有五场对话。

我们介绍一下这位日本青年的背景,他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普通人,在一个很普通的单位做着平凡的岗位工作。他对自己有一些不满,认为自己相貌平平、身世平平,没有什么特别突出和有价值的地方,有很多的自我怀疑。他也觉得生活像一潭死水,看不到有什么变好的希望。

而哲学家在这本书中宣扬了一些积极的理念,比如说人生很简单,人人都可以过得很幸福等等。如果你用一种更积极、更正向的心态,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中找到一个很舒适的位置,然后过上一种更好的人生。

但是青年对哲学家的观点是不服气的。这本书的开篇就在讲,青年找到哲学家说我不太同意你的观点,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哲学家说我们可以做一些讨论。这五个晚上的对话是层层深入的。青年带着自己的困惑、烦恼,甚至可能是对哲学的抵触和质疑,与哲学家展开了五个晚上的论辩。

我相信,作为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容易有代入感,你很容易带入到青年的位置上去。因为我们感受到的这个世界应该会跟这个青年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同时,对于专家的一些理念或者教诲,我们也常常保持怀疑。

所以,这本书会带着你去表达你所有的这些疑问。你也会听到,哲学家如何去理解和化解你带给他的问题,同时他也会带给你很多耳目一新的启发。

这本书的中译本最早是在2015年出版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九年的时间了。当时出版社给我寄了一本样书,我在我的社交媒体上写了一个推荐语。我说很多心理学的书都叫做心灵鸡汤,我把这本书叫做“药膳鸡汤”,就是跟一般的鸡汤比起来,它可能还放了点药。放药意味着,它好像有那么一点点健康方面的价值,它可以治病,它可以去帮助你去减轻一些所谓的痛苦和困扰。但另外一方面,它作为药肯定是苦的,阅读过程中你的很多体验,其实是有一些苦涩,甚至辛辣疼痛的,但是它对你的健康有帮助。

后来这本书变得很火,包括很多平时不怎么接触心理学的朋友,在说到心理学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被讨厌的勇气》。我其实也思考过,为什么这本书在日本和在中国这么火?

我认为,这是因为这本书的核心的理念是阿德勒心理学。

那么如果有对精神分析了解的朋友,可能会知道阿德勒心理学是精神分析下的一个支流。阿德勒是一位早期的精神分析师,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是一位奥地利人,算是弗洛伊德的一个后辈。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生,但是他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并且也进行了一些传播。但是很快,两个人的思想就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那这个分歧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家当中,非常接近于医生,他是通过生理神经的角度,去解释人的很多心理现象。我们提到弗洛伊德,提到精神分析,就会想到无意识,对吧?他讲,我们有很多的心理活动是看不见的,在意识海面之下的深处,有无意识的冲突。而在他看来,本我、超我的背后都是生理性的。甚至弗洛伊德认为,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如果有一个仪器可以去看到我们的神经活动,就一定能够为无意识找到生理学层面的依据。

阿德勒其实更接近于一个社会学者。他也承认无意识,认为很多心理症状的背后是无意识的冲突。但是他认为无意识其实不来自于生理,至少不全部来自于生理。那无意识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来自人际关系,来自我们所在的社会环境,比如文化背景、社会角色、身边的人对我的期待、我从小到大的养育经历等。这些东西是相对来讲更现实、更具象的。我的关系塑造了我的无意识,所以阿德勒的学派叫做自我心理学。

但是很有趣是,自我心理学在整个西方的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中并不算显学。我们知道,精神分析里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包括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等。而哪怕在弗洛伊德所开创的这个精神分析体系里,自我心理学也不是最重要的那个流派。

但是,阿德勒心理学在东方遇到了它的知音,先是在日本,然后是在中国。原因其实很简单,我想大家其实也都能够猜到,就是在东亚文化中,我们深受人际关系的困扰。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种在关系当中被困住的感觉,是东亚文化下很多人共通的情绪。我觉得很多人看到《被讨厌的勇气》这个名字,就会觉得很振奋,因为它的核心就在于:如果你想要活得自由,你就要舍得被人讨厌。

所以,这本书自从 2015 年出版之后,鼓舞了当时的一代年轻人去活出自我,不要去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它确实是一本值得畅销多年的书。但是我觉得, 在2024 年重新读这本书,我们从里边吸收的知识、获得的启发可能会稍微有一点不同。

那这个不同在哪呢?可能十年前,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主要强调的就是你要勇敢,你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你要活得很精彩。那是因为在十年前,在过去那个时代,我们在经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技术的快速迭代,移动互联网也方兴未艾。我觉得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普遍有一种心情:我要更快地获得成功。甚至那个时候有一个提法叫做,三十岁要争取财务自由。

我觉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容易把人际关系看作是我的锁链,所以我需要去把这个东西拆掉,不要那么去受限于别人给我的期待或者是束缚。然后,我可以更高地跳起来,去实现我的目标。

但这与这本书出版时所回应的问题是不同的。我们知道,日本这个国家,跟中国相比,在更早的时候就经历了经济上的停滞,大概在上个世纪的 90 年代,日本有很多的年轻人非常迷茫,因为他们从一个高速的增长状态中突然急刹车。这时候也出现了一些说法,比如低欲望社会。

我觉得那一代日本人的心态可能不能叫躺平,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这样的说法。但他们确实是提不起干劲,觉得生活也不是很幸福,也没有很想要去拼搏的动力。但是他过着当下的这种生活时,又会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他们在一种特别困惑的状态里:没有太多的欲望,但是也并不是真的就是很佛系、很淡然。

其实他们是在一种很纠结的状态里,躺也躺得不舒服,卷也卷不动。我觉得这本书其实在回应那个时期的日本青年。

所以这本书回应的困惑,不是因为你走得太快了,所以要把人际关系给你的束缚全都斩断。而是,我也不知道我该往哪走,我也不知道人生到底有什么意思,我好像是在某种社会的共同规则或者期待之下,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子,但是我并不幸福。

其实这种状态很像我刚刚说的青年人,就是这本书对话中的其中一个主体。他不快乐,但是他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在这个状态下,《被讨厌的勇气》回应的问题,不光是我们怎么把那个障碍移除,同时它还在回应:为什么我们走不动?我们的动力缺在哪?我们怎么给自己去增加一些动力?怎么去找到那个往前进的方向?

我觉得,今天的我们跟10年前相比,心理状态的进步在于:当我们在说到人际关系的不自由时,变得更有底气了。今天我们很多人说要反对社会的规训,反对一些过于僵化的规则,或者是别人的期待。这方面,我们确实变得更有力量了。

可是,我们到底要往哪去?我们的动力从哪来?在今天,我们依旧很迷茫。对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重新从《被讨厌的勇气》里去获得一些参考,获得一些启发,这也是为什么我推荐大家去学习这本书。

我们该怎样去学习《被讨厌的勇气》呢?在未来的一周,我们会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这本书总共分为五章,对应五个晚上的谈话。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个不同的部分:

第一个部分主要是关于谈话的出发点,用这本书里面的语言叫目的论。简单来说,就是哲人认为不幸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听起来就很刺耳对不对, 这也恰好促成了整个谈话最激烈的部分。我们明天就来详细解释这部分。

第二个部分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其实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核心观念:人际关系决定了我们此刻的心理状态。

第三个部分和跟方法有关——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去应对这种被人际关系束缚着,又好像不知道该往何处去的迷茫感?这本书在此处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实也是过去大家读这本书的时候吸收的一个概念:课题分离。

这个理论关心的是,当面对这些干涉我们人生的、所谓来自外界的期待与规训时,我们如何与之划清界限?我们如何学习课题分离,并把它变成一种方法?

最后一个部分回归到现实生活,是这本书中的第四个晚上和第五个晚上。这一部分主要回应的是,如果我把这些理论方法全都学会了,那回到我的日常生活当中,我的每一天应该怎么过?理论方法如何给日常生活正向的指导?这本书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活在当下”。我们也会用最后一节课的时间去讨论这个概念如何体现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

以上是我们对这本书进行的简单的学习规划。那么从明天开始,我也邀请你跟我一起用一周的时间,重新学习《被讨厌的勇气》,共同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同时让我们当下的生活变得更加自由,更有力量。

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