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 华为如何应对“实体清单”挑战?

策划人:李翔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两天,很多人都为华为捏了一把汗。11月20号对华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天,因为美国政府给华为“实体清单”的临时许可原定在这天过期。

2019年的5月16号,美国政府把华为和相关公司列入到“实体清单”。这份清单相当于一个黑名单,如果你上了名单,美国所有公司都不能够再卖东西给你,除非获得政府的特殊许可。也就是说,一家进入实体清单的公司,供应链上将不能再出现美国公司。

在那之后,美国政府连续两次给了华为90天的临时许可,加起来一共6个月,一直持续到11月20号。直到美国时间的11月18日,美国商务部才发布消息,再次给华为发放90天的临时许可。

很多人误以为,有临时许可就意味着华为的供应链暂时不受影响。但据接近华为的人解释说,临时许可其实只针对一部分特定场景。实际上,实体清单已经生效了,也就是说,华为的供应链已经被美国切断了。

“实体清单”的威力有多大呢?我跟得到的总编辑李翔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在2018年年底曾听到华为的一位高层评论,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家科技公司,能脱离美国的供应链而存在。

那么在过去这6个月中,华为是如何应对实体清单挑战的呢?

李翔一直非常关注华为的进展,他认为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最近的一些公开采访中,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答案。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李翔的观察。

华为的应对方法,首先就是推动华为自身的透明化。

华为在外界一向有神秘的名声。不仅仅是对其他国家,对中国人也同样如此。这里面至少有三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这跟华为此前主要是做企业客户生意有关。在华为开始做智能手机之前,华为打交道的更多是各大电信公司。华为推崇的又是客户至上。到今天在华为心声社区,还有华为人留言说,怎么老有人问老板要不要见特朗普,特朗普又不是华为的客户,为什么要去见他。既然面向的客户不是公众,那么自然,公开信息也就不在华为的优先级上了。

第二个原因是,华为到今天为止仍然保持着不上市的状态。既然不上市,也就没有必要去披露各种公司的信息。当然,近些年华为也在主动披露自己的财务状况。

第三个原因跟任正非的个性有关,在2019年之前,任正非一直以从不接受采访著称,后来他解释说这是因为自己性格原因,不喜欢抛头露面。

但是进入2019年之后,任正非和华为的高层可以说是频繁出来接受采访,同时也开放了华为的园区、工厂和实验室给媒体及合作伙伴参观。任正非自己,就接受过包括《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美联社等几乎所有主要西方媒体的采访。除此之外,目前为止,任正非还邀请知名学者进行了三次咖啡对话。所有这些采访和对话的实录,华为也会整理校对,在心声社区公布出来。

在这些公开的对话和采访中,任正非回应了几乎所有外界对华为的质疑,包括华为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华为设备的安全性问题。

比如,在11月6日的第三次咖啡对话中,任正非就在回答华为的设备是否有后门时说,华为“确保设备是没有这些问题的,也可以给全世界的政府有承诺。”

至于说到数据问题,华为的设备是卖给了运营商,是运营商在管理数据。华为的责任是:第一,自己不做任何坏事;第二,支持各国政府在安全方面的监管。

这是华为为了应对“实体清单”做的第一个动作,信息透明化。

第二个动作,是华为不断向外界传递出愿意合作的友善意向。

比如,在11月15日公布的跟德国媒体的圆桌访问记录里,任正非就表示,哪怕最后德国政府的决策不符合华为的利益,也就是不允许华为参与德国的5G网络建设,华为也不会从德国撤出投资。

任正非还举了加拿大的例子。2018年12月1日,华为的首席财务官,同时也是任正非女儿的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捕。即便如此,任正非说,自己也没有因此“去恨加拿大”,“缩小对加拿大的投资”。相反,在2019年,华为还在加拿大增加了200多名科学家,华为“支持加拿大把自己变成像硅谷一样的创新中心”。

华为的整个供应链仍然保持开放。人力资源系统管理用的是SAP的软件,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供应体系用的是西门子、博世、达索的软件,在制造环节,也使用了大量日本和德国的技术与产品。

任正非还鼓励欧洲填补上美国的空白,敢于把东西卖给中国。比如就芯片问题,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给你念念:

“明明我们大规模需要芯片产品,欧洲为什么不大规模投资先进的芯片制造业呢?有钱为什么不赚呢?欧洲有大型芯片工厂,只要你们加大投资,我们就会加大购买……欧洲的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很多基础性产业要加大投资买设备,芯片设备也是欧洲生产的。你可以说服他们投资,如果他们没钱建厂,我们可以预付货款,支持他们发展。机会很难得,一定要趁机尽快发展,如果错失这个机会,就追不上了。”

当然,虽然他鼓励欧洲“接盘”,但对美国公司任正非也在不断表达友善,抛出橄榄枝。在多次的访问中,任正非都提出要把美国公司和美国政府区分开来,不断地赞美苹果和谷歌等公司,哪怕谷歌可能会在美国政府要求下,停止华为智能手机使用安卓操作系统。

在接受《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采访时,任正非甚至提出,可以把华为的5G技术授权给美国公司。

不过,在11月6日的咖啡对话里,任正非也说了,目前为止还没有美国公司直接跟华为接洽过。他继续表态,只要有人愿意来讨论这个问题,华为就会找投资银行做中介,讨论许可交易的合同和细节。

从这些对话中我们能体会出,华为对外的友好信号,不仅仅是在为华为的5G产品争取市场,也可以理解为,在呼吁其他国家填补华为供应链上由于美国公司退出产生的缺口。这是华为应对“实体清单”的第二个动作。

华为的第三个动作,就是自己来主动完善和填补华为供应链。

在美国政府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后,任正非经常提起一张二战时期的战斗机照片。他说自己是偶然在网上看到的。飞机已经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但是仍然在飞。他在11月6日的咖啡对话中说:“华为很像这架飞机,也被打得千疮百孔,也还在生存,还在顽强地飞。”

华为做的工作就是在补“洞”。华为把很多本来在做未来五到十年发展研究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全部调回来,来补华为这家飞机上的洞,让公司生存下去。补“洞”的进展情况,用任正非的话说,现在大多数“洞”已经补好,华为这架飞机还能继续飞行。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洞”,需要两三年才能完全补好。两三年以后,经过几千名科学家、专家和工程师的努力,“我们的破’飞机’可能就会变成崭新的’飞机’了。”

任正非用的词是“补洞”。网上还有一个说法叫“备胎”计划。讲的是华为对产业链上的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的自主研发。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华为的海思芯片,以及操作系统鸿蒙。

在8月20日接受美联社采访时,任正非就已经表态,“从5G到核心网一系列产品,我们(华为)完全可以不依赖美国就能生存很好。”美联社记者在展厅中,可以看到没有美国芯片和零部件的电路板。他对德国记者也说,华为“已经不需要美国就能自己解决供应问题,美国继续保留‘实体清单’,我们(华为)也能生存得很好。”

相反,在他看来,“实体清单”的结果,可能是倒逼中国和其他国家产生出替代产品。比如,如果谷歌的安卓和微软的Windows不给华为使用,就可能出现新的替代系统。即使没有其他公司在做,华为自己也会自己做。比如华为自己研发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以上就是李翔梳理出的华为应对美国“实体清单”挑战的三个方法。

首先是通过主动透明化、多跟外界沟通,让外界了解华为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其次是不断传递友好信号,鼓励其他国家和公司去填补华为供应链上可能出现的空缺,争取盟友;接着,就是主动的“补洞”行为,华为集中起公司的科研力量,通过自主研发来填补供应链上的空白。

华为会不会面临美国公司断供的危险呢?一方面,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在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说,很快政府会给美国企业发放向华为出售产品的许可。另一方面,任正非也说,即使真的发生了,华为也做好了准备,“美国不卖东西给我们,我们自有应对的方法,只是不到那个时刻我不能乱说。”

有一个数据或许可以证明华为的准备是否已经足够充分。10月16日,华为公布了自己的第三季度财报。2019年第三季度,华为实现了6108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4%。在“实体清单”威胁之下,这一成绩可谓亮眼。

最后,我想用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亚洲外交学者马凯硕的话来作为结尾。关于华为的命运,马凯硕说,“他很难想象,在美国的猛烈攻击下,中国会允许华为倒下。很显然,将会有大量的资源注入华为,确保华为不会倒下。说到底,这不仅仅关乎华为这家公司,还涉及到中美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