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全力以赴陪你解决职场问题的花姐信箱。你好,我是脱不花。
今天收到了一个关于技术管理的问题。这位同学大概是总经理或者CTO一类的高管,问:
谢谢这位同学的问题,下次关于技术管理类的问题,我建议直接出门左拐,先问快刀青衣,因为你问了我,我也得问他才能提供更专业精准的答复。好,今天我先替你问完了。我估计是看到前几天我回答关于CEO助理制度的来信,所以启发了这位同学的思考。先给结论:仅从你目前描述的情况来看,用助理制度,不仅对技术团队整体的激活和提升毫无用处,还很可能有副作用。因为这很明显不是个别人的成长性问题,而是一个团队管理和激励机制的问题。即使有个别人被特殊培养激活了一下,回到团队中还是无从下手。
那么,我们该怎么激活技术团队呢?
说到这儿,我就不禁替快刀青衣骄傲的挺起了胸膛。过去两年,得到的产研团队,也面临着人员优化、新老交替、成本高企、与业务团队配合不畅等等挑战。说实话,只要公司活着,哪家公司、哪个技术团队,又没有这些问题呢?活着,就得解决问题,这是管理者的宿命。但是,得到的产研团队,创造了一个机制,很好的实现了突破。今天我就把他们的做法,毫无保留的跟你分享一下。
当时,得到进行了很大规模的一次组织变革,重新划分了利润单元,形成了以事业部为核心发动机的组织架构,而且还进行了全员竞聘、重新上岗。有了盈利压力的事业部当然对产研有各种各样的不满,基于此,产研团队自己列出了面临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大部分公司都差不多,我就不展开说了,也不掩饰,列在文稿里供参考。我只是想说,技术这么诚实的自己要革自己的命,真是一堆汉子啊:
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产研团队负责人,提出了一个“湘北计划”,80后90后一听就知道哈,技术大哥们人人都喜欢灌篮高手这部漫画,所以这个计划的命名本身就很有情绪价值,内部宣传的时候也很带感。我稍微解释一下:湘北是灌篮高手里面的一个明星篮球队,我们期待的目标是通过制度设计,让产研以项目和目标为线索灵活组队,而不是以传统的职能分工划分二级部门。灵活组合后,每个队伍不超过五个人,就和打篮球一样配合默契得分,也以小队来共享成绩,让每个员工都处于流动之中。优秀的员工会变的更为抢手、更有存在感,落后的员工会被制度暴露出来。
在湘北计划中,改革的目标和衡量标准是四条:
在此基础上,产研人员的工作分配和绩效评价标准,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步,不是自上而下的分配工作任务,而是由内部客户,也就是得到的各个事业部一号位代表业务提出需求,根据需求实现难度的高低和工程量的大小,从业务方发布任务和预算。
第二步,每个项目(任务)发布后,产研通过提案的方式自由竞聘,竞选「项目负责人」,并由业务部门一号位作最终选择,在双方确认预算的基础上,产研给出具体实施计划、并且将整个项目进程透明化。
当然,这里所说的“预算”,不是直接用人民币体现的,而是用“点数”来代替,一个小项目,预算可能是20点,一个大项目,预算可能是100点。项目的最大颗粒度,是200点,超过200点的项目就需要进行拆分。这是为了确保“湘北”计划的参与同学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和边界,每个项目不宜过大且不宜参与人数过多,避免项目制只跑了个形式,内部还是层层叠叠的架构堆叠。
所以,第三步,就是项目负责人在全产研团队范围内,进行自由组队,根据工程师们的时间、身价、能力等综合条件,组成自己在这个项目上的攻坚小队。这样,团队中有管理能力、更擅长合作、更了解人的技术管理者就会脱颖而出。
第四步,项目完成后,交付结果、结算点数。这个“点数”,其实就是一个奖金分配的初始点数,如果项目目标完成,业务部门就确认点数,小组成员将可根据各自的项目贡献分配此奖金点数;不过,项目延期、交付质量不好,业务部门也可能无情的撤回点数或者削减点数,那么,项目成员人人都要承受损失。
在年底会根据公司年度经营业绩,来分配大产研团队的实际奖金包,那时候才是按人民币结算。每个人的年终奖金将依据全年个人在不同项目中累积的总点数,在大产研团队奖金包里进行分配,兑现为人民币。
每个技术人员都可以申请成为项目负责人,或者加入某个项目组,承担的责任越大、贡献越大,或者覆盖的项目越多,奖金总点数越多。总之就是人人各记各的账,团队年底算总账。
在湘北计划实施后,产研团队就避免了绩效评价中的主观或者主管印象分:从湘北计划发布之日起,不再有上级领导的半年、全年绩效打分,奖金分配只取决于个人的实际贡献度,渗透在每一个项目的成败中。而你肯定也听出来了,在这种机制中,一个人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并不重要,每个项目负责人都想用最少的人做成项目,一是好管理、更灵活,二是兄弟们尽量多赚点奖金。所以,项目负责人自然会去选择那些合作度更高、综合能力更强的成员。
特别是随着AI能力在技术团队中的飞速进展,一个年轻工程师,利用AI工具的能力更强,那么他就更可能在团队中扮演多种角色、完成不同类的任务,必然更受欢迎。一个资深工程师,如果惰性强、能力面狭窄,那么,老资格也可能遇到新问题。
我们从内部可以清楚的看到,湘北计划这种把市场机制引入内部的做法,极大的利好有学习力的年轻人、其次利好擅长技术管理的项目经理,绝对不利于“南郭先生”。每个公司都会有那种资格挺老、级别挺高、但是固步自封的工程技术人员,那么,在这种机制下,这类人员就会次次轮空,永远不会有人愿意与他们合作。当然,从收入上看,他们就吃不了老本了,必将付出代价。
不过我得说,这个机制也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迁移到你的公司里,从公司的文化、到具体业务的评价标准、以及跨部门意见不一致时的协调机制,还是多少得有些配套措施才行。不过,与产研部门的内在活力被激发相比,那些麻烦都不算什么。两年多的实践,我的感受是:后悔,改革晚了。以及:改革,什么时候都不晚。
这就是关于如何激活技术团队活力的得到实践,供有相同挑战的同学参考。
我是脱不花,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