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先说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就在最近,由得到总编辑李翔老师主理的“详谈”系列丛书,出了一个大手笔。我们邀请到了一位不折不扣的行业大神,这就是著名编剧,芦苇老师。不知道对这个名字你是否熟悉,这是编剧圈里最有名的大神之一。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这两部得奖无数的电影,背后的编剧都是芦苇老师。
这回的《详谈:芦苇》是整个详谈系列的第十一本。在这本书里,你将看到李翔老师和芦苇老师的深度对话。这就是两个有趣的灵魂相遇了,一个是资深的商业记者,而另外一位是编剧界赫赫有名的前辈高人。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这个行业里,最值得外行人学习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请李翔老师来聊聊。
你好,我是李翔。
很高兴给你介绍《详谈》丛书的最新一期,这次我采访的是著名编剧芦苇。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一提起他的代表作,我相信你肯定知道。芦苇的编剧代表作,包括同陈凯歌导演合作的《霸王别姬》、同张艺谋导演合作的《活着》,以及同王全安导演合作的《图雅的婚事》。
我第一个推荐你去了解芦苇的原因,是他毫无疑问属于中国最顶尖的编剧。读他的访问,相当于是通过一位行业内顶尖高手的视角,去了解一个行业的历史,以及这个行业如何运转。
他在编剧领域地位有多高呢?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电影编剧朋友,在这个行业里,是否还有人能够同芦苇比肩。他的回答是,“从作品意义上来说,在世的国内电影编剧,没有可以和他比肩的”,因为《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这三部电影,都是丰碑型作品。
《霸王别姬》和《活着》就不用说了,在今天已然被视为是华语电影的经典作品,获奖无数,在豆瓣电影的评分也一直都是华语电影里最高的。《图雅的婚事》也拿到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这三部作品,不仅是芦苇自己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1949年之后整个中国电影的代表作。《霸王别姬》和《活着》有史诗电影的气质,我们可以通过这两部电影,看到20世纪几十年间中国历史的剧烈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图雅的婚事》则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家庭和人性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人要周旋的不是时代的巨变,而是日常生活的惊心动魄。
除了这三部代表作之外,芦苇和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都合作过,跟欧洲和香港的顶级导演也合作过,通过芦苇的讲述,你基本可以了解到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电影的大致发展脉络。
第二个推荐你读这本书的原因是,你可以从里面看到很多创造的方法论。通过芦苇的讲述,你能看到一个顶尖的内容产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而且他的方法论,不仅仅只跟电影有关,每一个做产品、做事的人,都可以仔细去研究一下芦苇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
举个例子,芦苇的编剧方法论有一条叫:“缓进速战”。这个词的意思是,准备不妨漫长,但一旦开始,则要迅速结束战斗。就像芦苇说的,“时间可是很快就会过去的,要赶快做好手上的工作”。我相信很多人对“速战速决”有感觉,毕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是,却往往会忽略“缓进”的重要性。
芦苇是怎么缓进的呢?在开始写作前,他会认真了解电影里每一位主要人物,阅读海量资料,并且尽可能去找相关人做访问,然后写出一个相当于小型传记的人物分析。
做这么多功课,是因为在芦苇看来,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电影中人物的表现特征和行事方式,基本上都可以在真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身上找到原型。比如在写作《霸王别姬》剧本时,他就阅读了大量京剧人物的回忆录和传记。
他还写过《杜月笙》的剧本,当时除了阅读当年历史的大量资料,他还努力去找曾经跟杜月笙有过交往的人聊天。比如,他曾经采访过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董竹君就跟他讲过一个关于杜月笙的细节,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当年锦江饭店川菜很有名,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排队等位吃饭。有一天,店员急急忙忙跑过去跟董竹君说,杜月笙也在排队。董竹君吓了一跳,担心杜月笙会生气,赶忙过去请杜月笙先进去吃饭。结果杜月笙说:“侬勿要客气,伊拉都在等,阿拉也等等,勿客气,勿客气。”
在给人物写台词时,芦苇会努力去学习和了解人物的讲话习惯和当地的语言。比如写《霸王别姬》时,因为故事发生在北京,人物也都生活在北京,所以他要用很大精力去学习当时的北京人如何说话。方法是什么呢?芦苇从陈凯歌的父亲陈老先生那里,借来老舍先生《茶馆》的话剧录像带,反复看、反复听里面台词如何讲。
另一方面,电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项目。无论是团队内部协作,还是面对的外部环境,挑战都很大。一个剧组,除了导演、演员和编剧,还有道具、摄影、美术、灯光等等五花八门的工种。电影本身就是团队协作的产物。
虽然有接近一半的编剧最后没有被拍成作品,搬上大荧幕。但幸运的是,芦苇在给《霸王别姬》和《活着》做编剧时,“碰上了最好一代导演最好的创作状态”。他总结出来,要做出好的电影作品,除了创作者个人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核心团队目标单纯,又能很好合作。
比如在当时,核心团队会一起讨论剧本,甚至会讨论由谁来主演合适。举个例子,《霸王别姬》里面程蝶衣这个角色,本来是想请当时非常有名的艺人尊龙来饰演,但最后还是交给了张国荣。芦苇回忆说:“张国荣有一种罕见的心理刻画能力,我就觉得必须是他来演。尊龙也争取过,凯歌认为他在国际发行上有优势,而且演技也不错。但我觉得尊龙气质不合适,有一点硬朗,缺少柔媚,所以我坚持张国荣。我和陈凯歌为了这个事辩论了两回,也没结果。后来我们召集了主创来讨论,五个人进行投票,结果四个人站张国荣,凯歌便也不坚持了,认为你们四个都坚持,一定有道理。”
总之,无论你是作为一个个体创作者,还是要在一个团队中工作,我相信芦苇讲述的电影经历和创作经验,都会对你有一些启发。
当然,还有一个创作者都会关心的问题:怎样才能避免创造力的衰退?对这个问题,老编剧芦苇也有自己的观察和回答。简单来说,他认为有一个方法可能有效,那就是始终保持对经典的学习和敬畏。如此一来,就相当于创作者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高不可及的目标。因此,创作者需要始终去努力,而不会被突如其来的赞美所迷惑,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好。
我建议你读一读这本“详谈”的第三个原因在于人的层面。这也是我个人非常好奇的一个层面。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不可避免,拥有比之后其他年代出生的人更加丰富的经历。他们经历过1949年之后的红色年代,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全中国范围内的剧烈变化,经历过1978年之后的市场化改革,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之后商业化的冲击……
今天中国文化领域的巨人,大都是这个年代出生的。在电影领域,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都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在文学领域,莫言、贾平凹、王安忆、王朔、刘震云,等等,也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生,另一位杰出作家余华也很接近,他出生在1960年。这其中有必然的联系吗?更直接的问题是,一个经历过时代如此剧烈起伏颠簸的人,会如何看待今天我们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他会持有何种态度,又会给出怎样的建议?在访谈里,我就问了芦苇很多这方面的问题,我相信今天很多年轻人看了之后,都会像我一样有所思考。
以上就是我推荐你读一下《详谈:芦苇》的三个理由,分别是:第一,它是一个有一个行业顶尖高手带你去了解电影行业的发展和运作;第二,你可以从里面看到杰出的作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顶尖创造者的方法论又是什么;第三,这本书也是一个出生于1950年代的长者,向你分享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建议。
最后,欢迎你翻开这本“详谈”,去了解一位顶尖电影编剧、一位创造者、一个生于巨变年代的丰富个体。
好,内容听完了。
“详谈”系列丛书,目前已经采访了左晖、杨浩涌、沈鹏、饶晓志、赵鹏等十位行业里的精英。而选人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一定是这个行业里的价值创造者。
最新上架的这本《详谈:芦苇》,也是不容错过。李翔和芦苇老师,一个问得妙,一个答得好。问题句句切中要害,回答也是毫无保留,袒露心声。
现在在得到App首页搜索“详谈”两个字,就可以找到这本书。这是“详谈”丛书的第十一本了,现在订阅全套,能享受优惠。不仅如此,现在买纸书,我们还赠送电子书。这套好书,推荐给你。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