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今天的内容来自得到高研院。
我们都知道,得到高研院有一群实干家校友,他们可是各行各业的高手。而且,得到高研院一直以来都会提供一项服务,叫做知识萃取。也就是将同学们厉害的经验,经由专业的打磨,变成一场十分钟的知识演讲。
我们今天要听的,就来自最新的第15期高研院校友的分享。那么,在这一场分享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启发呢?得到高研院教研长鹿宇明老师告诉我,他在这场演讲中收获的一项最大的启发,就是在外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出有价值的创新。
具体的行动方案是什么样的呢?来,咱们一起听听得到高研院教研长鹿宇明老师怎么说。
你好,我是得到高研院教研长鹿宇明。
在我印象中,创新一直是高研院同学关注的话题,当然,也是大家认知中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我们想尽各种办法优化产品的功能,持续不断地改进服务,希望能拿捏用户飘忽不定的需求,但这些创新的尝试有点像碰运气,结果不可预见。高研院的分享日,并不是为了赞美校友取得的成功,而是关注为何成功、如何成功,尽可能萃取出同学解决创新问题的底层逻辑,让创新变得有迹可循。今天我选择了几位同学的案例,我从他们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大可不必把创新当成与生俱来的天赋,或者从天而降的好运。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那么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就不是一句空话。我把这8位同学的例子总结为3种思维,分享给你。
在汽车还没有被发明的时代,如果你问用户需要什么交通工具,他一定会说需要一辆更快更舒适的马车,在iphone诞生之前,大概也不会有用户告诉手机厂商,他需要一部只有一个实体按键的手机。用户的需求真实存在,但经常处于沉默状态,要看创新者是否能代入用户的情境,触达到更多人心。
我要介绍的第一位同学,是来自上海校区1班的汤德宗,他是一位空间设计师,很有意思,他的用户就是一群不会跟他交流需求的人。因为他有一个专注擅长的领域,是幼儿园的厕所设计。用户是学龄前小朋友,当然不可能跟他讲需求。但是孩子在幼儿园开心不开心,喜不喜欢,这个问题家长关心,幼儿园经营者关心,小朋友其实也会有感受。现在,我请你想象一下,幼儿园小朋友使用的厕所,能有什么特别的设计?其实做到干净安全功能合理,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在汤德宗眼里,这就是创新的机会点。我直接放两张对比图片,你看一下就知道,哪一个会让小朋友喜欢。
在给上海一家幼儿园做设计时,汤德宗发现,园区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在环境中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他想到,给幼儿园厕所设计不同的主题,即使是上厕所,也能让孩子们了解到新的知识。于是,他根据孩子们对宇宙科学的兴趣,设计了星系主题的厕所。在天花板顶部,有八大行星,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他将便池设计成太空舱的样子,洗手台的墙面上也贴满了宇宙元素。孩子们一到厕所就好像进入了太空,这里也能成为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地方。如果家长看到这样的设计,也一定觉得这里与众不同。你看,有了对用户深层需求的推断,就能帮你准确识别创新和改进的新机会。
我要给你介绍的第二位同学,是上海校区2班的王瑛,她是一名创意咨询师,她的工作是帮助产品找到区别于其他竞品的差异点,提供外观、使用等各个方面的优化方案。有一次客户找到她,要给一家缝纫机品牌设计新的缝纫机。最初,商家的需求只是希望在外形上能与市场上的其他产品有所区别。但王瑛真正下到使用缝纫机的工厂考察时发现,这里的环境都比较差,空中飘着灰尘、棉絮,机器的噪音很大,很多年轻的工人都是带着耳机踩缝纫机,有时候会随着音乐点点头,或者微微笑一下。就是这个小点,让王瑛想到,在缝纫机上增加一个USB接口,这样既方便给手机充电听音乐,夏天用小电扇、台灯照明也更方便。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让这款缝纫机成为了爆款。曾经在调研时,厂长和她交流,现在工厂招工难,很多90后觉得环境艰苦,即使提高了工资,也不愿意来。但增加了USB接口的缝纫机,让工人在工作时间的体验好了一些。产品创新,不单单局限于外观,更重要的是给予一种情绪价值的创新。觉察出引起情绪的需求,并注入产品中,创新才会更有人情味儿。
接下来要介绍的同学,是来自杭州校区的施欣逸,他所从事的生意是鞋套机,比如在医院、实验室、房地产样板间这些场所门口能看到的设备,你往鞋套机里一踩就套上了鞋套,省去换鞋的麻烦。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人们注意到鞋底细菌会带来交叉感染。施兴逸的老家浙江永康市,其中的几家小厂,就在此时推出了几款机械式的鞋套机。在一些公共场所,例如医院、实验室、电子工厂、献血站,对鞋套机有着大量的需求。但施欣逸在使用机械鞋套机时发现,一个鞋套机最多只能装50双鞋套,更换一打新的鞋套耗时很长。但如要把鞋套机的容量加大,又会导致因弹簧力度不足,一脚踩下去可能弹出来一连串的鞋套,非常麻烦。
这个痛点说大不大,多数客户也不会揪住不放,将就能用就行。但施欣逸就看到了这里面的机会,他找到了供应商反复试验,改进了鞋套的材料和外观,而且把产品设计得颜值在线。我附了一张图片在文稿区,你可以看一下。跟你日常见过、使用过的鞋套机是不是差别挺大的。
和市面上的其他鞋套机相比,当时其他的产品基本定价在百元级,施欣逸的产品售价5000元以上,价格差异极高,但是这么贵的产品卖得很好。在他的产品问世之前,大家很难相信有用户可以为鞋套机花这么多钱,这个沉默的需求被他洞察到了。在行业竞争中,创新就是设置门槛的方法,拥有门槛就能带来利润,成为其他竞品无法替代的优势。
我要给你介绍的是来自成都校区的沈瀚沛。他供职于顺丰速运,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把四川和西藏两地的农产品卖得出去并送得出去,这其实也是一项助农的工作。曾经一次经历,沈瀚沛要负责解决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的苹果滞销问题。盐源县,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离最近的城市西昌都有3个小时的车程。盐源盛产苹果,但由于当地粗放式种植,导致苹果表面布满了由灰尘形成的果锈和晒斑。果农采摘的时候也很随意,装满一箱没有保护套就直接发出去,运输过程中磕磕碰碰,到了客户手里,苹果的卖相肯定不好。所以,以前盐源苹果被叫做“丑苹果”,产量高,但销量一直上不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才能解决滞销?沈瀚沛发现,最根本的问题是大多数农民将苹果当成原料,而非商品售卖。因此要解决的,就是帮助农民在种植、运输、售卖环节中建立商品化的标准。
提听觉:联动农业农村局制定命名标准,将丑苹果改为大凉山高原苹果、盐源苹果;
增视觉:提供苹果外包装标准设计参考,联动合作种植园,为苹果套袋;
改触觉:结合顺丰农产品包装运输经验,提供运输包装解决方案,降低货损;
保味觉:建立标准化供应链,进行品质分级、大小分选,完成商品化打造。
瀚沛说了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助农不是帮助农民将今年滞销的卖出去,而是建立标准让他们年年都能卖出去。”创新不是发明,而是要创造真正的价值,有了产品化标准化的封装,结在树上的苹果的身价就完全不一样了。
接下来这位同学,是深圳校区2班的陆栗虎,他跟瀚沛同学行业完全不同,但他的创新,本质上也是对技术和能力进行了产品化的封装。栗虎同学是一位摄影师,确切地说,他是一个商业活动的摄影摄像服务方案提供商。在今年5月27号举办的得到高研院开学典礼上,陆栗虎就是影像服务的供应商。摄影师是个技术活儿,但大型商业活动的影像服务,是一个工业化流程化的工作。而且,一家公司不可能雇佣很多专职摄影师,遇到大型活动就要临时组建团队,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流程。在5.27开学典礼上,我们看到的每一张照片,每一场直播,都是踩过点、分过工、筛选过一遍、再经过两道修图处理的结果。在这个行业,供应商的创新有点像电影工业,不只是需要内容创作,更需要合理分工、流程清晰、高效协作,最终是看谁能提供稳定可靠的出品质量。
好,接下来,我分享给你关于创新的第三种思维:把自己作为方法。这句话我搬用了著名社会人类学者项飙老师的书名。什么是“把自己作为方法”?这句话在项飙老师这样的学者那里,有很深刻的学术思考的逻辑,我个人的理解,是在面对问题时,摆脱概念的束缚,联系自己具体的处境,从自身的真实经验和经历出发,更直观地把握问题。创新的旅程,充满不确定,也注定孤独,把自己作为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还是用高研院同学的案例来具体解释。
来自深圳1班的胡素玲,她在2011年去到缅甸,创立针对缅甸市场的手机品牌公司,负责当地市场的销售。商业交易需要市场基础设施的支撑,比如物流、渠道、交易系统、商人群体等等。但是当时在缅甸这些条件很不完善。怎么办?天时地利人和什么都没有,只能靠自己。比如,当地分销渠道零散,素玲一度找不到销售出路。她经一个朋友介绍,来到了当地的孔子学院。在缅甸,孔子学院一般有两类人,一类是想学会缅语方便做生意的人,另一类是想要学中文的缅甸人。胡素玲一边学习缅甸语,一边教他们中文,靠着这群同学推荐,她认识了不少分销商人脉。再比如,通讯行业需要政府关系,当时她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源,但是通过福建同乡会和华商会的老华侨她找到了政府的领导,在他们的引荐之下,快速搭建起来了自己的分销商网络。
接下来一位同学,是来自北京校区2班的赵洋。就在一个多月前,他策划了一个梵高光影展。这几年梵高主题的沉浸式展览不少,怎么做出新意?而且,赵洋不是专业策展人,他是一家演出公司的创始人,经验多来自于大型活动开闭幕式、文旅演出、水上灯光秀等等。遇见梵高,怎么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赵洋的做法是跨界思维和经验迁移。既然自己的优势在演出,那为什么不从演出经验中寻找可行方式呢?
传统的展览是给观众提供一个场景,让观众自己感受与发现。而演出则会运用主题、音乐、情节等引导观众,进入被设计好的节奏中,观众就像剧本里的演员,什么时间需要达到什么点,这个点给到什么情绪,再去衔接下一个点,都设计在整个的展览动线里。
从赵洋同学的经验里,你是不是能感受到“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力量?你过往从事过的工作,经历过的生活,在你面对新挑战的时候,都有不可复制的价值。世界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你站立的地方,你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最真实的世界。
最后介绍的同学,来自北京校区1班的乔昕。他在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支行工作,从事金融科技工作已经有30年。他在去年申请了3份专利,有改进轨道交通的、改进电梯控制系统的,还有用智能卡实现精准流调的。乍一听,乔昕申请专利和他的工作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他说这是他的爱好,经常对着眼前的事物琢磨为什么、原理是什么。比如在堵车时,他想到为什么车只能地面上开,能从空中穿过去吗?如果给汽车顶部增加驱动轮,在马路上的驶出路口设置一条上轨道,是不是就可能实现呢?
乔昕告诉我,自己原先就经常会冒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但没有付诸行动。在一年多以前,他考虑要为未来的第二曲线做准备。因此,他要求自己把想法变成现实,于是有了三项发明专利。他报名参加高研院的学习,每周六的课程,他都从哈尔滨坐火车来到北京,往返将近2500公里,从不缺席。他总结了一个公式:创新思维=保持童心+“心存不满”。这个公式里有两颗“心”,创新何尝不是一种心流体验?面对具体的挑战,用坚忍走过没有路书的荒野,用好奇带领前行的方向,用开放的空杯心态相信别人的智慧可以“为我所用”。
以上,我分享给你的是8位同学关于创新思维的启发。创新也许无法成为一门精准的科学,但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打造自己的创新引擎,让未来的成功不再依赖于好运气。在这里,我也郑重地邀请你加入第16期得到高研院的学习,把你的经历、你的故事、你的创新思维延续于此,和众多实干家同学一起编织一张宽广、扎实的创新网络!
好,内容听完了。
得到高研院第16期正在招生,点击文稿图片就可以看到报名参加。真诚推荐你,现在加入。
第16期的得到高研院课程将在10月9日正式开启,为期三个月。我们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5个城市开设了校区。邀请你现在加入,成为这个实干家共同体中的一员。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