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问题意识”出发写出好论文?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今天,咱们接着说刚刚推出的这本新书,《研究的方法》。

这本书是为各行各业需要做研究的人准备的,假如你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或者是在校学生需要写论文,那么接下来的内容你要认真听了,就是为你准备的。

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是一个很多做研究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怎样定义一个有价值的课题?我们都知道,不管什么样的研究,找到最初的那个值得研究,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切好研究的起点。

那么,这件事到底应该从哪儿入手呢?接下来,就请得到图书的编辑许晶老师为你转述一下墨磊宁老师的分享。

你好,我是《研究的方法》的作者之一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是斯坦福大学的历史系教授。

首先,我跟这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雷勤风(Christopher Rea)是大学同学,同时我们也都痴迷于研究中国文化,所以我们非常荣幸自己的这本书能够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出版,让更多像你这样眼光独到的读者看到。

其次,我们写这本书的初衷,一方面是想运用我们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来帮助那些积极进取的学生顺利地走上研究之旅;另一方面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做研究写出一篇论文并不难,难的是“怎样让自己拥有问题意识”。搞清楚属于自己的问题,你的论文可以说就成了一半。所以这本书的底层逻辑就是指导你去做“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这是它跟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最大的不同。

好,做完了自我介绍,我今天也来给你做一点小小的“知识服务”,那就是:如何通过找到真问题来写出论文的第一稿?

如果你近期正好有论文要写,又或者你在做一个研究项目,相信今天的内容能够对你有一些帮助。

好,咱们开始。

关于“真问题”为什么重要,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为什么是最好的研究,我在这里就先不论述了,我们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为你做了详尽地描写。咱们直接进入正题:怎样找到真问题?

一说到这个话题,有的人可能会说,真问题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但是我大概知道好问题是什么样的,那就是不能太宽泛,必须要具体。比如同样是关注“东北文艺复兴”,你可以从人口迁移、文学、思想史等任何一个方向去发问。

对,没错。但是我要告诉你,仅仅靠“缩小范围”你还是无法找到真问题,你需要从内心的源头去弄明白“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这么说你可能还是没啥概念,咱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名学生小高正在跟他的历史学教授老墨讨论一个论文的话题。

小高说自己想研究关于东方的冥想,这听起来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研究方向。

老墨就问:为什么你会选这个方向来研究呢?

小高回答道: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研究“东方现代性”的角度,可以观察整个东方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里,“知识生产”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老墨追问:追寻东方的现代性没问题,但你不一定非要选择冥想,你为什么不研究教育改革、工业发展,还有翻译史呢?

小高接着解释:因为这个话题填补了我们知识图谱里一个重要的空白。

你看哈,到这里为止,小高拽出了一堆专有名词和学术术语,他在做什么?他是试图在教授面前表现出一个“优等生”的样貌。但这些跟真正的选题有关系吗?当然没有,它只能算一个话题方向。我们接着来看看老墨是怎么回应的。

老墨说:好么,“填补空白”这个词儿分量可够重的,但它究竟对谁重要?为什么重要?人类知识界存在那么多空白,为什么非要填补这一个呢?

小高一下子沉默了,他放松下身体,开始跟老墨更坦诚地交流:我妈妈是个律师,她受过高等教育,是我见过的最理性的人,但是她一直很相信冥想这件事,还有像科技巨头乔布斯也是这样,这是我不能理解的。

好,到这儿你会发现,小高有了一些变化,他不再展示自己的“聪明”了,而是用直觉去深挖了一下他内心的困惑。但是请注意,你的直觉部分,它往往能够洞察,却很难直接表达出来。用中国的话来说叫作“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那是真的无法表达吗?不是的,它是可以通过引导,让一些更具体的问题发散出来的。咱们接着来看。

老墨看到小高打开了心扉,于是接着来提问:

好,既然你找到了一些你不能理解的现象,那么……

还有哪些东西在你看来是“理性的人”不应该相信的?瑜伽、反射疗法、星座,甚至经济学?

是谁或者什么定义了“理性”的边界?

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对这个边界的定义一样吗?

理智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在历史上被建构出来的?

……(此处省略无数问题)

小高开始疯狂地把这些问题记录在自己的电脑里。这就像你开车远离了钢筋水泥的都市,看到了天空繁星点点,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你看,这师生俩的对话,就是在针对一个话题,逐渐走向真问题的过程。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这其中的要义有这么几条:

第一,不要害怕展现自己的脆弱。只要你提的问题是诚实的,尽可能符合你的知识水平就可以了。你大可以相信你自己。

第二,不随意评判任何理性的假设。因为一旦评价,探索就会过早停止。

第三,把你的所有想法都写下来。这样会让你留下思考的痕迹。

第四,要由内而外地产生问题。你不必迎合任何外部的评判者。

好,到了这里,我们算是完成了一次对自己内心的探索,离真问题确实更近了,但是离真正找到它,还有一定距离。接下来的关键不是回答你上面提出的所有问题,而是如何“调教”你的问题。

你可能会觉得,我听过“调教”人的,还真是头一回听说还有“调教”问题这么个说法。

哎,这就是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

我想要让你理解的是,做研究可不是停留在那些浮于表面的问题上,而是要下潜得更深,挖掘出潜藏在众多问题背后的那个“难题”,因为只有难题才能把你带到更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上去。

那问题来了,难题和问题到底有啥区别呢?

如果你提出的某一个或者某一组问题,它每天、每周或者每个月都在发生变化,那么它很可能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好奇;但如果它能持续很长时间,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一个难题。

如果要再让我描述一下这个难题的话,它大概是这样的:它是长期存在于你内心的一个困惑,它打扰你,让你迷惘和不安。但它同时也吸引着你、迫使你不断回想起它。它在你脑海里引发问题,无论这些问题看起来多么千差万别,与外界多么不相关,你也知道它们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哪怕你说不清原因。你的难题会一直跟随着你。无论你是法国历史学家、菲律宾社会学家,还是中国文学研究者,你总会受到某个难题的召唤,试图去研究它。

你的工作就是给这个难题命名,确定一个你能处理的案例,找出研究这个案例的方法,再推导出一个适用面更广的解决方案。

这,其实就是研究的本质。

那具体该怎么“调教”问题呢?

首先就是从标点符号开始。对,你没听错,就是从这么基础的语文常识开始。我敢说很多人甚至都不会给自己的问题后面加一个“问号”。

如果你的问题没有问号,而且还用了宽泛且模糊的术语,比如“我打算考察……是如何发生的”,那么它很可能就不是一个真问题,而是伪装成问题的话题而已。

其次,如果你的问题里有不精确或者概括性的形容词和副词,比如“现代的”“传统的”“科学地”“有效地”,试试把它们全都删掉吧。

再来,看看你的问题里是否用了大量集体性名词,比如“亚洲人”“法国人”“学生”“女性”等等,如果用了,请尽量把它们替换成更精确的词组:哪个年龄段的女性,生活于何时何地的学生,来自于什么背景的法国人?等等。你不需要把所有的变量都考虑进去,但要尽可能覆盖对你的选题产生影响的变量。

最后,看看你的问题里是不是包含一些可能导致认知偏差的动词,比如“影响”“改变”“塑造”,以及“受到影响”“回应”“应对”这样的被动结构,因为这样容易先行承认某些假设。

以上这些,都是从修辞的角度帮你完成了一部分调教,在书里我们还为你拆解了如何用原始资料、用搜索关键词、用穷尽假设的方法,对你的问题进行“压力测试”。限于篇幅的原因,我就不赘述了,推荐你去书里看一看。

其实所有这些都不难,我们为你准备了很多“试一试”板块,你每次只要完成一个小任务,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属于你的那个难题。

要知道难题是一个好东西。拥有它、担心它、认真琢磨它的过程都能让你获得巨大的进步。

历史上的大人物都是在某一个难题的驱使下,完成了自己决定性的蜕变。比如中国的圣人孔子为了完成对“礼崩乐坏”的探究,从而形成了它“仁爱”的哲学;比如毕加索为了完成对“友人之死”的探究,进入了他艺术生涯里的“蓝色时期”;再比如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是在“反战思潮”下,完成了他传唱度最高的歌曲。

既然进入了一项研究,我们就有理由追求更美好的成果。

好,到了这一步我们终于把发散出来的内心追问,调教成了一个难题。你现在有了一个难题,也有了你先前收集的原始资料,但你还不会处理这些素材,怎么办?

想象一下,当你在网上看到了一个中国20世纪90年代很常见的饼干盒,假设把它作为你选题的原始材料,你会怎么用?(我把饼干盒的图片放进文稿区,供你参考)

有的人可能会说,作为一个饼干盒,它只能被塞进一篇关于食物的论文吧?

如果答案是这样的话,我只能说你把自己的思考力给低估了。请注意,作为一个原始资料,一个饼干盒可以在无数与食物毫不相关的问题上展现它的“可塑性”。不信的话,我来尝试给你列个清单:

我注意到:饼干盒上出现了印刷编码、运输编码和条形码。

我可以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谁会使用这些编码?它们为什么被印在这个位置上?怎样阅读和解码?从什么时候起饼干盒上开始出现了此类编码?

我可以寻找的下一份资料可能是:激光扫描以及它在物流行业的使用情况。

与我的难题相关的关键词可能是:技术、供应链物流、历史。

我又注意到:盒子侧面有“营养成分和推荐用量”。

我可以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这些营养成分和推荐用量是怎么规定的?是由谁规定的?

我可以寻找的下一份资料可能是:早期在每日食品摄入量方面,医疗和公共健康的规定是什么;“卡路里”这个概念是怎么发明的?

与我的难题相关的关键词可能是:生物政治学、营养标准、政府与工业的关系。

我还注意到:盒子的形状、尺寸和体积

我可以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为什么盒子在组装前后有这样的重量和尺寸?在交付过程的各个阶段,盒子存放在哪里?存放了多久?它是如何从产地运输到目标市场的?一次能运多少个盒子?

我可以寻找的下一份资料可能是:早期集装箱运输的历史。

与我的难题相关的关键词可能是:运输、物流、全球资本化。

……

你看,像这样的清单,我们可以拉很长很长。如果你能够完成一次像这样的“饼干盒挑战”,你在研究上的原创能力会大大提升,你将具备“跳出饼干盒”思考的能力。

好,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最后一步——写稿。尽管我省略了大段如何链接论点,以及如何搭建智囊团的内容,你猜怎么着?其实你一直都在写作。

你可以尝试把你在跟随书籍练习的过程里,收集到的所有素材进行进一步加工,比如:

– 把片段化的笔记改写成完整的句子和段落。

– 把摘录的引文加入你的工作文档中,并写下它们对你的难题发挥了什么作用。

– 查看你到目前为止写下的自我反思笔记,从中找出那些触及了潜在难题且叙述精彩的片段。把它们添加到工作文档里。

– 选中你很早就复制粘贴过来的资料,把它们扩展成正式的脚注或者参考资料。

可千万别觉得这些东西还不成形,可以这么说,一部电影就是镜头的拍摄与剪辑;一幅画就是把许多色彩斑斓的笔触添加到一个平面上;一本书就是文字、句子、段落和图表的集合。

虽然你现在还没有写出文采斐然的段落,但是当你把所有的东西都进行了整理、分类、文字加工、分区、起标题,然后不断地重读、修改、观察自己的感受,你论文的第一稿就会神奇地出现。

要记住,最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好,以上就是我今天想要介绍给你的方法。当然,这只是书里内容的一小部分,更多精彩的内容还需要你自己去《研究的方法》这本书里感悟和消化。

就像我在序言里说的,研究其实是一个稀缺的能力,但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尤其是它不仅仅适用于学生和老师这个群体,在商业、艺术、设计、新闻、工程和创业等各个领域,它都有巨大的帮助。

如果你正期待探索一个新的领域,你身边总有人“告诫”你说“不,你年纪大了,你不行”“你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你不行”,相信我,你不妨看看这本书。

如果你已经身处一个领域一段时间,研究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也得不到业内人士的正向反馈,你不妨看看这本书。

如果你没背景、没资源,甚至都没上过大学,一直期待身边能有一位导师指引你钻研一件事儿,你更可以看看这本书。

因为你可以做你自己的导师!

好,内容听完了。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研究”,你就可以找到《研究的方法》这本书。现在在得到站内下单,还可以参加买纸书送电子书的活动,活动截止到10月23日,机会非常难得。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