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今天的内容,来自顾衡老师的《顾衡讲好书》。
今天我们要听的是一个,特别具备文化谈资的话题,这就是儒家与大一统。熟悉历史的人可能知道,咱们中国两千年的历史,绝大多数时间是处于大一统的状态。好多人应该也知道,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儒家扮演着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
过去,很多人谈到大一统或者儒家,习惯把这两个话题分开看。但是,顾衡老师说,儒家和大一统,它们同时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并不是偶然。甚至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在长时间紧紧绑定,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互动。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来,咱们一起听听顾衡老师怎么说。
你好,我是顾衡。上一讲,我们讨论了罗马帝国为什么会衰亡。那么,同样是帝国,中华帝国为什么能够保持统一呢?
当然,我们说中华帝国保持统一,并不是说它没有分裂过。仅就中原地区而言,中国也经历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阶段。
但是和罗马帝国不一样的是,分裂之后的中华帝国总是能再次统一。还有一点中华帝国也非常特殊,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也就是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都中断过,而中国虽然也多次被游牧民族征服,文明却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是为什么呢?
软派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八个字:独尊儒术,废黜百家。软派认为,中国的大一统并不是由经济、地理和技术这些外部因素决定的,它只是儒家思想观念的结果。
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前面在《科举史》和《内闱》里已经有所涉猎,这里我再提炼一下,帮助同学们对古代中国的基本政治逻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
既然扯到思想观念,那我们就还要从周朝,也就是先秦说起。
先秦时期战国林立,各国或谋取霸权,或急于求生,诸子百家争奇斗艳,献计献策,热闹得不行。在这种火烧眉毛、生死存亡的关头,孔子他老人家却主张克己复礼,他的一套说法在当时就显得很迂阔,不合时宜,所以就难免吃不开。
当年为了混个前程,孔子周游列国,一无所得,行至陈蔡,竟然落魄到“七日不火食”的程度。把老夫子难过得,萌生了“乘桴浮于海”的念头,打算就此退出江湖了。
今天一说秦朝,我们都说它焚书坑儒,其实焚书是真,坑儒却有水分。因为秦朝要搞集权专制,就要弱民、愚民,所以秦对诸子百家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打压,并非专门针对儒家。所谓的焚书坑儒,不过是儒家得势后往自己脸上贴金,把自己打扮成反抗暴秦的英雄而已。
汉朝初期,皇帝好黄老之言,也不待见儒家。这么着一直混不出名堂,也不是个事儿。儒家就开始想办法,要投怀送抱,轿子能抬,喇叭能吹,你得对统治者有用,才能有出息。经过一番改造之后,就被统治者看中了,就“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了。
怎么改造的呢?就是发明了一个“道统”的概念。也就是朱熹后来说的那个“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这个正是罗马帝国没有的东西。
为什么是你当皇上呀?因为你有道统。儒家以道统对皇帝的统治合法性进行加持,效果就等同于西方的君权神授,等同于教皇对皇帝的加冕礼。区别只在于,在西方跪着的是皇帝,而在古代中国,跪着的却是儒生。
千万不要小看道统这个东西,它恰恰是罗马帝国缺乏的东西。罗马之所以分裂,就是因为没有道统,在暴力之外,罗马没有找到低成本的办法,建立起共同的政治想象。
用道统这个角度来分析古代中国的统与分,治和乱,你会发现与历史现实很契合:有刀的皇上与有嘴的儒生,合作愉快则统,合作出了问题则分。汉朝以来的2000多年中国历史,无非就是这么个规律。
那么,儒家与统治者的合作,怎么就造成大一统了呢?孔子不是主张克己复礼,不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支持搞封建制的吗?这里的问题就在于,自我改造后的汉儒,与孔子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
汉儒们发明的那个道统的概念,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把周朝宗族社会升级成了一个宇宙版。
怎么个宇宙版呢?汉儒们说,整个世界就是个宗族社会,皇上是天帝的大儿子,作为大儿子,你要替天上的皇帝管理地上的秩序。你是宗主,四夷是旁支小支,他们都得听你的。
那怎么才能证明你是天帝的大儿子呢?
首先就要统一中原。“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果你连中原都统一不了,那你肯定就不是天帝的大儿子,你就没有道统,没有统治合法性。
光统一中原还不够,你还得让四夷来服。你说我是天帝的独生子,我和朝鲜、越南都不熟,这也不像话。天帝立你当大儿子,交待给你的任务就是让你在人间建立一个“亲疏有别、贵贱有分”的宗族社会。这就是天朝上国的由来,是浸透到世世代代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
汉儒们说得口吐白沫的,越说越玄乎。但是道统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要想让大家都相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让别人相信,就需要借助怪力乱神的力量,这就是谶纬说的由来。
可想而知的是,统治者越是难以用言辞说服别人,就越是需要求助于谶纬。恰好,王莽和刘秀都遭遇了巨大的统治合法性危机,于是从新朝到东汉,谶纬说就大行其道了。
但是谶纬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之前我们讨论过宗教与巫术的区别,宗教这东西不需要逻辑,不需要理性推导。汉儒们发明的那个道统,本质上是个宗教。谎言说上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可是谶纬的底子却是巫术。巫术是讲因果,讲必然性的。你把麻将搭子的名字写在纸上,压在一棵发财树的花盆下面,他就一定会输钱。你拿牙签扎小人的脸,隔壁王太太的脸上必然长出痘痘。巫术是这么个东西。这个必然性因为放诸四海而皆准,谁用都好使,这就为反叛者提供了巨大的勇气。东汉末年,张角兄弟、袁氏兄弟,都是在谶纬说的鼓励下树起了反叛大旗。
随着东汉的覆灭,儒家与皇权的合作失败,中国走向分裂。所以不奇怪的是,魏晋时期的文人以践踏礼法为能事为乐事,尚玄务虚、服药饮酒。为什么?只要中原不能统一,儒家学说就一钱不值。
儒家与统治者,就是在大一统这个叙事框架之下,形成了合法性的互相绑架、交哺的关系。
本来,谶纬说不好使,儒家已经洗洗睡了,但是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后,西晋东渡,将北方中原拱手让给北方少数民族。羌、胡、氐、匈奴和鲜卑,你方唱罢我登场,五胡乱华一通闹腾之后,由拓拔鲜卑在北方建立起了统一的北魏政权。
北魏很重要,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草原征服王朝,还因为它决定把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从游牧切换到农耕。北魏也再次统一了北方。
大一统、决定从游牧切换到农耕模式,北方的儒生就此得到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今天一提北魏的汉化,大家就想到了对汉文化推崇备至的孝文帝。但其实对儒生的接纳,早在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就开始了。从北魏往后,一直到后面的隋唐,儒生就依仗着鲜卑草原民族的力量再次上位,重返政治权力中心。
到这儿你肯定要问了,草原民族的征服者,为什么会像汉朝统治者那样,再次选择与儒生合作呢?有这么三个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儒生发明的那个道统观,特别适合吹喇叭抬轿子。
为什么你是真命天子呀?因为你实现了大一统。为什么你实现了大一统呀?因为你是真命天子。对于这套说辞,从统一了北方的北魏,到后面实现了大一统的隋唐,皇上当然爱听。
其次,儒家的被选择,也与儒家对忠诚的理解有关。
五代十国那会儿,有个著名宰相叫冯道,一生经历过4个朝代,服务过10个皇上。前面的皇上刚翻窗户跑了,冯道就跑到大门口给新主子磕头,啊呀不知圣驾临幸,臣有失远迎,罪该万死。是这么个造型。司马光骂他不要脸,像个人尽可夫的妓女。
我觉得司马光骂得没道理。你别看《公羊传》里说什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但是儒生真正在乎的是道统,是天帝的大儿子在人世间建立起一个“亲疏有别,贵贱有分”的树状结构。
所以,真有个夷狄骑着马赶着羊来了,儒家其实是无所谓的。但是,当道统被破坏之后,比如朱棣篡位,那儒家里就会出现方孝孺这样的,拒绝合作。
也就是说,儒家并不是民族主义者,更不是大汉主义者,他们是天下观,看中的是道统。他们与拓拔焘、拓拔宏这些人合作,阻力远小于和朱棣合作。
这也解释了清朝与西方列强相遇时沟通上的困难。欧洲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开始,就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欧洲人把国际秩序理解为一张拼图,是平面的。而儒生却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棵树,是一定要有亲疏远近、有尊卑的。
所以,列强在北京派公使,这个大清拦不住。但是列强要求大清对等往各国也派公使,“对等”两个字,大清万万不能接受,最后只好把公使这个差事外包给美国人蒲安臣,道理就在这里。
最后一个原因是,隋唐开科举取士,那么就要考试,考试的话就需要标准答案。而要想有标准答案,那就得有教科书,也就是所谓的“神圣文本”。
可是自汉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之后,儒家典籍就被很好地整理,并形成了体系。相比之下,别的诸子学说大多散逸了,不成个体系。如此一来,科举考试除了儒家学说之外也没别的选择。科举一开,儒家与统治者之间就被绑得更紧了。
从软派的角度来看,皇帝们对大一统的执着追求,其实是被汉儒以降的道统观绑定的结果。你不能实现大一统,那你就不是真命天子,你就不配登皇位、坐龙椅。
三国的时候蜀国最弱。刘禅就问,我守着天府之国,天天烫毛肚、烫黄喉,行不行?诸葛亮说不行!你不统一中原,你就没有合法性。你就是枚鸡蛋,也要往石头上撞。唉,可怜的刘禅。
好,内容听完了。
你看,中国古代历史,这么大的问题,被顾衡老师一讲,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在《顾衡讲好书》专栏里,这个级别的好书,足足有50本。
现在,顾衡老师正在完成一个“中国历史专题”解读计划,最近这一个月,他会集中给你讲中国历史相关的好书。除了今天推荐的《中国的历史之路》,还有讲宋朝妇女婚姻的《内闱》,梳理中国历代科举制度的《科举史》,这些书,阅读难度可都不低。现在,跟着顾衡老师,就可以在一个月内,来一场中国历史的知识盛宴。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好书”两个字,就能看到《顾衡讲好书》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