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高效记笔记?掌握这三种方法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咱们继续说最近重磅上线的一本新书,叫做《笔记的方法》。说起记笔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在那些精彩的句子下面划划线,然后把信息搜集到一起就完事了?但是,《笔记的方法》这本书提到了一个独特的洞见,它说,真正的好笔记,其实不是用来收集信息的,而是要对信息做“预处理”,只有做好了这个预处理,这份笔记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帮到你。

具体怎么用预处理的方式来做笔记呢?我们特地请了一位对这本书特别了解的人,得到图书的编辑,丁丛丛老师,也是这本书的首席体验官之一。

咱们就请丁丛丛老师来分享她的读书心得。

你好,我是《笔记的方法》这本书的编辑丁丛丛。

我们很多人都有记笔记的习惯,但却常常面临一个尴尬的困境,那就是:明明记了很多笔记,但真到了用的时候,要么想不起来,要么找不到了。在记笔记这件事上,我们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不见成效,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如果想更高效地记笔记,让记过的笔记在未来更好地帮到你,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收集信息,而是要对信息进行“预处理”,“预”是“预备”的“预”。这也是《笔记的方法》这本书提到的一个核心观点。

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呢?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只是收集信息,它们往往派不上用场。这就像你日常收集了许多汽车零件,按理说在你需要的时候,它们应该能拼成一辆车。但实际上,真正需要车的那一刻,你未必有充足的时间从头开始组装。面对数不胜数的零件,你甚至连认对它们都很难。于是你要么选择徒步,要么随便凑合一下就上路了——过去的积累看似很多,但在实际问题面前却毫无用处。

而如果在日常收集零件的时候,你能有意识地了解它们的作用大概是什么,应该和哪些零件搭配在一起,甚至提前进行更多预处理——把底盘拼好,把发动机收拾好,经常盘点它们的状态,那么有需要的时候,你就可以快速地把它们拼装成赛车或者货车,更顺利地去往远方。

这就是“预处理”的好处。它可以帮你更加高效地记笔记,让今天的笔记真实、有效地增援未来的你自己。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记的方法》这本书提到了三种好用的方法,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第一种对信息进行“预处理”的方法,叫作“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简单来说,就是记笔记的时候不要照搬别人的东西,而要加入你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其实是在打破我们平时记笔记的一个典型误区。

想一想,我们平时是怎么记笔记的?读书的时候,不停地在金句下面划线,或者只是复制、粘贴作者的话到自己的笔记本里;看到不错的文章,轻轻点一下“收藏”按钮,或者把文章链接一键转存到笔记软件里⋯⋯

如果你也这样记笔记,不妨问问自己,你的笔记里存储了什么信息,又记录了哪些知识?是不是很难想起半年前记过什么?很奇怪, 为什么我们勤奋地存了那么多信息、记了那么多笔记,事后却连想都想不起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一个理论中去找,这个理论叫作“必要难度理论”。

所谓必要难度理论,是美国认知科学家比约克夫妇提出的。它的意思是,我们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和提取。过去,人们通常以为,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换句话说,存储越容易,提取就越快。但比约克夫妇发现了和常识相反的结论,他们的结论是:“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就越困难;反之,如果你存入得有些吃力,那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发现了吗?很多人把“记笔记”和“收集信息”搞混了,认为勤奋地一键收藏文章、保存链接,划线、复制、粘贴,就是在记笔记。 但根据必要难度理论,这种存储方式太过“容易”,只需要轻点几个按钮就能完成,既没有花费力气去理解其中的含义,也没有和过往的知识进行连接,以至于难以提取——想不起来,更用不上。

理解了必要难度理论,我们再来看“用自己的话记笔记”,你会发现,这种方法其实是帮助你在记录时增加必要的“存储难度”,以便你未来遇到问题,更有可能想起(提取)记过的笔记。打个比方来说,用自己的话记笔记,就像是“让信息在你的大脑里刮一道痕”,让你的记忆更深刻。

那具体要怎样“用自己的话记笔记”呢?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记笔记的时候,加入你自己的启发或心得,哪怕只有一两句。不要小看这个动作,它可以帮你把别人的知识,真正变成你自己的,然后在合适的时候为你所用。

就像罗振宇老师在这本书的推荐序里说的那样:“每次记录前,都要反过来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事情好?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东西妙?剖析自己的内心。坚决不要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其实,真正的高手都是这样做的。举个例子。咱们得到用户熟悉的万维钢老师,就坚持用自己的话记笔记,而这个习惯,是支撑他每天为用户更新高质量内容的秘密武器。为什么这么说呢?关于这一点,罗老师在推荐序里分享过一个小故事。罗老师说:“记得我跟万维钢老师商量来得到做课的时候,我说,你能不能做到每天更新啊?万老师说,我算算啊。他翻了翻自己的笔记本,说‘可以,我的存货至少可以干两年’。为什么?因为他每天读大量的书,遇到好东西马上摘下来,然后批注‘自己的心得’。”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你看,“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看似简单,却是高手行走江湖的秘密武器。关于如何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笔记的方法》这本书为你准备了6条拿来就能用的建议,可以带你从零到一,层层深入,让你一步一步掌握高手都在用的实战笔记法。

除了“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第二种对信息进行“预处理”的方法,叫作“用标签为笔记分类”。

所谓标签,就是用“#+关键词”的形式,为你的笔记做标记。假设你想给一条笔记打上“工作方法”标签,那么只需要在“工作方法”四个字前加一个“#”,然后把“#工作方法”插入到笔记的任意位置,这个标签就打好了。这个功能,很多笔记工具,包括许多手机自带的“备忘录”都能实现。

为什么要用标签为笔记分类呢?因为这样做,可以让你的笔记发挥指数级的网络效应。

举个例子。在《笔记的方法》这本书里,作者之一少楠老师分享了他的一个真实案例。

2021年,少楠老师收到杭州某大厂邀请,希望他给员工做一场以“交易平台”为主题的培训。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交易平台”指的就是,买卖双方之间的第三方平台,我们熟悉的淘宝、京东属于“交易平台”。那家大厂之所以找到少楠老师做培训,是因为从2017年开始,他就负责一个医疗“交易平台”的经营,几年来积累了一些实战经验。

少楠老师说,由于“交易平台”这个话题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从建立到经营,从增长到治理⋯⋯纷繁复杂,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准备一场面向资深从业者的培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运的是,他之前记过上百条和“交易平台”相关的笔记,并且还为它们统一打上了“#交易平台”这个标签。因此,他只需要点击这个标签,所有要用到的笔记就被一键调取出来了。在这些笔记的帮助下,少楠老师只花了四个晚上,就准备好了全部的培训内容。

回到我们自身来说。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深耕哪个领域,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你都可以通过打标签,把同一类型的笔记归拢到一起。未来的某一天,一旦遇到相关问题,你不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只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把之前记录的灵感碎片、思考结晶、关键技巧、精彩素材统统提取出来,为你所用。

除了一键调取,“用标签为笔记分类”的门道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以我为主”地为笔记分类。也就是说,我们在为笔记分类的时候,不需要遵循图书馆分类法等等严谨的分类方式,而是要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去分类。

关于如何分类,《笔记的方法》这本书里列举了很多实际案例。比如,你会看到,少楠老师的笔记是按照“领域”“兴趣”“项目”“收件箱”等维度去划分的;而Light老师的笔记是按照“内功心法”“招式套路”“实战经验”等维度去划分的;罗振宇老师的笔记是按照“段子”“育儿”“演讲金句”等场景去划分的,等等。你会发现,每个人的分类都不一样。

书里列举这些案例,并不是让你照抄照搬,而是希望你根据自己的需求,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分类方式。关于这一点,这本书的作者之一Light老师,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日本剑道的修炼通常分三个阶段,“守、破、离”,“信守”的“守”,“突破”的“破”,“离开”的“离”。这三个阶段,跟我们学习“如何用标签为笔记分类”的过程很像。

具体来说:第一,通过“守”这个阶段,我们理解其他人分类背后的逻辑;第二,通过“破”这个阶段,我们一边借鉴他人的框架,一边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第三,通过“离”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反客为主,收放自如地使用并发展自己的方法。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笔记的方法》这本书希望你可以通过类似的路径,一步一步探索出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分类方式。不仅如此,这本书还会告诉你,笔记的标签分类不是像建筑一样一成不变,而是像植物一样自然生长。你的笔记标签,会随着你关注领域的变化,以及你的认知变化,和你一同成长,不断连点成线。

具体怎么做,欢迎你去《笔记的方法》这本书里一探究竟。

除了“用自己的话记笔记”和“用标签为笔记分类”,第三种对信息进行“预处理”的方法,叫作“通过回顾持续刺激”。换句话说,就是定期回顾你的笔记。

此时此刻,你不妨花2秒钟迅速想一想,那些自己记过的笔记,你回头看过吗?坦诚讲,我以前不太回看自己的笔记,在编辑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定期回顾笔记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

第一,回顾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对抗“遗忘曲线”。

这一点很好理解。早在19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已经证明了人类有多“健忘”。他选用了一些没有意义的字母组合,让参与测试的人去记忆。结果发现,测试者学习完一天后的记忆量是26%,有74%被遗忘;一周后的记忆量是23%,有77%被遗忘;一个月后的记忆量是21%,有79%被遗忘。

虽然我们的笔记不是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但实际效果也未必好到哪里去。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大脑能够记住的信息数量。现在做个实验:想想你上个月记过的笔记,有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上一本读过的书呢?

岁月是最大的小偷。如果不去回顾,那么你之前对笔记做过的各种“预处理”,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分崩离析。相反,如果你能经常回顾过往的笔记,让大脑持续接受刺激,记住更多内容,那未来如果遇到问题,你提取笔记会更加容易。

第二,回顾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知识的内化。

你可能觉得,知识内化这件事,说起来比较抽象,整个过程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好消息是,回顾笔记可以让这个过程变得肉眼可见。

比如,你会发现,你的知识结构开始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就像身体,你不能指望只通过吃东西变得健康,还需要通过锻炼去除多余的脂肪,增加肌肉的力量。而回顾笔记就相当于一种“锻炼”,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减少“虚胖类”知识的数量,增强对“肌肉类”知识的理解。

再比如,你会发现,你的知识连接在不断增加。因为回顾笔记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和思维发展的过程。通过回顾,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新的知识连接,从而让自己对所记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应用起来也更加自如,甚至还能实现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迁移,等等。

第三,回顾笔记也是一种自我梳理,让你看到自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感谢的人,和过去的自己不期而遇。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2023年只剩下最后一个月,上周我回顾过去一年的笔记,真的发现了不少闪闪发光的惊喜。

比如,过去一年我记录过很多启发,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从这本书的作者少楠老师和Light老师身上获得的,那就是“保持诚实。诚实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策略。因为无需额外计算,这样最省力,也最不容易出错。”

再比如,过去一年我记录过很多要感谢的人,而其中特别感谢的一位,是得到总编室的负责人宣明栋老师。因为在《笔记的方法》这本书的策划和研发阶段,宣老师多次帮助我们梳理整本书的框架,也帮助我提升了编辑上的专业能力。

当然,我回顾到的笔记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最重要的是,回顾这些笔记让我觉得,过去一年,自己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善意,还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正因如此,这一年的时间我没有虚度。

如果你也有记笔记的习惯,那么不妨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通过回顾笔记的方式,回看自己这一年的成长和变化。比如,看看自己的年度启发是什么,年度图书又是哪一本?期待你在留言区分享。

如果你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强烈建议你来读一读《笔记的方法》这本书。因为它不仅会告诉你如何高效记笔记,更能帮你通过记笔记重塑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甚至个人成长体系,让你受益终生。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小彩蛋。

作为这本书的编辑,我来跟你分享几个读《笔记的方法》这本书的隐藏方式,让你读一本书,有多倍收获。

第一种方式是,你可以像读“自传”一样读读这本书,仔细看看这本书里的40多条私人笔记,观察一下两位作者做产品的决策逻辑和思考逻辑,相信你会有所启发。

第二种方式是,你可以像“寻宝”一样读读这本书,书里提到了将近60部好书、好作品,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人,这些都是非常优质的信息源,期待你能够沿着这些线索,发现一片新天地。

第三种方式是,请你读完这本书,然后把它扔在一边,带着书里的方法,投身火热的生活,付出真正的行动,收获自己的成长。

祝你阅读愉快!

好,内容听完了。

最后还有一个特别提醒,今天是《笔记的方法》和flomo会员联合优惠的最后一天。过了今天,在得到站内买纸书获得flomo会员权益的优惠就没有了,推荐你马上下单,别错过这个重磅福利。

现在在得到站内下单,我们为你准备了两个非常划算的购买方案:

方案一是69元套装,内含一本《笔记的方法》纸书、一份电子书,还能获得flomo的30天会员体验卡;

方案二是119元套装,内含一本《笔记的方法》纸书,一份电子书,还有价值99元的flomo365天会员年卡。

活动截止到今天,也就是11月30日晚上24点,机会非常难得,错过不再有。

假如只购买纸书的话,那么现在去当当网下单,可以享受首发7折优惠,49元立即拿下。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笔记”两个字,就能看到这本《笔记的方法》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拿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