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首发: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先跟各位同学说一个好消息,就在今天,我们首发了两本吴军老师的新书,一本叫做《卓越》,另外一本叫做《境界》。我们今天主要说说《卓越》这本书,它讲的是一个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这就是,教育。

其实在吴军老师的很多课程中,都提到过教育这个话题,而这回,吴军老师就是要把过去这么多年的积累,一次性讲透,把教育的真相,通过一本书全都呈现给你。

那么面对教育这么大的课题,吴军老师又会从哪讲起呢?接下来咱们就一起听听吴军老师怎么说。

你好,我是宝木,吴军的《硅谷来信》专栏的转述师。接下来,将由我代替吴军老师,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为你带来分享。

教育是一个亘古常青的话题,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们就非常重视教育,东西方都是如此。今天,教育恐怕是中国家庭最为重视也最为头疼的问题。学生们花十几年时间接受教育,甚至为此失去了很多快乐;家长们则为了孩子的教育,动用大量或全部可支配的财富,甚至为此牺牲自己的生活,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教育的成果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各种进步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归为教育的结果,各种社会问题也都和上一代的教育有关。因此,怎样重视教育都不为过。不过,重视教育不等于能进行良好的教育,多投入时间和金钱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教育结果。教育自有其规律,不会因为我们心急或者增加投入就发生改变。

2015年,我的大女儿进入大学。之后,我花了些时间回顾我和她走过的不同的求学之路,总结了我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的教育工作者的建议,以及学习到的各种教育理论,写了《大学之路》一书。令我非常高兴的是,我在书中总结或者提出的一些观点,比如终身教育、通识教育、从同学那里获得教育等,已经被很多读者和家长接受。今天,很多年轻人通过各种平台接受通识教育,很多职场人也在想尽办法对自己进行终身教育。受到这种氛围的鼓舞,在过去七年里,我认真研究了古往今来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学家们关于教育的理论,也跟很多年轻人进行了交流,对教育有了更新、更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教育即生活、个性化教育,以及教育的节奏等方面。2020—2021年,我把其中一些想法分享在了得到App的专栏“硅谷来信3”中。2022年春夏之际,我的小女儿完成了大学申请,从高中毕业。于是,我有了较多的时间把过去关于教育的想法总结出来,形成了《卓越》这书。

说到教育,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是两回事。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对什么人来讲,教育的目的都应该是让人明理,让人从蒙昧状态进入文明开化的状态,从依靠自身经验谋生的状态进入利用知识开拓事业的状态。用古希腊先哲柏拉图的话讲,就是完成一种“转向”,把人的灵魂从误解、谬误和偏见引向真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全方位地接受通识教育,了解各种知识,锻炼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这个目的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人应该为自己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具体的,不同的教育目标对应不同的教育内容。比如,对一个来自中下层家庭的孩子来说,掌握有效的、能够发挥自己专长的谋生手段应该是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在达成这个目标之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实现人生价值,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可以作为第二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或者他的家长设置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他们就无法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因而感到迷茫甚至怀疑。

每个人的教育目标可以非常个性化,它不仅受限于自身的条件,也和其生活环境及社会需求有关。在过去的两年里,很多人向我询问过一件事——当一个国家或者社会需要让一半年轻人被分流到职业教育的轨道上,而不是鼓励所有人都读普通大学时,作为个体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但很显然,不是所有人都应该把进入普通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

此外,好的教育要求合理的节奏和科学的方式。

今天在谈到教育的时候,大家经常会提到“内卷”这个词,这意味着在中小学,甚至在大学,学生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于是,很多家长,甚至一些老师,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让学生提前学,或者让他们在课后多学点。根据我的观察,这种做法在短期内确实有效,但效果不会持久。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甚至是有害的。如果看看在全世界范围内亚裔学生在大学之前的表现和他们后来在科学、工程和艺术领域的贡献,你就会发现,早期的那一点点优势在进入大学后荡然无存,甚至很多人在进入高中后就后劲不足了。亚裔占了美国各顶级大学录取人数的20%以上,但是毕业后在精英人数中的占比却没那么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教育的节奏。

早在18世纪,著名思想家卢梭就提出,对不同阶段的孩子要用不同的培养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和今天全世界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基本一致。这并非巧合。20世纪,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经过研究发现,人从婴儿到幼儿,再到少年和青年,心智是逐渐成熟的。他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教授与孩子心智发育一致的内容。如果过早教授大脑难以接受的内容,就会事倍功半。

比如,在12岁之前,青少年虽然有简单的归纳推理能力,但演绎推理能力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时,教他们几何学,让他们做几何证明题,他们就会感到非常吃力。12岁以后的青少年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学会的几何学内容,10岁的孩子可能要花两三个小时才能学会。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会。高中时,我花一周时间才能搞懂的微积分内容,到大学时一天就能学会了。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成绩,就让他们提前学一些知识,可结果呢?孩子多花了好几倍时间,积攒的一点点先发优势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别人赶上。同时,由于没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的一些天赋反而会被埋没。

说完了方法论,我们还是要回到教育最终的意义。

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成长,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我一直认为,培养一个好的孩子,在智力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善和好奇心。善的意义自不必说,每个家长都希望拥有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友善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聪明的“逆子”。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在社会上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最终过好一生。但是好奇心的重要性,却被很多家长忽视了。事实上,人类几乎全部的文明成就都和好奇心有关,失去了好奇心,人就变成了机器。如果一个年轻人有对世界的好奇心,他就会主动学习。反之,如果一直被逼迫着学习,他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就算按照老师和父母的意愿学习了,也是在被动学习,效果要比主动学习差很多。

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除了需要接受智力上的教育,孩子还需要了解这个阶段应该知道的为人处世的常识。因为大脑的发育问题,7岁前的孩子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世界,很难体会别人的感受,因此可能会成为我们常说的“熊孩子”。这时,简单粗暴的批评不会取得太好的效果。相反,我们需要引导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7—12岁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关键时期,培养得好,孩子就会很懂事;培养得不好,他们将来就可能会有认知缺陷。在这个阶段,如果一味地逼着孩子去刷题、上补习班,就可能会错过对他们心智的培养。近年来,我越来越能体会到教育家约翰·杜威说的“教育即成长”这句话的意义——教育的最终意义,是让孩子在年龄增长的同时,完成自身全面的成长。

我有两个女儿,我和我的孩子所走的教育道路有两个巨大的差别——时代的差别和国家的差别。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看似截然不同,其实也存在一些共性。在孩子18岁之前,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我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就来自于父亲。我有幸从两个女儿小时候一直陪伴到她们18岁离开家。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我和太太都尽可能地为她们提供适合她们年龄和发育阶段的各种教育。教育使她们变得成熟,有责任感,有同理心,没有产生青春期的逆反行为。对此,我感到非常欣慰。虽然我和太太并没有逼她们考高分,更没有送她们去上补习班、参加各种竞赛,但她们最终都考上了美国顶级的私立大学——大女儿上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小女儿上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我希望她们能接受全方位的教育,为将来面对社会做好心理上、身体上和品德上的准备。

教育的方法是多元的,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好的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而坏的教育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孩子将来花一辈子的时间修复年轻时受到的创伤。在《卓越》一书中,我会从教育的意义、内容、方式、节奏和道路入手,分享我在教育问题上的思考,以及我和我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希望我的思考和我们成功抑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你有所启发,也欢迎你一起来讨论教育的话题。

好,内容听完了。

吴军老师的两本新书《卓越》跟《境界》都已经开放预售,假如两本书一起购买,可以享受30元的优惠。同时,买任何一本纸书,我们都会同步附赠电子书。

同时还有一个提醒,我们得到图书的双12促销特惠已经正式开始了,得到图书全场满200减30,活动时间是12月4号到12号。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吴军老师的名字,就可以看到《卓越》跟《境界》这两本新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拿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