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吴军老师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叫作《卓越》,这本书主要讲的可以说是个困扰每个家庭的难题,这就是孩子的教育。
今天我们主要想借着书里的内容,来回答一个问题,这就是,如何把孩子当作孩子。乍一听这个问题,你可能觉得有点奇怪,孩子可不就是孩子吗?还能是别的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是想提醒我们思考一件事儿,这就是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咱们是不是有过一些不切实际的期许呢?有没有给孩子施加过不该施加的压力?又或者是否粗暴地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呢?你看,每个问题都很关键。
那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吴军老师今天专门给咱们得到同学写了一封信。来,咱们这就拆开吴军老师的来信。
你好,我是宝木,吴军“硅谷来信”专栏的转述师。接下来,将由我代替吴军老师,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为你带来分享。
说到卢梭,你应该不陌生,他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和伏尔泰、孟德斯鸠一起被誉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三剑客。卢梭的教育理念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表面上看,《爱弥儿》很像是一部教育题材的小说。但如果亲自读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哲学方面的论著。实际上,这本书的全名就叫《爱弥儿:论教育》。卢梭真正想讨论的,是如何教育出理想的一代人。哲学家康德说这本书的出版是可以和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的大事件,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杜威等人也都受到了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自己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会经常翻阅《爱弥儿》。后来我经常想,如果自己在中学时读过这本书,或者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那么我的成长会更健康,我的进步速度会更快。
我在读了卢梭的《爱弥儿》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要把孩子当作孩子,这也是我教育孩子最深的体会之一。
卢梭把一个人从婴儿到青年的教育分成了4个阶段,即2岁以前的婴儿教育阶段,2~12 岁儿童的感官教育阶段,12~15岁少年的智育教育阶段,以及15~20岁青年的德育教育阶段。不同年龄和成长阶段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让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其实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忽略的。
说到把孩子当作孩子,你可能会觉得这再简单不过了,但实际上有很多家长,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在下面列举了几件事,家长朋友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否曾经这样要求过孩子,或者是否对孩子做过类似的事情。年轻的朋友则不妨想想你的家长是否这样要求过你。
1. 希望孩子考第一;
2. 给孩子讲很多道理和逻辑,希望孩子能够完全听懂,并且不再走弯路;
3. 让孩子牺牲当下的幸福或快乐,理由是“都是为了你将来好”;
4. 教给孩子很多他一知半解的知识。
你应该能感受到,这些做法在现在非常常见,但它们其实都违背了卢梭讲的“把孩子当作孩子”。
我们先来看第一件事:希望孩子考第一。
为什么要求孩子考第一是没有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待呢?这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讲考第一是不现实的要求,另一方面,孩子的认知能力无法理解考第一的必要性。假设一个班上有50个人,那么,有49个都是拿不了第一的。如果我们的老板这样要求我们,我们会觉得他太过分,因为一个部门只会有一个第一。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和必要去要求还不太懂事的孩子呢。
有人可能会讲,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前者会在一生中获得多得多的机会,因此即便做不到第一,也要争第一,让自己永不言败。这个道理没有错,但这种想法恰恰是成年人的想法,我们一定要孩子也能懂这个道理,就陷入了第二个误区,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给孩子讲很多道理和逻辑,希望孩子能够完全听懂,并且不再走弯路。
成年人会懂得第一名的重要性,然后经过理性的权衡做出争第一的选择,并且为此坚持长时间地付出,不懈地追求卓越。这是一个成熟的人才能做到的事,甚至很多成年人自己也做不到。但是,很多家长却理所当然地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就是在用大人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
卢梭在《爱弥儿》中讲,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人的生理结构、感觉器官和语言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大人的有很大差别。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很小的时候,孩子几乎没有语言能力,感觉到疼就只能哭。这时,如果你对他说“别哭了,哭有什么用,你到底怎么了”,显然不会有任何作用。孩子理解不了你的话,也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你应该检查一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或者把孩子抱起来安抚一下。等孩子长大一些,再遇到这种情况,他会先说自己疼,只有疼得难以忍受了才会哭。你不需要教孩子不要哭,随着慢慢长大,他自然就会哭得少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和孩子沟通。对于我们提的各种要求,孩子其实并没有真的搞明白,只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了。比如考第一这件事,对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未必能理解考第一的意义,他只是知道考了第一爸爸妈妈会高兴,甚至自己还能得到一些物质奖励。换句话说,孩子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考第一,也没有明白追求卓越的意义,即使他努力考了第一,也不意味着教育的成功。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经历了许多事情,也许会后悔自己小时候没有抓紧时间更努力地学习。这样总结教训是对的。但我们也要明白,我们是在经历了许多事情、变得理性成熟之后,才有意识地总结出了这一点。孩子不懂这一点,因为他们在心理和认知上与成年人有差异。很多道理,人不到一定的年龄是不可能真正懂得的。
面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家长与其用大道理压着他做事,让他顺从家长的权威,不如为他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同时家长以身作则,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
再来看第三件事,也是很多家长喜欢做的一件事:让孩子牺牲眼下的幸福或快乐,理由是“都是为了你将来好”。
卢梭很反对这一点,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孩子未来的幸福在哪里,所谓“为了你将来好”,很多时候只是家长的想象,但孩子却要为了这种想象付出切实的代价。其次,这样做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甚至一生都生活在苦难的阴影里。这句话其实在暗示:现在的幸福不如将来的幸福。可一个人如果不把握住现在的幸福,将来的幸福又有什么意义呢?虚无缥缈的“将来的幸福”,变成了当下束缚孩子的枷锁。因为这个借口,很多孩子在哭泣、惩罚和恐吓中度过了自己本应该最欢乐的时光。卢梭认为,大人折磨那些可怜的孩子,本意是为了使他们生活得更好,实际上却在阴沉的环境中夺走了他们快乐的生命。
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如果不严格管束孩子,岂不就是在放纵他吗?孩子学坏了怎么办?事情不是这样的。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放纵是两回事。
如今很多家长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对孩子特别严格,像管束大人一样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另一方面又在该约束孩子时选择放纵,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一边让孩子上一大堆补习班,学很多超前的内容,一边又在生活上对孩子娇惯得不得了,甚至连穿衣服、系鞋带这种事都不让他们自己干。事实上,只有自己去体验成功和失败,孩子才能获得成长,而不能事事都由大人为他们准备好。
在《爱弥儿》这本书中,卢梭借爱弥儿老师之口讲:
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什么伤,而且,要是他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我不但不让他待在空气污浊的屋子里,反而每天都把他带到草地上去。在那里,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天跌一百次,这样反而好些:他可以更快地学会自己爬起来。
这段话其实就是在讲,要让孩子自己在经历中成长。
家长可能会觉得,每一次摔跤都很危险,每一次失败代价都很大;但对孩子来说,如果不让他摔跤,不让他经历失败,他就永远都长不大,而且会在不得不面对失败时受到更大的打击。
最后一件事,也就是第四件事,是教给孩子很多他一知半解的知识。
为什么这件事不能做呢?我经常引用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卢梭的观点也是这样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智慧也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装进大脑,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让孩子学一些似是而非、不能理解的知识是很可怕的,这会让他们以后难以接受正确的知识。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不管孩子能不能学懂,一定要灌输给他们。这不是把孩子当孩子,而是把孩子当天才。卢梭认为,人只需要掌握那些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就够了。正如他在书中写的:
爱弥儿的知识不多,但他所有的知识都真正是属于他自己的,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
当然,不教给孩子太多他一知半解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学习。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孩子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我们最应该教给孩子的不是各种知识点,而是自己学习、自己认识真理的方法。
了解了卢梭的教育思想,再反观现在一些家长甚至是学校的做法,就会发现当下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至少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比如,有的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学生搞得惨兮兮的。这样的学生时代是否能让孩子未来过上好的一生还未可知,但很多阴影就在此时埋下了。家长必须明白一件事,6岁的孩子不会有12岁孩子的悟性,12岁的孩子不会像18岁的那么懂事。教育要讲究节奏,不能急于求成。我们把卢梭的这个观点再引申一下,就可以理解,20岁的人要有20岁的成熟,30岁的人要有30岁的经验,40岁的人要有40岁的智慧,50岁的人要有50岁的包容。
如果要总结一下卢梭教育理念的精髓,不妨引用一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我们现在追求的教育进步,其要点已经被卢梭一语道破。他认为,(教育)不是强迫儿童和青年去接受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增长。
好,内容听完了。
吴军老师除了《卓越》这本书之外,还有另外一本新书叫作《境界》,也已经同步上线。现在这两本书都可以在得到站内买到,假如一起购买的话,可以立减20元,同时,买任何一本书都可以同步附赠电子书。
现在,你在得到首页搜索“吴军”两个字,就能找到这两本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