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很多同学期待了很久的罗老师的《文明》节目,我们要听的是《文明节目说明书》的第三集。很多同学可能都知道,《文明》节目要从公元1000年一直讲到公元1912年,每期节目讲历史上的一年。针对这个庞大的知识工程,罗老师专门为你准备了一套说明书,跟你聊聊这个知识工程的设计思路。
而今天要听的这期说明书,讲的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这就是,《文明》节目的底层价值观是什么?好多人一听价值观这个词,会觉得特别虚。但是借用罗老师的说法,所谓价值观,其实指的就是你选择的依据,比如两个东西摆在你面前,你选哪个,这就是价值观决定的。同样,这么多年的历史摆在面前,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事儿,讲哪个?从哪讲起?这个筛选标准也是价值观决定的。
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文明节目是怎么设计的呢?来咱们听听罗老师怎么说。
你好,我是罗振宇。
《文明》这个系列节目马上就要上线了。按照现在的规划,每周更新一期,一期大概一个小时,每期讲历史上特定的一年。从公元1000年开始,就这么一期一期地讲下去,一直讲到1912年。
在这个节目2024年2月28日正式上线之前,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跟你聊聊这个工程的设计思路。如果你将来要做一件类似的事,没准对你也有启发。
这一次,我就跟你聊一聊这个节目的价值观。
一提“价值观”这个词,好像就比较虚。什么是价值观?简单说就是:当两样东西都摆在我们面前,您觉得哪个价值更高一点?这个判断背后的那把“尺子”,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为什么重要?不仅是因为那些话说得很漂亮、很好听,而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用处,就是省力,在选择的关头让我们省力。
我随便给你举个例子,我们从小就知道一个价值观,不能拿别人东西。这个价值观一旦定下来,我们就不会每次看到一个东西:哇,这个东西真好,我得占有。就站在那里计算,去琢磨我该不该拿。当我有了这个不能拿别人东西的价值观,这就节省了我这辈子大量的精力。
节省下来去做什么?去做真正有用的事。
搞历史文化工程,没有价值观这把“尺子”就更不行。否则就会掉到史料的汪洋大海里面,走不了多远,自己就晕了。
比如你想,司马迁当年写《史记》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个多么艰难的任务?我们现在搞任何史学方面的文化工程,都可以“摸着”司马迁过河。但是司马老先生,当年2000多年前,他能摸着谁过河?
在他之前,关于中国的历史,只有数量庞大的、但是非常散乱的记载和传说。他现在要写一本书,写得再长,容量也是有限的。这么多素材怎么选?结构怎么搭建?其实你站在司马迁当年还没有起笔的那个时候去想,其实有无数种可能。这就需要一套核心价值观。司马迁自己说的就是三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们就拿中间这一句,“通古今之变”来说。古今有那么多变化,司马迁是要把它统合起来,放在一张图画里面。
这是要把华夏文化那种漫天星斗的、四野漫流的历史,归集到同一个脉络里来,让这个民族有共同的祖先,有文化的源头和流向,有演化的干流和支脉。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你站在司马迁活着的时候,这是汉代初年时期的人,有非常独特的文化使命。为什么?因为在秦汉之前,大家都是诸侯。你是齐国人,我是楚国人,大家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认同。而现在,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大帝国里面的人,那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所以司马迁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要通过回溯历史,重新编定和记载历史,让大家看到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他要“通古今之变”。
所以你看《史记》的文本结构,有著名的《本纪》,可不只是帝王传记,它是文明的干流;主航道是什么?《世家》,我们原来以为《世家》只是诸侯的传记,可不只是这个,它是文明的支脉;除了干流之外,还有哪些支脉?一个个普通人的传记,也就是《史记》里面的《列传》的一部分,它是啥?它是华夏文明的人格成果,星河灿烂,分布在这条河,有干流、有支脉,分布在它的两岸。
所以你看,司马迁可不只是文笔优美的文学家,也不只是记录事实的史学家。司马迁是华夏文明精神世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工程师,他必须有这样清晰的价值观: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有共同的祖先,我们有共同的历史。把这个价值观拿出来,他这个《史记》才能写。
我刚才跟你聊司马迁的《史记》,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一个文化工程,它的价值观要到哪里去找?要到时代的大问题里去找。这个工程在什么时代施工,它就有什么时代的问题,什么时代的使命。
那说回我们《文明》这个项目,我们这一代人也应该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时代性的问题意识。这个问题和2000多年前的司马迁不一样,虽然大家讲的都是中国历史,但是视角不一样,和100多年前五四运动那一代人的问题意识也不一样。
我们这代人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没错,我们的坐标变了。不管你对中华文明的评价是高还是低,你总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中华文明因为它庞大的现实体量,在世界的重要性是跟它的规模是有关系的,它都是现代人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说白了,如果将来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建成了一个“普世化”的现代人类文明,有这么一个基本面貌,那咱们中华文明在里面是有“股份”的,是有贡献的,而且这个股份和贡献小不了。
所以,《文明》这个节目的设想提出来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我们怎么回应这个时代大问题?中华文明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贡献到底是什么?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是未来几代中国人奋斗的意义来源。因为现代人类文明是我们的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里面我们要获取我们的奋斗的存在理由。懂得都懂。
你看,这个问题一旦提出来,我再回头去看史料,这眼光就变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比如历史上的一些政局的变化,一些人物的纷争,一时一地的忠、奸、善、恶、是、非、贤、愚的争议,我们这个节目好像对这类话题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因为它格局太小,它不是在现代人类文明这个大坐标下去看事实。我们要追问什么?我们要追问的是,古人在那个时代做的事、想的问题、设计的制度,对于今天和未来整个人类文明的意义到底何在?可以是正反两个方面的意义,但是坐标系都不是当时的,不是局部的,而是着眼于未来的,着眼于人类整体的。
你看,这个价值观一旦定下来,我们选择话题和史料的标准就变了。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同样是岳飞这个人,我们在这个价值观的框架下,我们就不能只满足于把岳飞的故事给讲明白,或者只是分辨到底谁对谁错,到底杀死岳飞的责任是宋高宗赵构的,还是那个奸相秦桧的?我们就不能满足于停留在这,我们可能要讨论一个更大的问题:岳飞悲剧的根源是皇权对于武将的猜忌,那么,这就不是中国人独自面对的问题,只要是一个国家,它都需要武装力量,而与此同时它也要控制武装力量。那怎么设计这个制度?咱们在中国历史上经过了哪些摸索呢?都得出了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岳飞的悲剧在整个经验不断迭代、不断试错,在新的制度设计当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这是我们要讲岳飞来回过头来看的,所以《文明》这个节目看起来是一年一年的,就这么推过去,但是它和《资治通鉴》那样的编年史完全不同,我不是要讲清楚哪一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儿。而是在那一年,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也好,某一个集群或者个体也好,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标志性的、有趣的、独特的挑战?
什么是文明?文明就是挑战的解决方案,人类求存的所有成果的总和就叫文明。他们当时是找到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呢?这个解决方案的前身是什么呢?是从哪个解决方案当中演化出来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反思和迭代?站在今天的人类文明中,它贡献了什么样的独特思路?我说的见解不见得一定对,但是它一定贡献了经验和思路。
这才是我们文明这个节目想要关心的问题。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我刚才说的这一大段里面其实有两个前提假设。
第一个前提假设,是中国对现代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自己的历史经验。
说到中华文明有贡献,这个贡献可能有很多种答案:
有的人说饺子好吃,是中华美食;中国的京剧,是中华文化瑰宝。你可能会认为这些贡献是《红楼梦》,是四大发明,是十二生肖,是唐诗宋词,是故宫长城,这些是贡献吗?这些都算。但是懂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贡献是这个文明的特性。
什么特性?就是横向对比起来,咱们中华文明最大的特色是有着几千年连续的、不曾中断的历史传统,其他任何文明没有这个特性。
我们的中文是记录过深重的苦难的,也记录过辉煌的繁荣。我们记录过那么大面积的合作,也记录过最剧烈的人和人的冲突。我们记录过个人的挑战,也记录过国家的危难。
中国这个民族经历的事儿太多了,你想山河破碎,然后重新整合。整个国家跌入贫困危亡的谷底,然后过一些年,它又能重新实现富强和繁荣。我们中华文明面临过草原和中原的剧烈的冲突,但是长期来看,它又能通过制度安排达成新的平衡。
用一句大白话讲,“我们中国人什么没有见过?”一个老人,他的那句话听起来不讲理,但就是有道理的:“我走的桥比你过的路都多。”这就是老人的价值,他的经验既长且连续。
所以,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咱们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挑战和解决方案的最大的课题库。其他文明也有挑战和解决方案,但是要论到课题的数量、难度和延续性,咱们中华文明首屈一指,这你总得承认吧。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为每一个难题都写下过多种多样的解题思路,做过各种各样的解题动作,那这些答案未必适合今天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是每一个现在还生存的地球人都有可能从中得到启发。
前人做的题对也罢、错也罢,对后来拿卷子的人都一定有启发。这就像一个村子里有一户人家,如果他们家世世代代在这里住了好几千年,还有一本连续记载不断线的一本家谱,那你说,他们家对这村的贡献到底是哪儿?是对每年GDP的贡献吗?这当然也是,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家的历史经验。
这就是我们《文明》这个节目的那句slogan的来源,“经历过、解决过”。这就是中华文明可以拍着胸脯自豪的地方。
《文明》这个节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两个字:“文明”。
请注意,文明和文化不一样。简单说,文化这个东西不分高低贵贱,只有特色。你爱吃那个,我爱吃这个,这就是各民族偏好,所以文化千万不能分高低。但是文明不一样,文明是分得出高下优劣的。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也是这样,文化这个东西,我们只讲有无。这个人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你只要有文化,至于你是爱弹钢琴,还是爱写书法,这个东西各有特色,各有偏好,文化只讲有没有,但是文明讲的就是差距。你这个行为和他那个行为比起来,哪个更文明?哪个更不文明?这个是非常清晰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很著名的诗《题乌江亭》,讲项羽的,很多人都会背:“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什么意思?项羽,你是死心眼吗?你为什么要自杀呢?回江东打败了不要紧,回江东重招旧部,没准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这是杜牧。还有首诗也挺好,同样是这个题材,也是写项羽,也是写过江东,另外一首诗,随云斋主的诗是这么写的:““自古纷纭说项公,愚顽不肯过江东。果真收拾从头起,多少生灵涂炭中。”项羽不过江东,重招旧部就对了,他真要卷土重来,多少老百姓家破人亡啊。
你看这两首诗意义不一样,后一首诗显然没有我前面念的杜牧的诗有名,但是你一听就知道,哪首诗背后的观念更文明呢?当然是后一首,前一首杜牧的诗,他站在项羽的成败上讲问题,后一首诗是站在老百姓,整个天下要不要生灵涂炭的角度讲问题,你说哪个更文明?所以文明这个词没有什么玄虚,不过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有那些能保护人、能尊重人、能发展人的那些观念、制度和行为,就是文明。不符合保护人、尊重人、发展人这些东西你就是弄出个花来,你也是不文明,是这个道理。这些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试错迭代,不断发明创新,一点一点的叠加出来的一个观念结构。
所以,如果你看过我们《文明》节目的宣传片的话,你会发现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意向,一个是河流,一个是指纹。历史发展就像河流,浩浩汤汤不舍昼夜,而且变动不居。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就是历史。历史就是滚滚向前,文明不一样,文明像指纹,虽然历史长河往前奔流,但是最终能留下的东西,留下的印记,这是指纹,这就是文明成果。
这些印记看起来属于个体,因为每个人指纹不一样,但是我们通常只会在哪摁指纹呢?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只会把自己的指纹刻印在有价值的成果和共识上,我们在合同上摁指纹,在自己的文章上摁指纹,在自己要把信用堆上去的地方摁上指纹,它都是最终的价值成果或者是共识成果。
所以,我们的文明节目不只是想顺流而下去看历史的大河奔流,我们更想去看看我们中国人的祖先留在现代人类文明中的指纹。这些指纹会指引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如何思考,如何生活。
我们下周见。
好,内容听完了。
就在今天,《文明节目说明书》的第三集已经更新,点击文稿中的图片,就可以免费领取视频版节目。同时还得特别强调一句,《文明》的正片将在2月28日周三正式更新。
同时,找到这个节目还有另外一个路径,就是在得到首页搜索“文明”两个字,就可以看到最新一集的《文明节目说明书》的领取入口,同时也能看到更多的关于节目的介绍,推荐你赶紧来看一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