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最近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李松蔚老师的《心理学讲义》。说起心理学,尽管表面上好像很多人都懂一点。但事实上,真正专业的心理学,它的门槛可不低。李松蔚老师说,别看心理学这个学科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就在这一百多年里,心理学可是发展出了很多的流派和分支。
而这本《心理学讲义》,很多看过的同学都说,这本书在看完之后,不仅获得了很多有用的心理学知识,还对整个心理学这个学科产生了系统性的认知。为了让你对这本书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今天请到了一位特殊的领读人,没错,就是作者李松蔚老师本人。
接下来,我们就有请李松蔚老师跟你说说这本《心理学讲义》。
你好,我是李松蔚。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常常碰到朋友问这样的问题:“我想学习心理学,但是该从哪里入手呢?”
确实,心理学这个学科对于非专业出身的人来说,“门槛”有一点高。一方面,心理学的流派众多,不同流派的观点还不一样,要想把这些知识都了解一遍,最少也得看十几本书吧!另一方面,很多心理学的专业书籍特别厚,还都是翻译过来的,要全都理解就很难了,更多人甚至都读不完整本书。
为了让你能比较轻松、顺利地入门心理学,我自己写了一本新书,叫《心理学讲义》。这本书脱胎于我从2022年开始做的年度专栏《心理学通识》。无论做课还是写书,我秉承的发心都是:用最可靠的方式,带你掌握心理学的知识,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那么,对零基础的人来说,学习心理学的困难有哪些呢?
我问了很多用户,最常被提到的困难有三点:一是概念多,二是脉络乱,三是应用难。我们一样一样说。
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对心理学的印象就是大量的概念和名词。对同一个现象,有各种各样的描述,什么“效应”“机制”“模型”……这些概念不但数量多,而且互相独立,很难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举个例子,我这个人喜欢独处,不爱跟人打交道。有人会说这种情况叫“社恐”,全名是“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那我可要赶紧学一下这些疾病知识。这时候又有人说:这叫“内向”,只是一种常见的人格类型,我需要学习人格心理学的内容。再问第三个人,他说这是我从小养成的依恋模式,叫“回避型依恋”,会影响到我将来的亲密关系。接下来,又有人说这可以用精神分析来解释……我究竟应该怎么理解自己这种个性呢?
其实,这就是很多人学习心理学的真实感受。就像是盲人摸象,这次摸到的是一根柱子,下次摸到的却是一把蒲扇。这么丰富的概念,到底哪些更值得学,应该听谁的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方法叫做:走马观花。
走马观花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意味着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对整个学科进行一次快速的概览。就好比你第一次来北京旅游,想品尝正宗的北京小吃。我作为东道主,会给你点一道“老北京小吃拼盘”。说白了就是一个套装,里面很多个小碟,分别盛着驴打滚、豌豆黄、艾窝窝……每碟的量都不大,一口一个。你一顿饭就可以吃完,对北京小吃的风格、口味、特色,你一下子就心里有数了。如果对哪一样特别感兴趣,以后可以再了解更多。
要生产这个拼盘,最关键的技术门槛在于做筛选。选什么,不选什么,这就是我对你的服务。
你可能觉得,选几样小吃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你不妨把格局放大一点,想象一个国家有不同的菜系,每个菜系下又有不同分支,每个分支还都有自己的特色菜。那么你第一次去这个国家,打算开展一趟美食之旅,你希不希望找一个靠谱的向导,给你安排一桌子菜,告诉你:我替你选过了,只要吃过这几道菜,这个国家的美食你基本就心里有数了。
现在,我就要为你扮演这样一个向导。在心理学这个学科浩如烟海的概念中,精选出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概念,在删繁就简之后,用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
我向你保证,我在《心理学讲义》这本书里选出的这些概念,既全面完整,涵盖了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流派分支,又原汁原味,保留了不同流派的特色,最后还容易吸收,保证你一看就理解。
说完了“概念多”,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困难,“脉络乱”。
对心理学的这些概念,你不能仅限于就事论事地理解,还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框架。但是心理学在过去100多年来,发展出了众多流派,不同流派间的概念体系是有壁垒的。这就导致整体思路很难形成。
就拿这些年很火的MBTI测验为例,你可能也用它测试过自己的人格类型。我们还会跟朋友聊起,谁是I人、谁是E人,但你能说清楚MBTI跟心理学的关系吗?
很多人会说:“这好像是一个测试,通过回答一些题目,就可以计算出自己一些稳定不变的性格特点。”还有人知道,“MBTI在心理学当中没有受到广泛认可”。可这种测验和其他测验究竟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这个测验不被认可?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拿到一幅纵观全局的地图。
有了这幅地图,首先你会有清晰的坐标,知道自己学习知识的时候,人在哪里。
比如,对于MBTI,我会告诉你,这是一种人格测验。研究人格测验的叫作人格心理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重点关注的是从“个人”的角度解释一件事——“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的人格特点”。而心理学还有一个分支,叫社会心理学,致力于从“环境”的角度解释一件事——“我这么做,是出于外界的影响”。这两个不同的分支相互争吵了好多年,现在的局面是各有优劣。
除此之外,我还在这本书一开始,用最短的篇幅,为你梳理了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六个流派,先让你对这门学科的思想脉络和学术源流有一个宏观理解。
然后,我把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根据它们的性质,划分出四个模块,写成了四章,分别是:变量、机制、关系和方法。你可以依次往下读,也可以挑你感兴趣的章节,重点学习。
拥有这样一幅知识大地图,你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知道不同的概念属于哪个类别,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直到融会贯通,形成整体。这样学习心理学,是不是更清晰了呢?
我们学习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但是这门学科当中的很多概念,只靠想当然的理解,不但不能对生活有所帮助,甚至还会有反作用。这就是学习心理学的第三个挑战:应用难。
比如,前几年很流行一个说法叫“突破舒适圈”,认为人不应该只满足于当下的舒适,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生命不息,挑战不止。反过来看,“舒适圈”似乎就等同于一个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有些人本来生活的好好的,就会因为这个概念感到焦虑,他会想:我现在太安逸了,没法走出舒适圈,我该怎么办?
这就是对概念的一个误解。发展心理学把“舒适圈”这种现象称为“演化的停滞”。其实,“停滞”还可以换个说法,叫做“自洽”,也就是俗话说的“够用了”。 一个人处在自洽的状态,他的生活没有任何困扰,当然就不需要改变。
不过,生活不是永远稳定不变的,就算你不去追求成长,变化也会主动找上你,逼着你成长。那我们要怎么应对呢?
这就是我会在《心理学讲义》这本书里,给你提供的另一个服务,对于每个知识点,我都会告诉你:怎么把它用起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帮助。
回到舒适圈的问题,我给你的方法是:先尝试在生活中,引入一小部分“意外”,为“走出舒适圈”提前做好准备。
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叫埃伦·兰格(Ellen Langer),她是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 2019 年,她在中国做了两场演讲。翻译的老师发现,这两场演讲用的PPT 内容差不多,可页面顺序不一样。翻译老师以为这是一个疏漏,就在翻译的时候调整了顺序, 让两份 PPT 一模一样。没想到兰格教授告诉他,这是故意的。因为只有打乱顺序,自己不知道下一页 PPT 会是什么内容,她才会在讲课时保持更高的活跃度,也许还会激发出一些准备之外的灵感。你看, 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办法:演讲的大框架是稳定的,但是在顺序上制造一些“意外”。 就可以为打破舒适圈做点准备。
用这种方法,你也可以稍微动动脑筋,做一点自己从来不会去做的事。比如,买一本你绝对没兴趣的书,报名一个你从来想不到自己会参加的课程,接受一个你本打算拒绝的邀请,或者主动找一个你不太熟悉的同事聊聊天。试试看,给你的生活增加一些意料之外的变数。偶尔打开一扇未知的窗口,说不定就会有惊喜出现。
总结一下,这本《心理学讲义》会帮你解决学习心理学时,普遍会遇到的三类挑战:概念多、脉络乱,还有应用难。
最后,我想再多说两句。除了帮你更好地学习心理学,我还希望《心理学讲义》这本书能对你提供开卷有益的帮助。我总觉得,最有帮助的东西,不是复杂的理论和深奥的思考,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唤醒我们的某些常识。
我想邀请你跟我一起做一个思想实验,想象一下:在你曾经最困难的时候,你希望自己可以听到怎样的话?也许只要一句话,就能够帮助你摆脱当时的困难。
我曾经设想过,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我读小学的时候,当时我最希望听到的一句话是:“你没问题,一切都会变好的。”只要这么一句话,让我理解,困难是正常的,再难我也会度过,就够了。
我最想透过这本书传递的,也是这样的常识性信息:你没有问题,你遇到的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也是正常的,最终,你可以有方法找到出路。这不是鸡汤,而是心理学证明的事实。这本书会把背后的道理讲给你听,让你对自己经历过的事儿,对你的当下,和你未来想要做的事情,多一些理解和信心。
好,内容听完了。
再跟你说个消息,你刚刚听到的这本《心理学讲义》,已经是我们得到图书“讲义系列”的第16本了。得到图书的负责人白丽丽老师告诉我说,“讲义系列”就是想让那些专业的学科能够被更多的人理解、掌握和应用。比如,你想学心理学从哪开始呢,今天的这本《心理学讲义》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同时,还有个特别提醒,现在得到图书的618年中大促正在火热开展中,全场图书每满200元减30元,优惠截止到6月20日。假如你对得到讲义或者其他好书感兴趣的话,可以趁这个时候一起购买。
最后,提醒一下,今天说的这本《心理学讲义》,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心理学”三个字,就能看到这本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