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心理问题,不解决也是一种思路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于李松蔚老师的新书《心理学讲义》。注意,虽然这本书的书名带着“讲义”两个字,但这本书可不是写给专业心理学从业者的教材。因为这本书除了系统性地帮你梳理了心理学这门学科之外,还针对咱们平时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给出了很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就比如前段时间,很多读过这本书的同学都说,书里面有一句话特别打动他们。这句话是这么说的,叫做,不解决问题,也是应对问题的一种方法。很多人都说看到这句话之后,感觉好像心头的那块石头突然之间落地了,整个人都松弛了不少。那么具体来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为你请到了一位这本书的领读人,也是这本书的编辑战小车老师,请她来跟你展开说一说。

来,咱们有请战小车老师。

你好,我是战小车,今天为你推荐的是李松蔚老师的新书,《心理学讲义》。

提起心理学的帮助,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我有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心理学该帮我解决问题。比如,我做事儿容易拖延,都有拖延症了,心理学有没有什么“治病”的手段?或者是,我容易情绪低落,常常深夜emo,心理学能不能让我变得更积极、更阳光?

这种逢山就得开路,遇水必须搭桥的态度,确实是心理学长期以来的研究思路。

但是,李松蔚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为什么我们期望的是让生活变得更好,但讨论的主题却永远是“解决问题”,甚至“消灭问题”呢?我们的生活里又不全都充满了问题,有没有可能,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没问题”的部分,反而更容易过上自洽、平和的生活呢?

我从《心理学讲义》这本书里,找出了三种“不解决问题,也能过得很好”的方法,希望能帮助你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停止无效努力。它针对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有时候,我们越拼命地去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更加坚不可摧。反过来,如果我们不把它当成是问题,说不定过一阵子它就会离开你。

比如失眠,这很常见,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个晚上,翻来覆去地就是睡不着,瞪着天花板一直到天亮。其实失眠并没有那么可怕, 最多就是,第二天顶着两颗硕大的黑眼圈,还需要多喝两杯咖啡。

但如果一个人把“失眠”当成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情况就复杂起来了。

可能每天入睡前,这个人都会忧心忡忡、如临大敌:昨天就没睡好,如果今晚还失眠,明天工作表现一定会很差,明天还要跟老板见客户,如果方案没讲好,没把这个客户搞定可怎么办……

你肯定能想到,一个人这个样子只会给自己增加更大的压力,陷入更深的焦虑,反而更难入睡了。

还有的人会试着睡前做做冥想,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入睡。但这些方法往往也是无效的,为什么?因为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他们都在暗示自己:我有失眠的问题。他们抱着想睡觉的念头做努力,却不断在提醒自己:我有问题,我睡不着。

李松蔚老师说,对于这样的来访者,他通常的回复方式是:“你只能接受失眠,睡不着就算了。”

你可能觉得,这样的回答未免太不尽人意了吧!但它确实有效。

《心理学讲义》这本书里还有个例子。咨询师对有失眠问题的来访者说:“失眠可不是问题,还是种幸运。你每天比别人多几个小时的清醒时间,可以用来干多少事啊!睡不着的时候,不妨多看几本书,还可以加加班,或者做些家务活儿。”然后,来访者发现,干活儿更难坚持,不知不觉就开始困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想要消灭问题的努力,反而有可能成为问题的助燃剂。

对于这种“越努力、越无效”的怪圈,最重要的应对方式是觉察。只有先觉察到自己陷入了无效努力,再停下拼命解决问题的行动,情况反而会发生变化。

当然,你肯定会担心,如果放着问题不解决,事情会不会逐渐失控呢?

有这种担忧,其实是因为我们对“问题”有个刻板印象,那就是:要么我们把问题消灭,要么我们的生活会被问题搞垮。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还可能存在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们带着问题跟它和平共存。

比如焦虑,这可是现代社会里再普遍不过的一种情绪问题了。每天一睁眼,我们就要面对很多令人焦虑的事情,比如:今天会议的发言稿,我准备的充不充分 ?要不要再改一版PPT?孩子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好好听课,不会跟其他同学起冲突吧?马上到月底了,又要季度复盘了,不知道能不能完成KPI啊!今早开车时头有点晕,不会跟上次体检的某个数据有关吧……

你想一下,这么多让人焦虑的事情,如果都把它们看作必须被解决的问题,生活不就变成了一场没有尽头的“打地鼠”吗?

所以,对待这类问题,我们需要用到一种新的应对思路——跟问题和平共存。具体怎么做呢?

李松蔚老师提出了一个方法: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目标。我们要先回到自己实际的生活中去,看看这些问题对生活最大的影响在哪里,然后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其他办法,在问题存在的大前提下,“绕开”这个障碍,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比如,一个有飞行恐惧症的人,因为恐惧情绪,而无法坐飞机出行。这听起来,可太不方便了!但是换个角度想,哪条法律规定每个人都得坐飞机呢?这个人就在陆地交通的范围内,找到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把日子过好,是不是也不错?或者,他想去远一点的地方旅游,那就接受出行上要花更多的时间,并且跟朋友约好:“我坐不了飞机,得火车过去,早一天出发,咱们当地见。”

再比如,一个社恐的人,只要跟人见面,就会紧张得说不出话,他必须克服这种性格问题吗?未必。如果他的目标是想交朋友,也许当他在网上聊天时,可以做到滔滔不绝,那就用网聊的方式拓展社交圈呗!

说到这里,我想到自己的一个大学同学,她性格很怕生,但又很想跟新同学、跟师兄师姐们建立起关系。后来她就想到了一个方法,在朋友圈里跟大家互动,点个赞,留个言,慢慢地找到一些共同话题,在微信上聊起天来。等到线上聊的已经非常熟悉后,再线下一起吃饭、上自习,相处起来就自然多了。

如果你正在被某个问题困扰,不妨想一想,有没有可能,绕开它,也能好好生活呢?

说完了前两种方法,还有一种情况,你也可以放手不去解决,那就是:当你停止解决问题的努力后,其他人反而会积极地行动起来。

这怎么可能呢?其实,背后的道理很简单:一件事,总会有人需要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虽然你拼命努力却一直没能解决掉问题,但只要你还在努力,其他人会觉得这件事情就归你管。反过来,只有当你停止努力,其他人才有可能上心:对这件事,我是不是也得做点什么呢?

《心理学讲义》这本书里,有个典型的例子,那就是父母督促孩子写作业这件事。马上就要暑假了,很多家长一到假期,就得每天耳提面命地提醒孩子:“别疯玩啊,记得写作业!”甚至还得给孩子做个计划表,详细列出每天得完成哪些作业。可是,家长磨破了嘴皮子,有的孩子还是会当成耳边风。

但换个思路想,作业明明是老师留给孩子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要家长来解决呢?如果父母选择放手,孩子意识到没人替自己操心了,才有可能自己规划假期的安排: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必须写作业了。否则,假期结束前,需要疯狂补作业的是孩子自己。

李松蔚老师还讲过一个类似的案例。有一位母亲觉得自己孩子有拖延、磨蹭的问题,每天早上上学前都拖拖拉拉,非得她催上个好多遍,甚至火冒三丈,孩子才能勉强准点到校。其实,从孩子的视角看,他会觉得,反正每天妈妈都会催促我,磨蹭一点儿也没关系。如果妈妈一直提醒孩子,孩子就永远发展不出时间管理的能力。只有父母先接受问题的存在,选择放手,孩子才能积极地解决问题。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职场里也很常见。能干的领导觉得下属能力不够,每次都要亲自上手改一遍PPT,顺带叮咛一句:“学着点儿,下次好好做!”其实,下次交上来的PPT只会更潦草,因为下属知道“反正领导还会改一遍”。只有让下属自己拿着不完美的方案,受到客户的质疑,受到其他部门同事的挑战,他才会意识到,把工作做好是我自己的事情,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想跟你分享的,“不去解决问题,也能过得很好”的三种方法。如果你自己正碰到一些难以攻克的问题,不妨尝试用前面介绍的思路,换个角度看看,是否会出现“柳暗花明”的结局呢?

当然,生活里还有一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付出真实的努力去改变。对此,李松蔚老师在《心理学讲义》里也有分享很多方法,比如,如何从问题背后探索出积极的资源,如何从对自己不满意的态度里寻找到积极的动机,如何从痛苦的经历里挖掘到抗压的能力。这些可不是漂亮的鸡汤,背后都遵循了科学的心理学机制,李松蔚老师会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帮你理解和掌握。

好,内容听完了。

在这本《心理学讲义》的封面上印了一句特别有趣的slogan,是这么说的,叫作治愈自己,温暖他人。仔细想想,这可不就是心理学的价值吗?

假如你对这本书感兴趣,那么现在只要在得到首页搜索“心理学”三个字,就能看到这本《心理学讲义》的购买入口。

同时,我们还为你准备了一部分李松蔚老师的亲笔签名版,数量有限,推荐你现在拿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