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人生这场剧本杀,你要有上帝视角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于心理成长圈的联合主理人李松蔚老师。我们都知道,心理学这个学科有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就是乍一看好像谁都能说两句。但是,假如想追求一些深度,那么难度就大了。这个领域里有很多的好书、硬书,本来内容非常好,但是阅读难度很高,要是没个专业的内行人领着一起读,想自己啃下来可是很费劲的。

而今天,李松蔚老师就要带我们读这么一本书,这本书假如不是专业从事心理学,可能没听说过。但是,在专业的心理学圈子里,它的名气非常大,叫作《人生脚本》,这是一本研究人际关系方面的书。那么,它具体都说了些什么呢?

来,咱们有请李松蔚老师。

你好,我是李松蔚,欢迎来到心理成长圈。我们这周要读的书是《人生脚本》,它的主题是人际关系,也就是我们和别人是如何互动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埃里克·伯恩。如果大家对心理学不太了解的话,可能对这个名字也比较陌生。但是,他其实是心理学中的重要人物,他开创了一个流派,叫做交互分析,或者叫沟通分析,简称为TA(transactional analysis)。

海贤老师给大家讲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交互分析流派的咨询师,书里的咨询师苍鹭先生,也属于这个流派。所以你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界对于交互分析流派和埃里克·伯恩,都是非常重视的。他提出的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互动”,这个概念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

那么,为什么说《人生脚本》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的书?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互动呢?

在心理学诞生之初,研究的是个体,包括心理结构、心理功能、人格分析等等。比如现在很流行的MBTI人格测试,E人和I人都是在描述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可是互动不只有你,还要有另一个人。举个例子,我们说一个人不好相处。这句话描述的是这个人的特点,言下之意是他和谁都不好相处。但是,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提出一个驳论:假如有另一个人,他是一个最好相处的人,也就是他和谁都好相处。那么当他们相处时,就形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他们究竟能不能好好相处呢?

这个例子清晰地体现了:我们不能单一地说,这个人或那个人有怎样的特点,我们要看两个人相遇后的互动有怎样的特点。在埃里克·伯恩看来,互动类似于下象棋,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我们每一步都在做判断,比如:我要达到怎样的战略目的、我判断你可能对我采取什么动作、我如何尽可能利用当前棋局的形势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好处。你看,每个人在棋局中殚精竭虑,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棋局。而且,哪怕是两个同样的棋手,也可以衍生出成千上万不同的棋局,所以互动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

埃里克·伯恩还有另外一本书,就叫《人间游戏》。这本书和《人生脚本》一样有名,它从游戏的角度,观察了人与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互动。甚至,同样的两个人也会产生不同的互动。这本书有很多有意思的结论,我们一起来看看。

举个例子,你的朋友说他的老板特别小气。你看,这就是我们描述一个人的常规方式:这个老板自身是特别吝啬、小气、对员工不够大方的。但是,如果你引入了互动的概念,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遇到了吝啬的老板,我们会怎么办呢?我们并不是逆来顺受的角色,我们也没有和他签订终身合约。我们会想:凭什么我要给这样的老板卖命一辈子?如果他真的没给够钱,只会画饼,那我可以过段时间就走。我离开这个对我不够好的人就可以了。

老板也许会想到:我这个员工非常得力,但他有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好的待遇而离开。当老板想到这个可能性的时候,他在互动中就得改变。哪怕他是一个生性非常小气的人,他还是得忍痛割爱,给员工足够多的股权或者其他有价值的激励,让员工留下来。

当你意识到他们之间是存在互动关系时,再回去看看“老板特别小气”这句话,你会发现什么?

你会发现,这句话描述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人,而是一个很小气的老板和一些不会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员工所形成的组合。这个老板心里清楚,这些员工很忠诚,他们不会离开我,所以我也用不着给他们更多好处。而从员工的角度来讲,老板虽然小气,但是我也能在这个公司获得一些东西。也许是公司的名头,也许是可以学习的经验技术,也许是未来更好的发展,也许是把这件事当成社交话题。当我和我的朋友抱怨老板很小气,我很可怜的时候,我会获得朋友们的同情、关注、支持。你看,每个人都是互动中的一环,甚至连同听他抱怨的你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了这个游戏中。

听到这里,你有可能会觉得互动这个理念很有意思,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你也会发现,这个理念其实是很复杂的。我们如果直接给每个人贴标签——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个性,那事情会变得很简单。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引入互动的视角,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呢?

这也是我想告诉你的,用互动的视角看事情是很重要的。我们来看一个案例,这是我开始学习夫妻心理咨询时观摩的案例。一对夫妻来找咨询师,妻子有很多抱怨,说丈夫结婚之后没有之前那么殷勤,对自己很冷淡。很多该给的情绪价值,甚至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基本的温暖和责任,丈夫都没有给到。这个妻子越数落越生气,讲了丈夫的很多不堪。

咨询师一直在听,他没有回应,也没有附和,也没有扭过头去教育这个丈夫。他只是在听。当他听完妻子的抱怨后,他问了妻子一个问题:你丈夫对你这么不好,那你做了什么呢?我当时听到这个问题时,心里咯噔了一下。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太不近人情了?人家在讲丈夫有多么不堪,你不去帮忙数落丈夫,还反过来问她做了什么。

果然,这个妻子回答:我自己什么都没做,丈夫就慢慢地从结婚前很殷勤地追求我,变成了现在这样不闻不问,对我冷冰冰的男人。然后,咨询师讲了一句话,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记到今天。

他说:所以你的丈夫对你越来越不好,让你越来越不满意,而你什么都不做。

我不知道你听到这句话是怎样的感受。我听到这句话后,豁然开朗,一个新的世界在我面前展开了。

我们想想看,“你的丈夫对你越来越不好”和“你什么都不做”,这两件事其实是互动的产物。实际上,当你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你就是在释放一个信息。这个信息是:我允许,或者说我接受你用现在这种方式来对我,哪怕我很痛苦。所以,某种意义上,这不是一个糟糕的丈夫的独角戏。这是一个越来越冷淡的丈夫和一个不知道怎样去抗争,甚至也不太敢离开这段婚姻的妻子,共同形成的关系。所以,如果这个妻子继续抱怨丈夫,那这个脚本的走向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妻子可能已经抱怨了很多年。而对丈夫来讲,你抱怨你的,我听着就可以了,我不需要做任何实际的改变。

那么,实际的改变发生在哪里呢?只能发生在当事人身上。妻子如果意识到,是我的不作为和默许维持了现在这种关系模式,那么她就可以改变。她需要学会用一种不一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真正做一点改变。而当妻子察觉到这种改变的时候,她持续了多年的人生脚本也就有了改变的契机。

所以,我们用互动的视角去看这个故事,会发现它很复杂。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两个人、甚至多个人在故事当中的协同作用。它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获得一种思辨的乐趣,更是让我们虽然置身事内,但依然可以获得一种超然的视角:在统观全局之后,我作为一个游戏参与者、互动参与者,我可以做什么来改变我的脚本。

这就是我想和你分享这本书的原因。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

好,内容听完了。

最后,有个特别提醒。除了线上的课程之外,心理成长圈还会不定期地举办线下活动。就在这个月,7月26日,李松蔚老师将在北京的胡同里举办一场线下课。但是线下课的名额是有限的,我们在文稿里放了一张图片,点击这张图片就可以报名。在7月17日晚上24点之前,最先报名的15位同学可以获得现场名额。报名成功的同学,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在7个工作日之内跟你联系。

最后,回到今天的内容,假如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话,那么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心理学”三个字,就能看到心理成长圈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