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飞:如何理解人的两面性?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得到听书,我们今天要听的,可是一本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而且这本书的解读人,也不是一般人,我们特地为你请来了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席教授刘文飞老师。刘文飞老师还是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的前会长,中俄人文交流十大杰出人物,以及俄联邦友谊勋章获得者。

说起对俄国文学的研究,刘文飞老师算得上是绝对的权威了。接下来咱们就听听,刘文飞老师解读的这本《罪与罚》。

得到听书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刘文飞,从今天开始,我给大家连续介绍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部小说,一部是《罪与罚》,另一部是《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今可能是世界范围内最受关注的一位俄国作家,他的个性及其创作的复杂性、深刻性和现代性,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讨论和阐释。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出生在莫斯科,与19世纪俄国大作家大多出身大贵族家庭的情况有所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出身是比较低微的。他的父亲是一名军医,退伍后来到莫斯科玛丽娅医院工作。这家医院是一家慈善医院,是皇后出资创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出生在父亲工作的这家医院里。在青少年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是比较艰难的,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后来挣到了一些钱,用这笔钱买了一个贵族名头,还在莫斯科远郊买了一座庄园。

可能还是出于家庭经济条件方面的考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莫斯科一家私立学校毕业后,尽管他十分迷恋阅读,十分喜爱文学,还是在1837年,也就是他16岁的时候,去了彼得堡,进入军事工程学校。他在这所军校学习了五年,他显然对军事工程学没有太大兴趣,反而在彼得堡这座当时的文学之都里变得更加热衷文学了。毕业之后,作为在军校就读的交换条件,他必须在军中服役两年,他被分到工程部队的绘图部门工作。但当强制性的服役期限一到,他就在1844年主动退伍了,集中精力从事文学写作。

他的成名作《穷人》,这部小说写成后,被交到当时彼得堡的文学编辑、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手中。涅克拉索夫读了小说后欣喜万分,彻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手稿去拜访别林斯基,他一进门就大声喊道:“新的果戈理诞生了!”别林斯基听了很不以为然,他反问道:“你的果戈理像蘑菇一样多吗?”可是当别林斯基自己也读了小说之后,他的印象与涅克拉索夫完全一致。别林斯基赶紧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叫来,当面对《穷人》及其作者予以很高评价,很多年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并称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穷人》后来被收入涅克拉索夫的《彼得堡作品集》,在1846年初面世,陀思妥耶夫斯基由此登上了俄国文坛。他接下来陆续发表的《双重人》《白夜》等中短篇小说,又进一步提升了他的文学地位。

但就在这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件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乃至他整个世界观的事件。1849年春天,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其他成员一同被捕了。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是一个政治文化社团,由军人、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组成,是19世纪中期彼得堡众多“小组”中的一个。他们经常集会,讨论俄国历史和现实问题,他们信奉社会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主张推翻沙皇制度,建立民主自由的共和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名,就是在一次集会上朗读了别林斯基写给果戈理的信。别林斯基在那封信中批评了果戈理趋于保守的思想立场,公开质疑当时俄国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这封信在当时的俄国就是一份革命性的檄文,被激进知识分子视为战斗的纲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这个小组的其他成员被关押了八个月,他被判处死刑,直到行刑的士兵即将扣动扳机之时,一名传令官才赶来下达了赦免令。原来这是沙皇本人亲自导演的一场假死刑,目的是恐吓这些试图谋反的人,同时也是在恐吓整个社会,但是,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内的囚犯们当时所获得的,却是真真切切的死亡感受。这次死亡经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和精神影响巨大。

在这场假死刑过后几天,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押往西伯利亚,在鄂木斯克服了四年苦役,之后又在军中服役四年,将近十年之后才获准回到彼得堡,重新开始文学创作。在这十年之间,他的思想立场发生了变化,从之前激进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转变成一位具有民族主义立场和东正教立场的保守派人士。因为他在流放期间唯一的读物就是《福音书》,他的宗教意识有所增强,他也更多地接触到了社会底层人士,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俄罗斯民族深刻的宗教意识。长期的流放生活,当然也会使他对之前信奉的空想社会主义有所反省,感觉到西欧的那些学说未必适合俄国的现实。从文学创作上看,他在流放之后创作的作品,篇幅开始扩大,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从1860年代开始,陀思妥耶夫斯基先后写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地下室手记》《群魔》《少年》《白痴》等作品,当然还有我们今天和下一次会讲到的《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创办了《时代》《时世》《作家日记》等刊物,既发表他自己的文学作品,也宣传他的思想观点。他因此不仅成为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作家,也被视为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成为1860—1880年代俄国文学中最显赫的身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声誉在他去世之前,也就是1880年,达到了顶点。他去世时,成千上万的人赶来为他送葬,送葬的队伍在彼得堡的涅瓦大街上绵延了好几公里。

那为什么我今天想要先带着大家读《罪与罚》呢?

《罪与罚》这部小说可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销量最大的一部,尽管有可能并不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部,并不是最能体现他创作风格的一部。《罪与罚》之所以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可能有这么一些因素在起作用:首先,它的情节很有料,而且是猛料,凶杀、破案、忏悔、惩罚,都很吸引人,也比较容易赢得更多读者;其次,它的篇幅比较适中,不像《死屋手记》和《地下室手记》那样读来感觉意犹未尽,也不像《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篇幅巨大,令人生畏;第三,《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整个创作中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恰好处于他创作生涯的中心点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穷人》发表于1846年,他是在1881年去世的,他的创作持续了将近40年,如果除去他因为被流放西伯利亚而中止写作的将近10年,他的创作生涯就只有30年,而《罪与罚》发表于1866年,距离他的创作起步(除去他的10年流放)和他的去世,都相距10多年。从《罪与罚》开始,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结构渐渐趋向复杂,内容也渐渐深化,开始了他面对思想小说的创作转变。最后,《罪与罚》面世的1860年代,又恰好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成熟期,是俄国长篇小说这个体裁的成熟期,是人们最认同这一体裁的历史时期,《罪与罚》也就作为一部标准的俄国长篇小说进入了俄国和全世界读者的视野,因此也成为一部给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了世界性声誉的长篇小说。

那《罪与罚》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1860年代彼得堡的一个贫民区。一个夏夜,失学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离开自己租住的阁楼,他穷困潦倒,去见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伊万诺夫娜,想把怀表抵押给她。他想杀死这个吝啬而又富有的老太婆,这念头在他心里已经盘旋了一个月。回来的路上,他在一家小酒馆里与退职小官吏马尔梅拉多夫相识,马尔梅拉多夫告诉拉斯科尔尼科夫,贫穷和疾病,再加上自己酗酒,使得他的女儿索尼娅被迫落入红尘,做了妓女。第二天早晨,拉斯科尔尼科夫接到母亲从外省寄来的信,母亲在信中说,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为了给哥哥筹学费去地主家当家庭教师,但受到地主的侮辱,于是她们决定来彼得堡,杜尼娅决定嫁给精明的律师卢仁,以便帮助哥哥继续完成学业。而卢仁之所以愿娶杜尼娅,并非出于爱情,而是为了利用杜尼娅的贫困来牢牢地控制她。拉斯科尔尼科夫读了信后泪流满面,联想到索尼娅和杜尼娅为亲人们作出的牺牲,拉斯科尔尼科夫更坚定了杀死放高利贷老太婆的决心,他认为杀死这样一个“恶毒的虱子”,便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但是,对血腥和暴力的恐惧还是让他举棋不定,杀人的念头像噩梦一般始终缠绕着他。最终,他还是迈出了这可怕的一步,他用斧头劈死老太婆,还把偶然走进凶杀现场的老太婆的妹妹丽莎维塔也一同杀了。

行凶之后,他在家里昏睡了很久,醒来后脑袋里片刻也不得安宁,纷乱的思想令他处于半疯狂状态。他突然接到警方的传票,认为事情败露,惊慌失措,打算招认,结果却只是因为欠缴房租被女房东告到了警局,但他反常的表现和前言不搭后语的回答也引起了警方的怀疑。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城里四处转悠,随手藏匿他抢来的财宝。他回到房里,一连数天发着高烧,处于半昏迷状态,整日说着胡话。醒来后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发现,他周围的世界在凶杀前后变得完全不一样了,他开始猜疑一切,也感觉一切都在猜疑他。在犯下血腥的“罪行”之后,没想到“惩罚”却首先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开始了,他陷入无尽的恐惧和疯狂之中,一直处于心理崩溃的边缘,被他杀害的两位老太婆的血液开始在他的体内“吼叫”。经过漫长激烈的心理斗争,拉斯科尔尼科夫决定去警局自首,在路上却遇见被马车撞伤的马尔梅拉多夫。他送马尔梅拉多夫回家,目睹了老人死去。

借口要弄清自己当初抵押给遇害老太婆的东西的下落,拉斯科尔尼科夫去警局探探风声,见到了负责侦破此案的警员波尔菲里·彼得罗维奇。波尔菲里提到拉斯科尔尼科夫不久前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文章题目叫《论犯罪》,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文章中将人分为“普通的人”和“特殊的人”,“普通的人”即“低级人”,他们应该俯首帖耳;而“特殊的人”则是“高级人”,有权利逾越法律,甚至犯罪而不受惩罚。这篇文章实际上已经暴露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真实内心,说明他也想成为一个强人,一个拿破仑一样的人。文章说,因为拿破仑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却被视为英雄,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可是一个普通人却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犯罪行为而受罚;他之所以杀人,一是为了验证自己是否有成为强人的能力和勇气,二是为了用不义之财来行正义之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论犯罪》认为,他的行为是残忍的,不人道的,但是他的目的却是高尚的,人道的。

谈到这里,波尔菲里几乎可以认定拉斯科尔尼科夫就是那桩谋杀案的真正凶手,但苦于尚无证据,他放走拉斯科尔尼科夫,寄希望于他本人的良心发现。果然,拉斯科尔尼科夫在与波尔菲里长谈之后,开始了更加痛苦复杂的心理搏斗。拉斯科尔尼科夫去见索尼娅,一番交谈之后,索尼娅给拉斯科尔尼科夫读起《福音书》。深受折磨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再次去见波尔菲里,两人之间的漫长交谈与其说是一段刑事审讯,莫如说是一场深刻的心理、哲理较量。就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实在抵挡不住、打算招供的时候,先前被捕的一位嫌疑犯却因为忍受不了逼供,主动“供认”了他杀死老太婆的“罪行”。

参加完索尼娅父亲的葬礼,拉斯科尔尼科夫来到索尼娅的住处,一番长谈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终于向索尼娅坦白了自己杀死两位老太婆的罪行,索尼娅劝拉斯科尔尼科夫去自首,然后通过服刑来赎罪。拉斯科尔尼科夫还不愿完全放弃自己的“理论”,但在受到索尼娅的感召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决定自首。他受到审判,被流放西伯利亚。母亲因过度悲伤而去世,妹妹杜尼娅也嫁了人。索尼娅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流放地附近住下,常去探望他。流放犯们敌视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个“杀人犯”,但他们对索尼娅却充满好感。在监狱医院里,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终于意识到:自私和傲慢只会带来纷争和毁灭,而恭顺和忍耐却能让人接近善和爱。这时,索尼娅来到他的床前,他的枕头下枕着一部《圣经》,他的手被索尼娅握着,他感觉到了复活的欣喜和激动,终于意识到了他的人生哲学的荒谬,决定皈依上帝,通过对良心的洗涤去换取新的生活。

小说的结尾一段是这样的:“不过历史现在已经揭开了新的一页,这是人逐渐新生的历史;是人逐渐脱胎换骨,逐渐从一个世界转入另一个世界,逐渐了解前所未闻的崭新现实的历史。这能够成为一篇新小说的题材,而我们现在的小说就此结束了。”

《罪与罚》中最恐怖的场景,肯定就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房东老太婆和她妹妹丽莎维塔的血腥场景,而最紧张、最高潮的场景,可能就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向索尼娅坦白罪行的一幕,但是在小说第五部的第四章,作者却把这两个场景缀合了起来。拉斯科尔尼科夫在一番暗示之后,让索尼娅猜谁是凶手,他逼视着索尼娅的眼睛:

他话音刚落,一种曾经有过的熟悉感觉袭来,他的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他望着索尼娅的脸,突然仿佛看见了丽莎维塔的面孔。他清晰地记得丽莎维塔脸上的表情,他拿着斧头朝她逼去,而她则向墙壁退去,一只手朝前伸着,脸上露出孩子般的恐惧。孩子突然对什么感到恐惧时,就会惊慌地呆望着令他们感到恐惧的东西,一面向后退,一面向前伸出小手,立刻就会大哭起来。现在索尼娅几乎也正是这样,她无力而又惊慌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突然伸出左手,用手指轻轻按住她的胸口,自己缓缓地从床上站起身来,一步一步向后退,可目光却越发呆望着不动。她的恐惧一下子也传给了他,因为他脸上也出现了那样惊恐的神色,他也用同样的目光望着她,甚至也露出同样孩子般的微笑。

在猜透事情的真相之后,索尼娅瘫倒在床上,但是她很快又挪到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身边,抓住他的双手,握在自己纤细的小手中,她扑通一声跪倒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面前,然后猛地站起来,扑过去,搂住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脖子,紧紧地拥抱着,觉得他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又是一番长谈,最后,面对拉斯科尔尼科夫发出的“我现在该怎么办啊?”的绝望问题,索尼娅回答道:

“怎么办!”她猛地从座位上站起叫道,噙满泪水的眼睛突然闪闪发光,“站起来(她抓住他的肩头,他站起身来,不胜惊讶地望着她)!现在就走,马上就走,去站到十字路口,先跪下吻一吻被你玷污了的大地,然后向四周整个的世界大声说:‘我杀了人!’到那时,上帝会再次给你生命。你去吗?去吗?”她向他问道,浑身像打摆子似的哆嗦不停,同时抓着他的双手,紧紧握在自己手里,用炽热的目光直盯着他。

《罪与罚》这部小说的题目,其含义可以有多层解释。所谓“罪”,当然是指拉斯科尔尼科夫用斧头砍死两位老年妇人的凶杀罪;但是,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话来说,索尼娅也是有罪的,因为她步入红尘,出卖了自己,牺牲了自己,伤害了自己;与索尼娅一样,其他一些人物也都不那么干净:包括律师卢仁,他不仅不择手段地逼着杜尼娅嫁给他,还狠心地栽赃陷害索尼娅;包括斯维里加洛夫,他曾经强奸过一个哑巴少女,导致后者的自杀。当然,这里的“罪”更是指当时不公正的社会,指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非人道现象,这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小说的一个明确所指,也是整个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总的命题之一。

与关于“罪”的这几层含义相关联,所谓“罚”,当然是指拉斯科尔尼科夫因为杀人而被判刑,被流放,受到了刑法的惩罚,同时也指他在杀人之后所经受的内心煎熬,也就是所谓“良心的审判”,自己精神上的炼狱经历;最后,还指上帝的惩罚,也就是索尼娅给拉斯科尔尼科夫指明的出路,接受他信仰的上帝的审判和惩罚,而解脱的唯一途径就是朝拜苦难,走向信仰。

与这样的小说主题相关联,《罪与罚》在小说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就是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作为俄国文学史中第一部成熟的社会心理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助对小说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心理的追踪和揭示、解剖和分析,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人物塑造手段。“拉斯科尔尼科夫”(Раскольников)这个姓氏,词根就是“раскол”,在俄语中就是“分裂”的意思。拉斯科尔尼科夫实施犯罪行为的“理论”原本就是矛盾的:他之所以杀人,一是为了验证自己是否有成为强人的能力和勇气,二是为了用不义之财来行正义之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在行凶之后,他却和自己的理论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他意识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目的和手段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距离,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因为在社会法则之外,还存在着道德的法则、人的法则、人道的法则,还存在着他们的宗教信仰即上帝的法则。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矛盾其实并未最终解决,他最后在索尼娅的劝说下前去自首,然后皈依上帝,这个结局显得有些简单,有些突兀,似乎不像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复杂内心活动的水到渠成的结果。究其原因,恐怕是就连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也没最后想通,想透。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一切都想通,想透,也就不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了,也就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解开人这个谜,人的心理这个谜。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最深入地探入了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了人的潜意识、下意识、阴暗的意识、犯罪的意识、忏悔的意识、皈依的意识,使我们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了更多的体验和认知。因为对犯罪心理的深刻揭示,《罪与罚》这部文学作品也被列入了世界很多大学法律专业的必读书目,据说许多大学都开有“《罪与罚》与犯罪心理学”的课程或者讲座。

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相比,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索尼娅的形象就显得十分单薄了:她为了养活家人而自愿卖身,体现出了甘愿牺牲自己而帮助别人的崇高精神;她置身于社会的最底层,却始终想着拯救他人,拯救他人的灵魂。当然,写一位妓女的纯洁,写底层人的善良,写卑贱者的高尚,这当然也暗含着一种社会抗议。不过,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索尼娅形象,最好的解读是这样的:索尼娅就是人类痛苦的化身。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拉斯科尔尼科夫跪倒在索尼娅面前,说道:“我不是在向你膜拜,我是在膜拜人类的一切苦难。”我们感觉,这句话更像是出自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之口的。

最后,顺便说一句,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在写作《罪与罚》后半部分的时候,开始雇佣女速记员安娜·斯尼特金娜,也就是在写作、修改《罪与罚》的过程中,他们两人萌生了爱意,并最后走到了一起。可以说,《罪与罚》这部小说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的结晶,或者更恰当地说,《罪与罚》这部小说给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了他一生中最后的爱情和最稳定的家庭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许是俄国文学中最为矛盾的作家,他曾是最激进的社会改革派,晚年却成为保守主义的“土壤派”理论家。他是一个一贯宣扬俄罗斯民族主义立场的作家,死后却被世界读者接受为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全人”作家。他被视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最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却又被当作世界范围内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他流传最广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对于社会现实中的“罪”与人的内心深处的“罚”的再现与思考,使它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好,内容听完了。

除了这本《罪与罚》之外,刘文飞老师还将在得到听书,为你解读更多的俄国文学名著。当然了,得到听书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好书。

假如你有兴趣,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听书”两个字,就能看到得到听书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下周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