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为什么说中国教育在现有资源下最公平?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于吴军老师的新课程,《吴军来信2》,我们要说一个每个人都特别关心的问题,这就是教育。

关于教育,很多人都有很多话想说,比如有人抱怨“高考定终身”这合理吗?还有人说,各个地方录取分数线不一样,这个事又公平吗?还有人觉得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均,还有人觉得特长加分不够合理。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思考这些问题呢?

关于这些,吴军老师给了一套很特别的见解,来,咱们一起听听吴军老师怎么说。

你好,这里是《吴军来信》的第二季。这一封信我们来谈谈教育的公平性问题。

似乎今天中国人抱怨得最多的一件事情,恐怕就是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了。成绩差的人抱怨,成绩好的人也抱怨;发达地区的人抱怨,欠发达地区的更抱怨;有钱的人家抱怨,没钱的更抱怨。总之,不论是今天中国教育制度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都觉得自己亏了。

显然,这种看法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在教育资源没有减少的情况下,有受害的必然就有受益的。只不过受益者觉得自己赚得还不够罢了。甚至他们抱怨的是教育的质量,而非不公平,只不过把这两件事混为一谈了。实际上,先抛开教育质量是否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不谈,单纯衡量教育的公平性,今天中国的各种做法可以讲是在目前已有资源下最为公平的了。

我知道,我这么说可能会有很多人反对。而他们反对的理由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这样四个:

首先,高考是一次定终身,没有考察学生长期的学业水平和未来的潜力。

其次,分地区招生,不同地区分数线不同,不是全国一个分数线。

再次,教育资源没有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学校。

最后,特长加分存在争议。

我们一一剖析一下为什么这些理由在当下的中国不成立。

首先,教育有两个基本的功能,第一个是培养人才,第二个是选拔人才。为了实现第二个目的,就需要有一种办法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筛选过滤。筛选的办法无非是三个,要么用一个客观的标准一刀切,要么用一组人为设定的标准全面评估,这是主观的,要么是抽签看运气。

今天中国的高考就是采用第一种办法,美国大学的申请是采用第二种办法,它们各有利弊,但是前一种成本低得多。关于美国筛选方式的利与弊,我在《大学之路》这本书中有专门的论述,书里有我走访多所美国知名大学的一手资料,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翻这本书。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直接给出一个结论,它并不像有的人想得那么公平。

再来说说第三种办法,抽签。在欧洲一些国家,为了照顾学习差的人,一部分是靠抽签。我估计大家都会认为第三种办法最不公平。

其次,再说说分数线的事情。中国按省份录取选拔人才,古来有之,并非是今天才有的做法,这主要是因为各地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用一条分数线,很多经济和文化不发达地区的学子们机会就更少了。

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由于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九成的进士都来自南方的省份。为此,宋代的两位名臣司马光和欧阳修还发生了争论。司马光认为,北方有的路,这个“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几十年来竟然连一个考上进士的人都没有,太不公平,应该按照人口比例分配录取数量。欧阳修则不赞同,认为全国一张卷统一录取,这么公平的制度去哪里找?北方中科举的人数少,只能说明北方人书没读好。

根据《福建通志》记载,宋代福建进士共7043名,排名全国第一,占到了两宋进士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果再加上第二名浙江的5000多名,两个省就占了总进士数的四成以上。这是因为宋代不抑制商业,福建、浙江两省靠外贸变得非常富有。有钱人家的孩子,都会去读书。

明清之后,来自平民家庭的中科举的比例不但不增加,还越来越少,而且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占比极高。在明代,中进士最多的省份,早期是江西,后来是浙江,最后是江苏,这是因为上述三个省分别是明朝早中后期经济上最重要的省份。洪武三十年会试放榜,51名中进士的人全部来自南方,无一北方人。

于是北方士子群情激愤,联名向皇帝状告主考官刘三吾偏心。朱元璋这个人出生低微,最痛恨不公平,特别痛恨官吏欺压穷人,于是他命张信等人重新阅卷。张信仔细阅卷后,说刘三吾判卷并无不公。朱元璋大怒,居然杀了张信等诸阅卷官,甚至将新科状元陈䢿也给杀了,并将刘三吾发配戍边。

随后他亲自主持殿试,再选61名进士,全部是北方人。于是中国就出现了颇为矛盾的“南北榜”,这件事也被称为南北榜案。但是,不管朱元璋怎么做,经济落后的北方难以出现高水平的读书人不会因为他杀人和修改考试结果就改变。明朝为了人为拉平南北差距,干脆搞了“南北卷”,按照“南六北四”的比例录取,即南方录取的人数占60%,北方占40%。

到了清代,这种制度更进一步细化,变成了按省分配进士名额。不过,由于中进士的人排名次时不再考虑地域因素,因此前几名的分布又完全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一致了。这个前几名,有专门的称号叫巍科人物,包括会试的第一名和殿试的前四名。清代一共有巍科人物539人,江苏和浙江两省占一半以上。在总共114名状元中,仅江苏的苏州府,就超过了1/5。

今天,如果用一条分数线进行筛选,历史上出现过的弊端都会出现。比过去更麻烦的是,今天考生人数是当年举子人数的近万倍,统一阅卷显然不可能,而不统一阅卷扣分标准则不同,用同一条分数线的前提条件不成立。

当然,可能大家会说,那为什么不通过教育部门的资源投入,拉平各个中小学校的条件呢?在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就是这么做的。在日本,老师要在各个学校轮岗。这样看似很公平吧,其实是以牺牲整体教学质量为代价的。由于老师在轮岗,没有人愿意参与到学校的长期建设上。此外,这对优秀的学生也不公平,因为他们原本可以学得更好,却因为资源不足浪费了天赋。

再退一步讲,如果有两个省份,一个人均GDP10万元,另一个只有5万元,前者的教育资源肯定比后者多。如果让10万的省支援5万元的省很多教育经费,本身就不公平了,凭什么他们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要给别人,反过头来让别人家的孩子抢自己家孩子的入学机会呢?

最后,即便是各个学校的教育资源都被拉齐了,学生智力上的差异以及他们家庭条件的差异还是无法弥补。于是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就采用类似抽签的办法决定谁能上好大学,甚至逆向歧视成绩好和家庭富裕的学生,理由是,反正那些学生将来有的是机会,不如把上好大学的机会给予差等生,以免他们变得更差了。

大家是否觉得这种做法匪夷所思呢?其实这种做法今天在全世界并不罕见。比如在中国,很多城市以减轻学生负担为理由,在决定谁上重点小学、中学时采用抽签的办法。在美国,很多地区进入公立的实验班,也由过去的凭成绩申请,变成了抽签。

从上面的分享可以看出,在所有能想到的办法中,恐怕没有比中国目前的人才选拔制度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了。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想不花什么努力就获得更多好处的人,比辛勤付出的人要多。因此,只要人有提出不看成绩获得教育资源,甚至靠抽签来决定,就必然会有人附和。但如果真这么做,将会是教育水平整体的下滑,用不了多少年,中国的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差。

至于特长加分,这原本是一个公平的做法,它可以帮助社会发现具有专长的人才。只不过现在特长加分变了味,成为了很多人走捷径的工具。今天,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任何可以加分的特长,都会引来无数孩子学习,不论他们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

我多次讲过,绝大部分孩子不适合学奥数,但是在过去奥数可以保送上好大学时,很多家庭都一拥而上。结果是既浪费钱耽误时间,还让孩子心理备受打击。今天,奥数保送被取消了,也就没有人再学它了。相反,过去没有人搞的电脑比赛,现在参加的人很多,因为高考能够加分。简而言之,特长加分这件事并非不合理,只是给大家玩坏了。

当然,我知道这些解释可能依然不能让抱怨教育不公平的人满意,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更公平的解决办法,而是因为他们试图否认一个事实,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绝对公平的存在,甚至绝对公平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在我们这个宇宙中,齐夫定律普遍适用,就是少数排名靠前的个体占据了总量的大部分。比如极少数大质量的星球占据了宇宙质量的大部分,少数企业贡献了社会大部分利润,等等。如果把一切都拉平,万物都是死的。所有的学校都同样好,教育就没有进步了,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分数,学生就没有进步了。

好,内容听完了。

现在吴军老师的课程,《吴军来信2》正在上新期,有特别优惠,课程原价299元,现在加入只需要249元,优惠截止到10月20日晚上8点。

同时,现在加入,还可以获赠一份吴军老师亲手写成的《关键时刻行动手册》。

假如你对这门课感兴趣,那么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吴军”老师的名字,就能看到课程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