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成为一个“生活黑客”(音频版)

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我是罗胖罗振宇。

今天大家看出来了,有一个小变化,“启发俱乐部”刚做到第六场,我们就迎来了赞助商,一汽大众的奥迪品牌。我们想告诉所有的人一件事:只要你一直好好做,就一定会有白马王子腾云驾雾来加持你的。感谢一汽大众奥迪这个好品牌来加持我们。

拜托大家一件事。买车的事你们自己可以做决策。以后咱们走在街上,看见有奥迪车主,尤其是嘎嘎新的奥迪A4车主,咱们对他投以一个善意的目光,这个品牌、这些车主支持过我们“启发俱乐部”,谢谢奥迪,谢谢大家!

欢迎大家来到启发俱乐部的北京第六场。剧场还在装修,我们还是在办公室的一角,向大家汇报我过去一周受过的启发,向我看过的书、听过的课、见过的人,表示感谢。

有一天,临近下班了,我随口发了一句感慨,今天一天啥也没干成啊,怎么能有成就感啊?我的同事大橙子随口搭腔说:“不吃晚饭就行。”大家都乐。

减肥的人懂的:付出努力,抵抗诱惑,向目标前进一小步——工作能做到的事,不吃晚饭也行。

你看:要达成一个目标,向外努力,当然是一种方法,向内欺负自己,也是一种方法。

开头说这么个事儿,是因为今天的启发俱乐部,我们要在全市场首发这本书——《生活黑客》。

什么是“生活黑客”?就是我刚才讲的,欺负自己啊。说白了,就是一群不断开发自己,完善自己的人。在这些人的眼里,自己是什么?自己就是一个系统啊。但凡是系统,就一定有后门,就一定能像黑客一样,黑进这个系统,破解它,用巧妙的办法提升它的能力。

对,这本书的作者小雷格尔,基本就汇集了他能找到的这类人。里面有时间黑客,主要琢磨的是怎么提高是时间的使用效率;有动机黑客,逼自己完成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有物质黑客,怎么过上一种极简的生活;有健康黑客,吃各种稀奇古怪的食物和药片,憋着改造自己的身体;还有关系黑客,用科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恋爱和社交的水平;还有意义黑客,这就高级了,简单说,就是怎么让自己活得像一个圣人。等等。总之,“生活黑客”每天变着法儿折腾自己,来实现各种各样的愿望:希望身体更强壮、效率更高、桃花运更旺,等等。

读完这本书,你会看到一条清晰的,但是此前没有多少人讲过的一条路。用两个字总结,就是当个“狠人”。用三个字总结,就是:“搞自己”。

这些人狠起来,我都怕。

比如,书中的一位生活黑客,为了确保自己能集中注意力,专门雇了一个人盯着自己,如果有走神、偷懒,就提醒他。如果不听,就直接给耳光。

再比如,有一批人,痴迷地实验“多相睡眠法”。什么意思呢?

他们就琢磨一件事,一天只有24小时,别人一天都睡8个小时,太耽误时间了。据说,长颈鹿每天只睡不到两个小时,为啥人就非得睡8个小时呢?嗯,我们要把睡眠当成一个系统,黑进去,看看能不能少睡点呢?

很多人找到了所谓的“多相睡眠法”,就是把一天分成很多段,比如说分六段,每段四个小时之中,睡 20 或者 30 分钟。这样加起来,你每天只需要睡两到三个小时。

那你说这样行吗?不知道。反正有人坚持了七天就受不了了。也有人说,头十天是最难的,十天之后就能适应了。有个生活黑客坚持了四个半月,证明多阶段睡眠的确可行。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在脑子里出现这个罗永浩老师的经典场面。

原来我一直不理解,为啥别人犯了错误,要扇自己。现在我懂了。通过搞自己,来赢得世界。哈哈,开个玩笑。罗老师别生气。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胡闹吗?但是,生活黑客这些做法本质上不在于是不是有用。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多人,在通过各种方法,试图建立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生活黑客让人尊敬的,不是他们有多厉害,也不是他们的方法有多高级,而是他们那个自我完善的精神。对,如果用四个字来总结这些人,那就是“自我完善”。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其实真正不断闪现的画面,是这位:弘一大师李叔同。

我读过一篇丰子恺写的文章,他有一次去杭州看望已经出家的李叔同。早上去,见不着,因为大师在做功课,打坐念佛呢。直到日暮黄昏,才见到。大师请丰子恺落座之后,看着窗外夕阳,念叨说,时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对,当我们遇到一位持戒甚严的高僧,哪怕我们并不认同他的宗教信仰,也会对他肃然起敬。

顺便说一句。《生活黑客》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意义不一样。

你知道的,得到APP一直有在做出版。中文书已经做了很多了。但我们一直还想找一本英文书,自己谈版权,自己组织翻译,自己做全流程,包括请引进图书出版市场上的金字招牌——万维钢老师作序推荐。

花了几年功夫,挑来挑去,我们终于瞄准了这本书。道理很简单,咱们得到App用户每个人都当得起“生活黑客”这个称号。当别人都在娱乐,或者随波逐流的时候,得到用户都在试图用各种方法完善自己。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多。所以,引进出版《生活黑客》这本书,算是向得到全体用户推荐一个精神标签——我们都是“生活黑客”。

不信,你到我们得到App的知识城邦去看看,里面有多少人正在搞系统的自我完善的工作。每天领读一本书的,每天发一条金句的,每天讲解一个广告文案的,每天讲解一个英文单词的,还有,每天发布一个别人对自己的启发的。

我说两个印象深的。

有位同学的朋友的汽车导航是粤语的,但这是在北京啊,为啥要这么做呢?朋友就说,他就靠这个导航来学方言。通过导航,他已经学会了河南话、温州话,现在听了半年,广东话也差不多了。反正北京的路他也比较熟,不会出错。你看,这是不是生活黑客?

还有一位同学看到一个煎饼摊的老板,做煎饼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像表演杂技。那这是熟能生巧吗?并不那么简单。有一次,他就问这个老板,你做一个煎饼多长时间?老板想都不想就说,最快28秒。

你别小看这个数字,这不是说他快,而是说他真的是计算过、优化过,他是做煎饼这个系统的黑客。为了优化这个系统,他所有的付钱和找钱过程都让顾客自己动手。那如果是百元大钞怎么办呢?比如煎饼4块钱一个。他让顾客到钱箱里找到6块钱,然后自己用小指和无名指从围裙兜兜里掏出一叠事先准备好的90元。

我是没有见过这个煎饼摊老板。我要是见了他,马上请他到得到App来做运营。有这样的黑客精神,没有什么事是学不会、做不好的。

提到黑客,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计算机黑客。那何必非得是计算机系统呢?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也都可以是系统,而只要是系统,都有两套规则。一套是表面的规则,一套是黑客可以利用的规则。

一般人看到的是表面的规则。比如这有个应用程序,表面上的规则就是寻常的使用方法,这个按钮什么功能,那个文件怎么读取——而在黑客眼中,表面之下,这个程序实际上是怎么运行的,另有一套规则。这两套规则之间有个巨大的裂口,使得黑客可以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能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你在商店买个什么东西,如果用着感觉不喜欢,想退货,一般商店都会要求你出示收据,对吧?那如果你已经把收据丢了,还能退货吗?这好像是个生活琐事,跟黑客没什么关系 —— 但是如果你把购物也看作是一个系统,你深刻理解商店的运作原理,你也许就能做些不一般的事情。

比如有个生活黑客发现,圣诞节之后,美国各个商店都会有很长的退货队伍。这个时候商家为了节省时间,对退货的要求没那么严格,所以这就是一个好的退货时机。他实验成功了,而且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分享经验 —— 就好像程序员分享技术一样。

书里面还举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美国的一个工程师,私自把自己的工作“外包”到了中国。他用自己工资的五分之一,请了一位同样水平的中国工程师,远程做他的工作——然后他每天上班就是刷刷网站、看看视频。在相当长的时间中都没有人发现。

看一眼自己的身边吧。

好像大家都是这样忙忙碌碌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但是,有的人是在被系统表面的规则驱动,有的人天天琢磨破解系统的潜在规则。我们只是在吃饭,有的人吃完了要写餐厅评测。我们只是去旅游,有的人要写自己的旅游攻略。我们只是在花钱,有的人每天在记账。我们只是在开会,有的人在那里琢磨下次发言怎么能水平更高。他们都是生活黑客。时间一长,区别就出来了。这个人人争先、借助一切现代化手段,努力自我实现的劲头真是好。

你可能会说,这种雕虫小技,顶多是做事的效率高一点,能有什么大出息呢?

我举个我认识的朋友的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早年和我在电视台是同事,后来下海开了一个文化公司。那个年头,所谓文化公司,其实没有什么主营业务,接到什么单子,就做什么业务。

我到他办公室看过,就一个大屋,他自己的办公桌在中间,其他人围着他。

我说你这是在干嘛呢?他说,我暂时也没有什么能力,也不知道机会在哪儿,我就把先把自己变强大再说。怎么变强大呢?用一套方法,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强大。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整理名片。他每天跑各种场合,搜集各种名片。回来后,让同事帮忙做整理和归类。

最主要的归类逻辑,就是哪天认得这个人的。归好类之后,他就会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节律,跟这些人互动。比方说,我刚跟你分开,大概一两小时之后,我和你互动一次。一个星期之后,我再跟你互动一次,说我在网上搜到你们公司有这么一条消息,我看到了,发给你看看。再过一个月,再互动一次,跟对方请教点事什么,看看能帮对方一点什么小忙。再过一年,同样的道理,总之就是不停在人面前露脸。

这就是他自己的一套算法,用这套算法,他人脉就保持得很好。咱们再回头看那几个秘书,其实就是他的算法编制器啊,帮他管理各种各样的外界联系。他跟我讲过一句话:做什么事都无所谓,只要你每天坚持这套算法,生意自然就来了。

比如,他认识过一个油田上的宣传干部。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交往过几年,中途帮过对方一点小忙,就是打听个事什么的。有一次,油田上要编一本书,就问我这位朋友,这活儿你能不能干啊?那还能说不能吗?当然能啊!这生意也就做成了。

上一期“启发俱乐部”,我们讲了“算法”这个词。但是,有的算法是针对特定目标的,比如现在那些互联网公司用的算法。但是我这位朋友的算法,是针对自己的,把自己变成一个交游广泛、充满善意的人。

按照咱们今天这本书的说法,即使是从一张张小小的名片做文章,不也是能成为一名“生活黑客”吗?

说到这儿,可能会给你一个感觉,所谓的“生活黑客”,好像就是走捷径的人。

是,也不是。之所以说是,他们确实找到了系统的后门。之所以说不是,是因为这条捷径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的。

前不久,我们上新的一门课,《跟眉州东坡学危机管理》。

眉州东坡是一家餐饮连锁企业。我们都知道,这次疫情期间,很多餐馆都关门倒闭了。但是眉州东坡一直没有关门,甚至武汉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他们在武汉的店都没有关门。这是为啥?勇气吗?当然有勇气的成分。

但是,通过这门课,你会了解到,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功夫。

你想,如果你是一家新开的餐饮企业,疫情突然来了,你手里没有口罩,没有防护物资,所有的员工都非常恐惧,你也没有把握真的能把病毒防得滴水不漏,“不关店”这个决策,你有再大的勇气也做不出来。

那为什么眉州东坡敢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长期的积累。

2003年非典的时候,眉州东坡就在北京,他们就没有关店。那一场仗打下来,他们的算法里面就积累了几样东西。

第一,他们知道防疫物资供应链的重要性。所以,这次疫情一来,其他店都找不着口罩,而眉州东坡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面调来40万个口罩。其他店,即使是老店怕也没有这个能力。

第二,他们有操作经验。比如,怎么只用保鲜膜,就把一个普通的餐馆包房打造成一个抗病毒的分餐间。

第三,他们有队伍啊。疫情最严重那段时间,武汉三镇所有的餐馆都关了,只有眉州东坡的武昌店没有关。那真是一片汪洋中的一盏不灭的航标灯啊。为啥?因为那个店的店长,在2003年非典期间,就在北京亚运村店当服务员。人家见过这个阵仗,不会慌嘛。

所以你看,所谓长期积累,并不是“人老成精”,而是一种有觉知的自我成长。把那些你遇到过的挑战,想出来的应对方法,不断地迭代,然后放到自己的身体里面。

说到这儿,我们找到一点感觉,什么是“生活黑客”?其实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修行者”。

我们和古代那些修行者的区别在于,我们的目标更明确,我们的方法更科学,我们的分享意愿更强烈。

更重要的是,这批“现代修行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用这本书《生活黑客》的话来说,他们是“创新阶层”。他们是工程师、是教育工作者、是艺术家、是设计师、是一切可以通过自我完善来获得社会竞争力的人。

好吧,来给这本书做一个广告。现在拿下,一起来做现代修行者。

好,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感谢一汽大众奥迪对我们的冠名赞助。

既然是修行,总得有个抓手。就像过去老太太念佛,一张黄表纸,上面有108个圈。自己手里一串念珠,108个珠子。念一句佛,拨一个珠子,拨满一圈,拿起笔在纸上一个圈子里点个点儿,点满108张纸,拿到佛前去焚化。这也是个修行。就像你想锻炼身体,光跑跑跳跳,那也不错,但要是手里能有个篮球,就觉得味道对了,控制感一下子变强了,对吧?

这叫“借假修真”。

那作为一个现代修行者,能借假修真的东西有什么呢?有自己的身体,所以这本书里有“健康黑客”;有自己身边的物质,所以这本书里有“物质黑客”;有自己身边的人,所以这本书里有“关系黑客”;有自己的工作,所以这本书里有“意义黑客”。

今天我们聚焦这本书里面的一个小问题,就是如何驾驭时间?也就是所谓的“时间黑客”。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

“人类一直在一个维度里努力,就是驾驭空间。无论我们大航海,还是宇航,本质都是空间探索。其实还有另一个维度,就是驾驭时间。驾驭时间者,穿越古今,知过去未来,在我们的眼里,那就是永生不灭,无所不能。”

对啊,在空间维度上扩展自己,这个太难了。现在房价这么贵,我们总不能跑到隔壁人家去修行。所以,驾驭时间,就成了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

这几年读书的经历,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所有用空间、用技术来解释的事情,其实都可以用时间再来观察一遍。

举个例子。《进击的智人》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故事。

大约在200多万年前,人类祖先发生了一次基因突变,脑容量有过一次迅猛的增长,但大脑发育要空间,所以人咀嚼肌的生长就弱了下来。好多以前能嚼下去的东西,嚼不太动了。那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想出的替代方案,就是对食物来个预先处理,主要就是用石头砸。用石头捣烂坚果外壳,把肉分割成小块,把骨头砸碎,取出骨髓,等等。经过这一番处理以后,吃东西的过程反而简单得多,不需要自带超强的咀嚼力了。

你发现没有?用自己的牙齿嚼和用石头砸这两个方案,看似是对等的,甚至自己嚼还要方便一点,不用工具。但是这两个方案在有一个维度上,那可就是天差地别了。那就是时间的维度。

自己嚼,花的时间是线性串联的,吃进来,嚼碎,咽下去,这个过程是没法变的。但是人类在体外用石头砸碎食物,时间就变成了并联的了。可以现在砸,过会再吃;可以是集中砸,分散地吃;可以是分散地砸,集中地吃;可以是有人专门砸,有人专门吃。在时间维度上,人们因为一个简单的变化,突然变得自由了。你看,虽然大猩猩的咀嚼力比人要强得多,但它吃东西也得用上半天。这就是《进击的智人》中所谓的“时间折叠”,时间的维度一下子就被拓宽了。

还有人类学会用兽皮缝衣服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呢?人类穿着这些衣服,就能到达更寒冷的地带,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甚至北极,都有人的足迹。它帮人省下了自己进化出皮毛、踏上寒冷地带所需要的那成百上千年的时间,把人类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物种。你看,每一次技术的飞跃,对人类来说,都是在拓宽时间的维度。

蒸汽大工业时代为啥那么伟大?地球上亿年前的森林,埋藏在地下,经过那么久的时间才形成了煤炭,通过蒸汽机这么一个路由器,一次性把上亿年都释放出来了。

石油形成,要上百万年,内燃机一颗火星,又把这上百万年给释放出来。

你看着它们在那儿熊熊燃烧,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其实它们释放的不是能量,是那么多的时间。上亿年的时间一口气释放出来,那个力量真是惊天动地。

我太喜欢“时间折叠”这个概念了。从时间的角度,可以解释很多创新。比如说做广告。

看看这个啤酒,美国的老牌子,舒立兹,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因为经营不善,几乎要破产了。正在发愁呢,老板在火车上偶遇了当时的广告大师霍普金斯。两人相谈甚欢,霍普金斯就说:“这样吧,我不收你钱,给你搞个广告策划,看能不能抢救一下。”

这老板就叹气,说你是不知道啊,我们厂用的设备、生产工艺,跟市面上都差不多,实在不知道有啥卖点。

霍普金斯就去舒立兹酒厂实地参观。结果呢?霍普金斯看到,一个酒瓶得经过四遍消毒才能投入使用;罐装之前要往酒瓶里吹进高压的纯氧;造酒用的纯净水,需要钻到地下四千英尺的深井去取;酿酒的酵母是做了12000次实验才选出来的……那生产场面对一个外行来说,可以说相当震撼。霍普金斯就写了这样一条广告:“每一瓶舒立兹啤酒,在罐装之前,都要经过高温纯氧的吹制,才能保证口感的纯洌。”

老板一看,说你可别逗了,用这个做广告得被人笑死。为啥呢?老板说,这个制造流程和其他牌子的厂商完全没有差别。只要是罐啤酒,就得经过“高温纯氧的吹制”,不然根本出不了厂。

万万没想到,就靠这个广告,舒立兹一下子逆风翻了盘,一跃冲到能跟第一名竞争的位置。

这事儿想起来,其实稍微有点耍流氓。一个行业这么多年积攒的经验,就被这一则广告给一次性释放出来了,别家还不能再用。

类似的事情不止发生在美国,在中国也有。比如厨邦酱油的广告词,“厨邦酱油美味鲜,晒足一百八十天”。但你可能不知道,如果是用传统方法做酱油,半年已经可以了,但不算是最长的。还有乐百氏纯净水,宣传自己有“27层净化”,你一看就觉得,这水肯定比其他纯净水更干净。事实上呢,市面上的纯净水,都得经过完全一样的净化工序,甚至还不止27道。这些广告展示的不是品质,是这个行业多年折叠起来的时间啊。

这个方法,我们其实也在用。比如得到App的这个logo,猫头鹰。其实是从古希腊银币德拉克马上抄来的。猫头鹰代表知识、代表智慧,从古希腊开始,已经在人类文明中流传了几千年,而得到App通过这个logo把它占为己有。你说,这不也是一种时间的释放吗?

用猫头鹰来做标志,表示自己是做知识行业的App有很多,但是想到用古希腊钱币上这个最古老的猫头鹰形象来做logo的,只有我们。感谢画这只猫头鹰的华杉老师。

用时间这个维度能解释很多现象。

2016年的跨年演讲上,我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国民总时间GDT”,它不像国民生产总值那样会波动,而是基本恒定不变的。假设中国有10亿网民,每个人每天在互联网上花5个小时,一年全中国市场拥有的国民总时间只有18250亿个小时,这就是我们可以指望的总量。

池子就这么大,里面的厮杀激烈程度可以想象。抖音爆炸式增长的时候,当时最受冲击的是谁?不是其他的短视频产品,是微信。当时就有个说法,说“头条系成功抢夺腾讯系用户时间”。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高晓松聊天的时候,聊到了自动驾驶汽车,他说,自动驾驶汽车对航空业的打击和酒店业的打击是巨大的。你可能理解自动驾驶会替代航空业,但是替代酒店是怎么回事呢?

他说,将来我们从北京到上海去开个会,有了自动驾驶汽车,干嘛还要住酒店?躺在车里睡一觉,定时早上9点到会场就完了。

你看,这个世界上很多存在,不仅是人类跨越空间的解决方案,它们往往也都是人类运营时间的解决方案。

从时间这个角度,我们还能更多地理解现在商业运行的逻辑。

前一阵,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如果你在免费使用一项服务,你不是用户,你就是产品。”对啊,我看电视免费,但是电视台把我的注意力当成产品卖给了广告主啊。我不就是产品吗?

但其实这个免费现象还有一个时间维度上的逻辑。

举个例子,大画家画了一幅画,很贵的,能卖给谁啊?当然是大富豪。这个商业链条里面,好像没有我们普通人什么事。那就奇怪了,为什么他们还要办画展,用很便宜的票价,甚至免费吸引我们普通人去看呢?

道理很简单啊,我们去看了,我们都喜欢,那才是名画啊。富豪是为了画家的技法买单,还是因为它是名画才买单啊?很显然是后者。

一说起名画,我们往往想起的就是这幅:《蒙娜丽莎》。如果它能卖,那一定是天价中的天价。

那为什么呢?

其实,《蒙娜丽莎》原先只是卢浮宫里很普通的一幅画,后来发生了一次失窃事件,画被偷了。当时卢浮宫的防盗系统很不完善,整个卢浮宫只有13个保安,小偷又是内部人员,没花多少功夫就把画偷了出来。

当时正好是识字率慢慢提高的阶段,好多江湖小报就添油加醋,把《蒙娜丽莎》失窃的事情传送到社会各个角落,引发了全国轰动,有人说是犹太黑手党偷走画像,也有报纸写到是德皇威廉二世策划了盗窃,还有人怀疑是毕加索偷的画。从巴黎到纽约,从伦敦到罗马,卢浮宫名画失窃的报道一下子上了全球的头版头条。盗画的故事甚至还被编成小品,在各大夜总会演出,还成了烟草公司的广告素材。

等画再找回来,挂到卢浮宫的墙上的时候,就成了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名画。

好了,我们来算一笔账,假设《蒙娜丽莎》有一天拍卖了,卖出了一笔天价。那请问,是谁贡献了这个价值?

达芬奇当然有一份功劳,卢浮宫保管至今也有一份功劳。但是最大的功劳是谁的?是当年那些街谈巷议,那些新闻头条,那些茶余饭后的八卦,那些评论家的文字,那些普通小学艺术课里面对它的谈论,为它贡献了最大的价值啊。没有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旁观、点赞、八卦,我们花上去的时间,它怎么会值这么多钱?

这个故事,如果放在今天,那就是一个很严肃、很前沿的法律问题了。

请问,那些互联网大平台,因为搜集了那么多普通人的数据,做了那么大的生意。那请问,我们花时间送上去的数据创造的价值,怎么就归了平台所有呢?

我们花时间玩游戏,刚开始的关卡是不要钱的。但是为了赢过我们这些普通人,或者仅仅是为了在我们面前炫耀,那些氪金用户开始大把花钱。没有我们这些普通人当梯子,人民币玩家会上你的房吗?

我们花时间听免费的音乐,我们贡献了数据啊,让那些愿意花钱买绿钻的用户,知道现在什么流行啊。

顾衡老师在一期《顾衡好书榜》里提到过,现在好多人提起“人口红利”,就想到劳动力。其实,人口本身就是在贡献价值啊。

一个老头瘫在床上,只要他还没咽气,还能拿手机点个外卖,那他就是在为经济做贡献。他根据自己的口味点了午饭,实际上就是在帮平台选出头部餐厅贡献数据。

过去,我们理解互联网商业,用的是所谓的漏斗模型。也就是进来多少人,我们要看转化率,有多少人转化成了真实的购买用户。

其实没有这么简单。那些没有掏钱购买的人,也在花自己的时间为平台贡献数据。

我说这些,并不是说互联网大平台有什么不公平。关于数据的价值,和这笔收入的分配,还是一个很前沿的法律问题。我们这里没有答案。

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正在上演一场时间的争夺战。你不控制自己的时间,你的时间就成了被别人用来创造商业价值的数据。

所以你看,“生活黑客”中的“时间黑客”在干什么?他们不只是要提高时间使用的效率。他们是通过掌控时间,在掌控自己在这场时间争夺战中的命运。

熊培云先生在他的书《重新发现社会》里探讨了一个问题:人是什么单位?熊老师的答案是:“人是时间单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就想一想墓志铭,如果只能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是职务吗?是一个地方吗?是你的社会关系吗?不是。那些名字留到今天的,所有的伟大的人,都会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一段时间,他的生卒年,比如胡适(1891—1962)。道理很简单,就像熊老师说的,人的生命,人归根到底只是一段时间。

时间,我们人生修行仅有的一块自由地盘,这块地盘厮杀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那群修行者,生活黑客是怎么做的呢?有这样一对概念,一个叫“死时间”,一个叫“活时间”。“死时间”,是我们每天不能决定自己做什么的时间,到点得吃饭、睡觉,老板让我做什么,我就得去做;而活时间,就是我能决定自己要去做什么的时间。所有跟你争夺时间的东西,都在把你的时间变成死时间。生活黑客干的事儿,就是想尽办法,把死时间给盘活了。

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这里是一汽大众奥迪冠名赞助的启发俱乐部。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怎么运营自己的时间?

最常见的办法,当然就是各种时间管理。把自己的时间挤出来、逼出来。前面讲的那种“多相睡眠法”,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更聪明的人,当然知道还有一个根本的办法,就是时间外包。简单说就是,能让别人做的事,自己不要干。能购买的服务,就别自己动手。

《生活黑客》里有个人,专门雇了个菲律宾人,每天准时给他打电话提醒他剔牙,省的他自己操心这件事。

其实我们得到App里面的很多服务,其实就是做的“时间外包”。有的书,你自己没有时间看,我们的《每天听本书》产品就是找专业人员先看了,把其中的精华讲给你听。你要是觉得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那再自己找书来看。

不光是看书、听课啊。我已经很多年不看小说了,看电影也只是为了娱乐。但是这两年,我的观念改变了不少。为啥?因为小说和电影,看起来只是故事,其实不止如此。那是啥?那还是别人的一生,是世界的一角,是想法的一种啊。那不就是打包起来的时间吗?我读小说,看电影,其实是用非常便宜的金钱和时间支出来获得别人的时间。这不也是一种“时间外包”吗?

旅行也是在外包别人的时间啊。别人把在一个地方生活了一辈子,甚至是好多年形成的景观、文化呈现给你,你用几天的时间就能拿走。在时间维度上,这简直是一种作弊啊。

上周,我看到腾讯影业的CEO程武说了句话,特别好:“虽然电影不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但好的电影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品。”

为啥?因为你通过电影把时间外包给别人了嘛。

当然,我提醒一句,在现代社会,把自己的时间外包,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也需要能力。

比如我父母,要想说服他们找个保姆,可难了。因为他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对外人的不信任和不接受。他们觉得别人做的,都不如自己做的好。

这也难怪。相信别人是需要训练的一种能力。

最近我看到一个宇航员说的话。这个宇航员叫约翰·格林,他是第一个飞到地球轨道的人类,绕着地球飞了三圈。

有人问他:“在火箭里等待发射的时候,你在想什么?”他说:“我在想这个火箭,2万多个部件,都是由出价最低的人生产的。”想想就觉得可怕。

对啊,这就是我们父母面对保姆的感觉。

说完了时间外包,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管理我们的时间?

有一句话:你的人生,不过是你曾专注的所有事情的总和。说得好,假设时间也不可以延长,也不考虑外包,那么就还剩下一种方法,就是把时间集中起来使用。

这个地方,我稍微啰嗦两句,“集中起来”的价值经常被忽视。

经常有人说,电动车怎么就比汽油车环保了?电是哪来的?发电不是也需要烧煤么?我查了资料,现在一台电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是31吨,一台汽油车是34吨,这么看起来,没省多少。而且,发电烧煤,比车里直接烧汽油,污染还更多呢。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把汽油车换成电动车呢?

卓克老师在这本书《我们脑中那些挥之不去的问题》里面就给出了一个解释。

因为汽油车,每一辆都带有一台内燃机。但是如果是电动车呢?一台巨型内燃机,也就是发电机发出来的电就可以供10万辆电动车跑了。所以把汽油车换成电动车,也就是把10万个小型内燃机,折叠成了1个巨型内燃机。

那你说,是管理10万个分散的小型内燃机效率高,还是管理1个巨型内燃机效率高呢?当然是后者。而且,10万台电动车,共用一个巨型内燃机,那交通系统整体升级的可能性就大多了。现在主要用的是火电,但今后的发电厂,可能会从火电升级为太阳能光热发电、风电、水电,甚至核电,这些升级的事情只是发生在发电厂里,开车的人完全可以不管,甚至没有感觉。他们天天打交道的,只是充电桩而已。

吴军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更直接。

他在《谷歌方法论》里提到,在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使用内燃机的汽车好比随地大小便,使用电厂发出电的电动车,好比大家去上公共厕所。虽然公共厕所也要打扫,但是总比随地大小便容易清理干净。

有人会产生这个电动车和燃油车哪个好的疑问,其实是因为没有理解一个基本的原理:集中起来使用,本身就创造价值。

如果这还没有说服你,那你可能需要去听听华杉老师的这门《孙子兵法》的课。

他里面提出来一个观点,就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以少胜多”的战争。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看起来是以少胜多,但是你细看到战场的局部,全部都是以多胜少。

所以,我们小时候听评书,为什么大元帅升帐,总是要发下几支令牌,把队伍分成几拨去战斗?都是为了让队伍机动起来,好在关键部位,集中更多的力量去各个击破弱势的敌人。

你看,这就是集中的价值。

好了,问题来了。我们知道了集中时间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呢?事实情况是,在有手机的时代,我们的时间就是被切割成了碎片啊。

给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一个杂志出版商、发明家雨果·根斯巴克发明的一种叫作隔离器的东西。

戴上这个隔离器,什么办公室里打字机噼里啪啦的声音、电话、门铃、同事闲聊,啥也听不见了,通过两个小孔,人们可以专注投入在眼前的事情上。就是有一点不好,这个头盔内的氧气会用完。

请注意,这个照片拍摄于1925年。当时,手机还没有发明啊,大家在办公室里也会常常分心,没法专注工作。可见,让自己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这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根本性难题。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过的吗?《生活黑客》这本书里记载的一个人,他用每小时8美元的价格雇了一个姑娘陪自己一块工作。这姑娘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唯一要做的就是,在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抽他一耳光,逼他集中注意力。

真的,人类在逼自己集中注意力这个方面,有太多发明创造。

《盗火》这本书里我看到过一个瞠目结舌的数字。有人对美国几所常春藤大学的学生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有五分之一的人为了应付学习和考试,吃过“聪明药”,其实就是一些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处方药。你想,它能让多动症孩子集中注意力,那当然也能让正常人集中注意力。

这些人对自己下手真是够狠的。

但是说实话,我看到类似的招儿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保留。这和坐牢有什么区别?这样的人生还能幸福吗?这样的幸福是不是代价也忒大了一点?

哎,就在最近,我还真把这个问题想通了。来,上一个大词:

策展思维。

刚才说的,那么多歪招儿狠招儿,其实都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我们天生是不专注的。我们要像造一座牢房一样,把自己的注意力约束在里面,以防自己冲出去。

真的吗?我们真的时时刻刻要越狱吗?我们真的需要到外面的广阔天地里去闯荡吗?

你会发现,有一种东西,天然地、不用任何约束地,就让我们待在一个小天地里面。什么呀?展览啊。

我随便举个例子。

比如正在北京举行的这个鲍勃·迪伦艺术大展。这个展刚从上海转到北京,是近期中国非常热的一个展览。

鲍勃·迪伦身份很多,摇滚乐手、词曲作家、作家、演员、画家,等等,还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据说,这个展览包含的品类很全,有油画、丙烯、水彩、墨水、炭笔素描、工业金属雕塑等等。

但是我问你,它可能包括鲍勃·迪伦所有艺术作品吗?不会啊。它当然就是一小部分。

你看,这么热门的一个展览,所有去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他们喜欢的鲍勃·迪伦作品的一小部分。他们为什么不冲出去,需要更多呢?

对,展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安于在一个小世界里待着,我们欣赏、回味的就是那些被选出来的东西,我们在里面非常专注。而且,请注意,是一种主动的专注。

你发现没有?这和我们身处的互联网时代,有一个底层逻辑的差异:我们在互联网上、在真实世界里总是追求更多,总是要好奇心、要增长、要突破、要摆脱束缚。所以,专注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但是在一个展览里呢?我们安于待在一个小世界里面,乐此不疲。

这是为啥?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其实都具有展览的性质,比如,一档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并没有穷尽所有有本事的姐姐。《乐队的夏天》,也没有穷尽全中国优秀的乐队。

它们都是在世界的噪声洪流中,选择出一小部分,创造一个小世界,给特定的人看。一个布置得很有匠心的小店铺、一本诗集、一个大型烟火晚会、乃至一场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其实都是一个展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不是漫无边际地大,它其实是由一个个的展览构成的。

那展览有哪些特征呢?

除了我们刚才说的,是在噪音的洪流中选择一小部分,一个展览至少还有这么两个特征。

第一,它有一个被营造出来的意义。第二,它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和空间边界。

就拿我们刚才说的鲍勃·迪伦艺术大展来说,它有一个主题,叫“光 / 谱”。这个主题其实是策展者定义的。它的意涵有很多重。既是说这是鲍勃·迪伦艺术品的一个“光谱”,也是说这不仅是一个听觉艺术家,只知道“谱子”,他还是一个视觉艺术家,知道怎么运用光的元素。

至于时间和空间的边界,那就更清楚了。2020年07月25日在北京开展,10月18日就结束了。地点,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

我们可以再拿奥运会举个例子。你看,奥运会也是选择了世界上的一小部分运动会参会,不是全部。

它的意义,可以归纳为“更快更高更强”。为了凸显这个意义,还有什么五环标志啊,每届奥运会的独特的会徽啊,等等。

它的时间和空间边界也非常清楚。四年一次,一般每次都在一个国家。

好了,说了这么多,还是要绕回我们的主题:怎么做到专注?给自己办一个展览啊,在自己定义的小世界里乐此不疲、乐而忘返啊。

给自己策个展,首先不就完成了那个任务吗?专注啊。让自己沉浸在世界的一个小角落里,乐此不疲啊。

然后只要做到两样东西就行了。第一,赋予它一个意义。第二,给定时间和空间的边界。

我拿自己举个例子。

比如,我现在还在更新我那个每天早上60秒的微信语音。其实现在听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有两样东西在激励我把这个事做下去。第一,每天至少还有10万人在追着听呢,我得负责到底。这是意义。第二,我承诺了做10年。还有两年就“刑满释放”了,或者说就“功德圆满”了。在人类历史上,每天跟几十万人聊60秒的天,持续十年,兄弟我也算制造了一个小奇迹。所以你看,这么一件枯燥的事,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一点没有“不专注”的困扰。

还有我的跨年演讲。意义很简单,“时间的朋友”,“知识跨年”这些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还有时间边界,我承诺要做20年。不管过程中多苦多累,我都有个功德圆满、鞠躬下台的盼头,坚持下来,也就没有那么难。

这就是我给自己办的展。

其实不仅是我,得到App的“知识城邦”里,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这么做。

有一位用户,叫“金鑫”。

他发了有三千多条笔记,而且还涉及不同领域,读书笔记分享了二百多天,育儿读书笔记分享了二百多天,每日财税知识又分享了二百多天,你看看,他在策划自己的展览。他有自己的主题,有自己的边界。

还有一位用户叫做“Mucha”。

她每天都在城邦里发艺术领域的内容,连续分享了二百多天,每天一幅画,每天一长段对这幅画的解读,而且非常认真,她的「得到」账号,看起来就是在每天都在办展啊。

恕我不能一一列举。这样的用户在“知识城邦”里有很多。

他们办的“展览”,其实都具备这世上所有展览的特点,都是在无边的噪音中有所选择,都是在为庸常的生活赋予意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划定了边界。

选择,让我们可以专注;意义,让我们乐此不疲;边界,让我们得以喘息。

如果你还在为“不能专注”而伤脑筋的时候,建议你不妨考虑一下这个办法。给自己策个展,它考验的,不是我们的意志力,而是我们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和设定边界的能力。

即使它是一个牢笼,也是一个我们乐于待在里面的牢笼。

还记得我刚才引用的那句话吗?

“你的人生,不过是你曾专注的所有事情的总和”。这是一个英国记者说的。

但是最近我还看到了一句话。

这是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的,“我的人生,只是我同意做的事情的总和。”

孔子不也说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今天我们在全市场首发《生活黑客》这本书。欢迎你加入我们,一起去做生活黑客,折腾自个儿,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就像万维钢在《生活黑客》的序言里说的:就跟从古到今所有的修炼者那样,生活黑客追求的不是“真有效”,而是意义。

这就是我在过去一周受到的启发。非常感谢今天所有的观众,非常感谢一汽大众奥迪这么棒的品牌,来赞助我们的启发俱乐部。

好,这就是《启发俱乐部》的北京第六场,下周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