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AI老师是怎么改变乡村教育的?

策划人:韩亮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最近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对课外辅导机构提出了严格限制和规范,为中小学生减负。

从这件事当中你也能看出,如今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已经十分饱和,饱和到给孩子们带去了巨大的压力。可是,当你把视野拉远,拉到那些边远地区的学校里,见到的却完全会是另一番景象。在那里,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很多孩子等不来合适的任课老师,甚至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局面,和大城市一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那么,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呢?最近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感触。不久前,我们节目的策划人韩亮探访了知名的人工智能教育品牌松鼠AI。说起松鼠AI,你可能还有印象,我们去年年初做过一期节目,题目叫《中国的AI教育在做一场什么实验》,里面就重点提到了这家公司。当时的聚焦点是,中国企业正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如何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

韩亮告诉我,他在这次探访中听到了另一个故事,觉得很有价值,想跟《邵恒头条》的用户分享。故事讲的是之前在湖北某个贫困县,一名身患瓷娃娃病的少女,在认识了AI老师之后,努力学习,重拾梦想的经历。

为什么这个故事值得关注呢?倒不是因为励志,而是我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一个观察人工智能教育的新视角。我发现,人工智能在改变中国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难题面前,居然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在未来,人工智能教育走进乡村或许会成为一个趋势,而千千万万乡村孩子的命运,很可能会因此改变。

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这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田艳青,我们就叫她青青好了。2018年,当时的青青,是湖北省恩施白沙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不过,青青和其他同学不太一样,她已经很久没去上学了。

为什么呢?因为青青的身体情况很特殊,她天生患有成骨不全症。这个病,有一个你更熟悉的说法,叫“瓷娃娃病”,是一种先天遗传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患者因为基因变异,导致骨质变脆,缺乏柔韧性,很容易骨折,这也是“瓷娃娃”这个叫法的由来。

瓷娃娃病在中国的发病率不到万分之一,可它却给每一个患者的人生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青青小时候,其他小朋友玩滑梯,她只能趴在门边看着;平时睡觉,家人要把她的腿绑起来,因为睡觉时不小心伸个腿,可能就骨折了。从五岁开始,青青频发骨折,平均每年要骨折一到两次。最开始家人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一直到青青上小学六年级,家人带她去武汉做检查,才最终确诊为成骨不全症。

虽说青青的病确诊了,可这个时候,她的生活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频繁骨折,青青不能下地行走,更没法去学校上课,只能长期在家养病。幸运的是,她的学业一直没落下。

那你可能好奇,既然没法上学,青青又是怎么跟上学习进度的呢,总不能都靠自学吧?没错,青青碰到了好心人。这个人,就是白沙坪小学的支教老师袁辉。袁老师在当地支教七年了,因为甘愿奉献,他获得了青年五四奖章。在得知青青的情况后,袁老师决定抽出时间,亲自到青青的家中给她上课。有袁老师当家教,青青的学业才没落下。

可后来,袁老师和青青碰到了新的挑战。怎么回事呢?原来,袁老师突然被调去了隔壁村的小学,一下子离青青家就远了,步行往返需要一个小时。这样一来,袁老师去青青家上课就变得困难起来,青青好不容易跟上的学业,眼看着就要中断。

好在当地一位学生家长得知袁老师为青青当家教的事情之后,把自家的摩托车送给了袁老师。于是,袁老师就骑着摩托车每周到青青家给她上课。山上的路坑坑洼洼,都是小石头,极其颠簸,几年下来,袁老师骑坏了两辆摩托车。到了冬天,摩托车容易打滑,袁老师只能放弃骑车,冒着大雪步行前往青青家。

还有个问题:这个时候,青青已经念到了小学高年级,数语外三门课都要学,袁老师必须每周跑三次,才能保证青青的学习进度。可袁老师毕竟精力有限,他每周还要在学校上三十多节课。长期两头跑,这其中的艰辛,不用多说你也感受得到。这种方式,还能持续多久?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新的老师来了。这位老师有点特殊,它不是真人,而是一套人工智能教学系统。2018年,松鼠AI启动了一个公益援助项目,他们想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去改善乡村教育,于是就带着几十台电脑来到了青青所在的白沙坪小学。其中一台电脑,送给了青青。青青的家在大山里,没有有线网络,当地还专门给青青配了一张无线网卡,让她能用电脑连网。

对青青来说,这无疑是她上学之路迎来的又一个转折点。有了AI老师之后,袁老师不在的那段时间,青青也能随时连网上课了。

那你可能想问,这只是单纯地增加了青青的上课时间吗?当然不是。青青在AI老师那里,获得了比真人老师更细致的指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之前的节目里介绍过,松鼠AI的这套“智适应”教育系统有一个很厉害的地方,就是他们把学科的各个知识点拆得非常细。按照他们的说法,拆到了“纳米级”的颗粒度,并形成了密集的知识网络。系统通过测试,可以精准地找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展开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举个例子,学生在一道题中把圆的面积算错了,系统就会对和圆有关的知识点进行扫描,分析做错的原因,最终系统发现,原来学生的薄弱点是没搞懂圆周率。那么,系统就会把圆周率这个知识点单拎出来,让学生观看讲解视频,做对应的练习,直到掌握为止。

这种反馈有多精准呢?这么说吧,曾经有过这样的事:六年级的孩子做错一道题,系统分析发现,原因居然是他三年级有一个知识点没掌握,于是系统就跳到了三年级的内容,帮他重新“打地基”。你看,这种反馈的精准和高效,远远超越了普通的真人老师。

我觉得这个细节很值得关注,因为人工智能的这个优势,刚好能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教育公平性的问题。很多乡村学校的师资真的太缺乏了,“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在当地不是段子,而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能保证孩子们有课上就不错了,更别说提升教育质量了。

就拿白沙坪小学举例,它所在的巴东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支教老师来得很少,也很难留下来。一直到现在,白沙坪小学还是只有袁辉一名支教老师,而他一个人要跨学科同时教四五门课,根本没办法给每个孩子都提供细致的辅导。可是,未来高考的时候,这些孩子却必须和大城市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竞争。这么一看,教育的公平性又从何说起呢?

而在这个故事中,AI老师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曙光。人工智能教育,让孩子始终能根据自身水平来学习相应的内容,这就让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青青说,自从她跟AI老师学习之后,数学和英语方面提升最多,之前数学经常考不及格,现在已经能考到90多分,英语也提高到接近满分的水平。之前很多知识似懂非懂,需要死记硬背,现在好多知识点她自己就能理解了。

如今的青青,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随着年纪增长,她的成骨不全症有所好转,能自己去学校上学了。青青念的初中在另一个村子里,每一届有十几名学生,青青的总成绩排名第一。据说,青青的小伙伴们都挺羡慕她的,羡慕有很多人帮她,也羡慕她能用电脑上网课。

好了,总结一下,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跟你分享了大山里一位身患瓷娃娃病的女孩青青,是如何在无法上学的情况下坚持学习,最终顺利升入初中的。这其中,除了青青自身努力之外,还有两位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是袁辉老师,多年风雨无阻地给青青当家教,让她没有掉队;另一位就是AI老师,不但让青青感受到了前沿的教育方式,也让身体上的不便,再也无法阻拦她的脚步。

青青的故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励志故事,它让我见识到了人工智能和乡村教育相结合所迸发出的能量。和传统的支教模式相比,人工智能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径。可以想见,它的入场会彻底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

在青青的故事中,还有一个细节很打动我,那就是青青身上发生的一个变化。起初,松鼠AI援助项目的负责人梁女士问青青“想过考大学吗?”青青说“不敢想”。三年过去了,她又问了青青这个问题,青青说,她想考北大,因为她的偶像是北大教授、作家曹文轩,她希望自己也能上北大。你看,原来从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她敢想了。

这么看,人工智能教育在乡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原本,贫穷落后的现实夺走了很多乡村孩子想象未来人生的权利,而AI老师,把这份权利还给了孩子们。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