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李仲轲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两天几乎所有的新闻头条,都跟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而春运显然给防治增加了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还不仅仅是春运期间流动的人数巨大,在流动的方向和趋势上,这两年也有一些新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前段时间,我在公众号城市战争以及《新京报》上,看到两篇分析春运趋势的文章。这两篇文章指出中国人的迁徙方式正在酝酿两个“巨变”。
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结合这两篇文章给你说一说,春运这场大迁徙到底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传统来说,春运是人们从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返乡过年,不过过去这两年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春节期间,有不少在外工作的人不回老家过年,而是让父母从老家来到自己的工作城市团圆。这种趋势被称为“反向春运”。
以前,我们通常是把“反向春运”当个段子来说。比如说有人选择“反向春运”,是因为抢不着票。比起回家,让父母来一趟还更便宜一些。我还听过一些在北京工作的人说,因为人都回家过年了,春节在街上逛逛,感觉还挺不一样。
但是就在过去这几年,“反向春运”已经不是一个段子了,它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数据显示,“反向春运”客流正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到去年,交通运输部更是直接用“特征明显”这四个字,来形容全国范围内的“反向春运”。
面对这种趋势,我国的有关部门也已经开始采取相关行动。
在2019年春节,国家铁路集团副总经理李文新曾表示:“铁路部门对部分非传统热门方向列车票价,采取票价打折优惠,最高达到6.5折,帮助更多的人团聚。”
而在今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更是把“鼓励‘反向春运’,推行回空方向列车票价优惠”的措施写进了春运工作的相关文件。
那为什么“反向春运”在这两年会突然成为一股趋势呢?难道只是因为抢票难,回家成本高吗?我们都知道,春节的票一直紧俏啊,为什么过去“反向春运”的趋势不明显呢?
我看到的文章说,这个现象其实跟中国人的家庭文化和城市化都有关系。
以前,咱们中国人过年,讲究“落叶归根”,也就是非得回到老家,这个年才算过了。但是现在,家庭其实变得越来越小,我身边的很多年轻人过年,最多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也不会那么热衷于走亲戚。在这样的趋势下,把长辈接到自己的城市过年,双方感情上都能接受。
这是家庭文化上的改变。
另个原因,和中国不断完善的交通网有关系。以前不是有这样的故事:一个人想要回家过年,得先坐高铁动车到省城,再坐绿皮火车到县城,然后坐大巴到镇上,再打个电话给表哥,请他骑摩托车把自己接回村里。如果交通情况一直是这样的,年轻人回家过年都难,更别说把父母、老人接出来了。
但是到了今年,中国的高铁里程数能覆盖全国80%的大城市。高速公路更是能覆盖全国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坐车去远方这件事,在交通上变得不那么折腾了。这也为“反向春运”打好了交通运输上的基础。
我在澎湃新闻上还看到一个分析:在未来,一个城市是否能成为“反向春运”的主要目的地,可能会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衡量标准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啊,什么样的城市在春节才能聚得起人气?接父母来过年,需要做的可不仅仅是找个睡觉的地方。年夜饭在哪里吃?在哪里购置年货?哪里带父母玩都是个问题。
所以,只有综合服务能力强,而且能让人有归属感的城市,才会成为“反向春运”的目的地。
比如,我们都知道春节期间,很多城市的商业活动都会停摆。这个时候,重庆、成都、西安、长沙这些商业气氛本来就更浓的城市,在春节期间的生活就便利程度,相比起一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比如东莞、佛山,就更有优势。
再比如说,在春节出行游玩,东莞目前只有1条地铁线路,春节期间打车又比较困难。而重庆的地铁运营里程,已经超过300公里。
另外无论是重庆,还是成都、西安,都是著名的网红城市,旅游景点要丰富得多。这些景点在春节期间也会安排各种节庆活动,年轻人将父母接来过年后,不用担心城市没有年味。
所以,交通运输部在前段时间发布了《2020年春运出行预测报告》,对“反向春运”的热点城市进行了预测,其中像重庆、广州、成都等十个城市,将成为“反向春运”的目的地。
你看,“反向春运”的兴起,也意味着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正在从单一的“经济好”,变成了“能给人归属感”“商业气氛浓”“基础设施便利”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考量。一个城市经济机会多能留住劳动力,但只有综合实力强,才能留住人心。
这就是“春运”这场大迁徙正在发生的第一个巨变,“反向春运”。
你也可以想象,这意味着在春运期间,客流量不再是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而是出现双向流动和多向流动。
这么看,春运的总客流量,按理说应该有所上升才是。但有意思的是,这两年,春运期间的客流量却不升反降。
从文稿下面这张图里可以看到,在最近这几年中,中国的春运总客流量从过去的高增长回落到近乎零增长。
比如2018年的春运,全国的总客流量罕见地出现负增长。而到了2019年,虽然全国客流有些许反弹,但是我们能看出来,中国春运的总客流量似乎到顶了。
这是为什么呢?
这背后也有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中国的城市化格局在发生变化。
如果你去看春运的数据,你会发现,客流出现明显负增长的,往往是一些沿海省份。
比如说江苏,我们都知道,这是全国经济第二强的沿海大省,同样也是全国非常著名的务工省。但江苏春运客流量已经连续两年下滑。去年春运的数据是1.12亿人次,同比减少484万人次,降幅4.16%。
再比如说,同样处于沿海的经济大省福建和浙江,在2018年的春运中,这两个省的春运总客流都下降了至少4个百分点。
另外,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广东省,这几年也呈现春运客流零增长的态势。你要知道,此前广东的春运总客流一直是全国首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我看到的文章分析说,春运客流的减少,其实反映出这些省份劳务输入的数量在逐渐减少——来打工的人没有以前多了。
城市战争的公众号里有这样一段分析,说:
“中国人好像越来越不喜欢跨省流动,更愿意在省内流动了。而省内流动的去向只有一个,那就是省城。这也是近年来强省会普遍崛起的根本原因”。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在逐渐变得均衡,已经不再是东南沿海地区一枝独秀。很多人能在离家更近的地方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这样一来,即使一个人选择在外务工,他想春节回家,不需要跨越大半个中国,仅仅需要来一场省内旅游。
现在,有不少中西部地区,早已经开始出现人口回流的现象,比如说四川。四川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在过去四川人都到其他地方打工。但从2011年开始,四川的常住人口反而每年增长,在七年内增加了260万人。
所以你看,春运客流量的变化,从根本上来看,反映的是中国的区域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好了,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跟你分享了春运,这场当代中国人最大的迁徙活动正在发生的两个变化:一个是“反向春运”开始流行,一个是沿海地区春运客流量减少。
这两个变化说明,中国人的迁徙活动正在变得更加复杂。从长期来看,这种复杂性是好事,因为它意味着更多样的生活选择,以及更多元的城市活力。
最后分享一点我个人的感受。其实,对于回家团圆这件事,我们没必要纠结于字面上的意思。只要是和牵挂的人见面,无论在哪儿,都是回家。而只要心爱的人能够平安,那就是团圆。
还有,只要是看得到的知识春晚,就是在体验“当代过年”。别忘了,大年三十下午2:30开始,知识春晚在得到APP、爱奇艺、深圳卫视同步直播。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