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食物品味生活,人间值得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我看到朋友圈里做凉皮莫名其妙火起来了。甚至,微博上还有一个热门话题,叫做“化着全妆做凉皮”。你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有多少姑娘为了做菜使出了约会、上班的劲。

不过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宅在家里,大家总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做饭呢?难道只是因为除了做饭没别的事可做吗?

今天我就为你推荐两件值得你花时间的事,希望你能一边增进厨艺,一边探索关于吃这件事背后的意义。

1.电子书《鱼翅与花椒》

今天为你推荐的第一件值得你花时间的事情,是我们的一本电子书《鱼翅与花椒》。这本书真让我觉得,吃饭那绝对不仅仅是个口味问题,它还是一个包容的问题。

这本书讲的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叫做扶霞的英国女孩,在1994年只身前往中国成都,学习川菜。你可以把这本书看做英国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你可能对于1994年没有什么概念。但我和你说,那时候的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充满了刻板印象。比如书中有一段讲,英国诗人这样描述中国菜:

“你可能会嚼着一顶帽子,或者咬下一口墙,同样的,你也可以用午饭时吃的食材盖个小屋。”

你猜出来了没有?这段话说的其实是竹子和竹笋。

当然,扶霞后来在中国常住,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摆脱了对中餐的刻板印象,逐渐认识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她对川菜还产生了特别的感情。有一段文字里就写到,她从西藏旅游回到四川边境,突然闻到一家餐厅里飘出四川豆瓣酱和花椒的味道,顿时欢欣雀跃,觉得自己“在回家的路上了”。

不过,扶霞的故事还有另外一面,也很有意思——那就是她一边学中餐,一边努力给中国人推销西餐,但是却惨遭失败。

这本书的第四章,标题叫《野人才吃沙拉》。这讲的就是中国人对西方饮食其实也有很多刻板印象,比如觉得西方人吃生菜、吃生肉或者没煮熟的鸡蛋很野蛮。或者是吃过一次肯德基之后,就认为西餐普遍很难吃,一巴掌拍死。

这本书看到这,我自己是莞尔一笑。因为我觉得中西方对彼此饮食文化的偏见,特别像父母跟孩子吵架?父母跟孩子说,你整天追的偶像爱豆,男不男女不女的,真是世风日下。孩子对父母说,你看的电视剧喜欢的明星,都什么年代的老古董了,你真落伍。

你看,我们对他人、对新事物的态度,很多时候不就跟我们对食物的态度一样么?这本书推荐给你,希望能让你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对生活有更包容的心态。

2.知识城邦话题#这个假期厨艺大涨#

接下来值得你花时间的第二件事,是我们知识城邦的一个话题,叫做:这个假期厨艺大涨。你在知识城邦往下划拉几下,就可以看到这个话题。

反正这个话题,我是不敢在上班的时候看的。因为咱们很多用户那是既会做菜,又会拍照,光是看一眼就止不住流口水。

不过,我为你推荐这个话题,倒不是想给你安利几道菜。毕竟你如果真想学做菜,直接看菜谱可能来得更方便。

我看这个话题的时候,其实有个习惯。如果我看到一个人晒了很好吃的菜,总会忍不住点进那个人的主页,再看看他平时会学点什么,会想些什么。

还别说,这真是一个了解人的好途径。比如教《组织行为学》的李育辉老师,做的菜就充满了少女心,再比如刘润老师,他不仅能讲高大上的商业话题,还可以亲手炸油条,非常接地气。

所以你看,美食说到底,还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品尝美食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敞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对方的全部。

在这里我也有个小提议,就在这个周末,你可以试试为心爱的人做一道菜。

最后我再送你《鱼翅与花椒》这本书中的一句话:食物是一处避难所,生活是苦的,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暂时的甜。

希望你在美食中,也能找到生活无尽的甘甜。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人间值得#,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