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过年有哪些你想不到的文化意义?(2020年第4周)

你好,我是陈章鱼,欢迎收听《每周新书盘点》。这是 2020 年的第 4 周,这一期节目正好赶上大年初一和初二,我在这先给你拜年了。

相信你现在,正在和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给你提个醒,除夕夜我们得到为你奉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春晚,如果你现在还没有看,记得要看重播啊。

对于每个人来说,过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不过啊,我们也会觉得,和小时候比,这个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小的时候那真是盼着过年,一到过年可以穿新衣,戴新帽,收红包,放鞭炮。长大了以后呢,过年似乎和其他的假日,就没有那么大的分别了。

那么,过年到底在过什么呢?过年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期节目,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在本周的新书中找一找答案。

我们先来看看,年夜饭这顿饭的价值。

每到过年,聚餐肯定是少不了的。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非要聚在一起吃饭呢?是出于情感需要?还是迫于社交压力?那为什么这些情感和社交的需求,非要靠一起吃饭来实现呢?

本周刘玄老师为我们解读了一本书叫《饭局的起源》。这本书不得了,从考古学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认为,聚餐是人类社会的黏合剂,对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没有聚餐,就没有人类文明。

如果把人类和其他的群居动物一比较,就会发现,聚餐这件事,真的是人类的一个创举。因为从生物性的角度来讲,人类喜欢分享食物,尤其是跟直系亲属之外的人分享食物,这其实是反本能的。虽然很多动物也会分享食物,但是一般只会在母子、配偶这些亲属之间。对它们来说,跟陌生人分享食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咱们再想一个问题,同样是和别人一起吃饭,这个「饭」和「宴」有什么区别呢?

饭是一日三餐,一般是跟家人、同事一起吃;而宴是招待宾客,这些宾客有时候是你不那么熟悉的人,甚至是陌生人。这两种聚餐,正好对应了人类社会的两种联结方式:一个是社群内部的联结;一个是跟社群与社群之间的联结。跟其他人一起吃饭的宴会,帮助人类建立了社群与社群之间的联结。

人类最初为什么要举行宴会呢?这是因为随着心智能力的发展,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慢慢的,人类发现自己其实可以驾驭自然的。于是,他们不再改变生存策略,而是改造自然。农业就是改造自然的典型。它带来了更稳定的食物来源,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农业生活里的人类食谱就会比较单一,因为一个社群的人能够驯化的动植物毕竟是有限的。而单一的食谱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人可能会营养不良;二是一旦农业种植出现意外,就可能完全没得吃。这就需要人们跟其他的社群合作,最早的宴会就是为此产生的。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阶段之后,宴会这种分享食物的形式不仅保存下来了,而且依然发挥着食物再分配的作用。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国宴。在古罗马,国家会定期举行国宴,各个地区会把丰年的收成作为贡品交给王国,这样他们就会在荒年得到援助,而国王也因此彰显了自己的权威。进贡的时候,国王会举行盛大的国宴,这种宴会其实就是食物再分配制度的一种象征仪式。

宴会是聚餐的新形态,它把人类的社交活动从社群内部拓展到了社群之间,解决了食谱单一的生存危机,维持了多元的食物网,也让整个人类社会联结成一个遍布全球的网络。

今天,如果你想在家做一顿大餐,你可以买到江南的青菜、东北的大米、阿拉斯加的鳕鱼、日本的和牛。这种食物网络就是人类这个物种广泛联结的体现。

你看,如果没有家庭聚餐,我们就不能进化出文明,如果没有宴会,我们就不能进化出世界文明。这一顿饭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

我们再来看看,过年的风俗,到底有哪些意义?

本周贾行家老师解读了一本书叫《北京风俗图谱》。这本书很好玩,是一位日本学者告诉我们,一百年前在老北京的四九城里,一个老百姓怎么度过一年时光?

别看是一位日本学者,他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通,连最懂老北京的老舍先生也服气。老舍先生去日本访问,看到这本书,赞叹说:「中国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

贾行家老师在解读这本书的时候,又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视角,那就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风俗到底意味着什么?用术语来说,就是挖掘「有形文化」背后的「心意现象」。有形文化就是咱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心意现象就是礼俗现象背后的精神成分。

在一百年前,端午、中秋、春节这样的岁时节日民俗非常重要,它既是对全体民族成员的凝聚,也是对个体生活的规范。可以说,一个新生儿来到世界上,一生该怎么过,一年该怎么过,风俗已经替他规划好了。

那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呢?你可能不知道,民国刚成立时,政府曾经禁止过民间过春节,只能过公历新年、也就是「阳历年」。这个初衷可以理解,他们认为民众应该抛弃掉旧的习俗,迅速进入现代化。但是,这个禁令高估了政治的力量,低估了民俗的强大力量,它最后也只在民国的机关、学校的作息上有一些效果,老百姓根本不买账。

直到今天,对于传统节日,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讨论,哪些节日应该取消,哪些节日应该保留。不过,一种风俗,如果只用现在的观念去看,利弊很明显,但难以明确的是取消它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民间生活从来不是抽象的,它与过去和未来,都保持着复杂微妙的关联。对于风俗的改造,需要深入到民俗的内部机制里,谨慎地做出决定。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传统节日和传统民俗,本周我们新上线了一本电子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中国传统节日》。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这个系列特别好玩,整个画风比我这个《每周新书盘点》要浪得多。把历史知识用有趣的漫画给你展现出来。这本番外篇,讲的就是各种中国传统节日,里边都是我们不了解的知识。

比如,你以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你知道屈原自己也过端午节吗?现在的七夕是中国情人节,但是你知道古代的七夕实际是劳动技能大比拼的日子吗?还有春节,虽然我们过年的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但是你知道「春节」这两个字,其实是一百年前才定下来的吗?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强烈推荐你读一读这本《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中国传统节日》。

另外,还有一门课程,我要强烈向你推荐,那就是本周新上线的《贾行家说千古文章》。

贾老师这周是听书课程两开花啊。不仅给我们解读了一本带着年味的书,他这门课也特别适合在春节期间听。为什么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春节放假时间多啊,你能一口气从头听到尾,过瘾。第二个就是,这门课表面上看,是在讲古文,可是实际上呢,是透过古文,去品味两千年来中国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年,了解中国的文化,感受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这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一种别样的过年方式。

以上就是本周推荐的好书《饭局的起源》《北京风俗图谱》《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中国传统节日》。我和你一起,盘点了 2020 年第 4 周最值得你关注的新书。这三本书的链接,我也放在了文稿中,欢迎点击收听或者阅读。

放假期间,不管是得到电子书还是「每天听本书」,我们也是天天更新,和你一起过一个知识春节。另外还强烈推荐《贾行家说千古文章》,放假期间,品味中文之美,感受中国人的情感脉络。

我是陈章鱼,祝你周末愉快,再给你拜个年,祝你在新的一年,天天开心,事事顺心,我们下个周末再见。

《饭局的起源》(刘玄解读)

《北京风俗图谱》(贾行家解读)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中国传统节日》(电子书)

【点击以上链接,即可前往收听/阅读】

如果你想重复收听,或者周末暂时没有时间,想存起来之后再听,你可以点击屏幕右下方的那个小心心,收藏我们这期节目。

你也可以在「得到」APP 首页搜索「陈章鱼」或「每周新书盘点」找到节目。

还可以把《每周新书盘点》加入学习计划:打开「学习计划」,点击「调整计划」,在「未加入课程中」选择《每周新书盘点》。

如果你有其他需求,欢迎在节目下边留言。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