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韩亮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段时间,大家特别关注新冠肺炎疫苗和药物方面最新进展。我注意到,钟南山院士每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看得出,人们对现代医疗体系是很信任的,也抱有极高的期待,大家都希望赶快研发出特效药,彻底战胜这场疫情。
只不过,对于现代医疗体系的能力边界,我们应该有更理性的认知。我最近在《经济学人》上读到一篇文章,讲的就是为什么现代医疗就是治不好背痛。
别小看背部疼痛,看似是小毛病,但其实是现代人很普遍的一个大问题。
我身边一些同事,就因为长时间写稿子、久坐,很容易出现背痛的情况。这篇文章的统计显示,美国每年用于治疗背痛的医疗支出有将近一千亿美元,仅次于治疗癌症的花费,可见有多少人受背痛困扰。
但问题是,砸了这么多钱,疗效却很差。
调查发现,居然有近九成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依然感到背部疼痛。用药也不灵,常见的止痛药对背痛几乎不起作用。这么来看,现代医学居然有点拿背痛没辙。
为什么情况会是这样呢?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讲一讲这背后现代医疗体系的症结。
首先来说说,背痛到底是由什么引发的呢?在上周日的《罗胖精选》中,骨科的赵辉医生刚好有过详细的解释。
他给出的原因是:从人类演化的角度来说,背痛是直立行走带来的弊病。从四肢着地到直立行走,人类的脊柱承受的压力大大增加了,变得更脆弱。而另一方面,现代人久坐、伏案、低头刷手机的生活方式又加剧了脊柱的负担,导致慢性病变,这就带来了腰背痛和颈椎病。
不过,我在《经济学人》这篇文章中看到了另外一种解释:背痛不一定是脊柱出了问题。文章指出,只有不到15%的背痛患者有明确的生理原因,比如骨折、神经压迫、感染或者急性萎缩性脊髓硬化,其余的诊断结果都是“非特异性”,也就是没有明显原因。
既然没有明显原因,为什么还会疼呢?
文章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疼痛并不是身体的感受,而是大脑的感受。
慢性疼痛的出现,说明身体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损伤。这种损伤不光是生理上的,还包括生活不顺导致的精神压力。这时候,神经告诉大脑出了问题,大脑就会产生一种适当的痛觉。
虽然感觉上痛觉是发生在背部,但真正的病因并不在后背上。打个比方,就好像是你听到火灾警铃响个不停,你兴师动众去灭火,可结果发现是你们家娃淘气,把警铃弄响了。
但是,很多患者到了医院,最终医生仍然采用的是“背痛医背”的治疗方法。为什么呢?
医生关注的是“异常”。你肯定也知道,去医院看病,你常常先要去做一大堆检查,拍个X光啊,做个核磁共振什么的,大夫用这种方法去寻找“异常”。
可问题是,很少有人的身体是完全正常的。有时候即使背部不疼,看起来也不会完全正常。就比如腰椎间盘退变,在腰痛人群中大约有一半的人腰椎间盘有退变,但在腰不痛的人群中,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有退变的。
一旦发现异常,医生就会针对这种异常做进一步诊疗,结果很可能就是做手术。
比如,有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叫“脊柱融合术”,就是对患者的椎间盘做切除或改动,然后在脊柱内植入装置,把一部分给固定住。仅在2015年,美国就做了8.5万例脊柱融合术。
可效果怎么样呢?美国保险公司信诺进行过一项研究,发现用手术方式治疗背痛的患者,两年后有87%的人疼痛依然剧烈,有15%的人还接受了二次手术。
那药物治疗管不管用呢?其实也不理想。
一些常见止痛药,如扑热息痛、布洛芬,对背痛几乎不起作用。有些国外的医生会开更强力的阿片类药物,这种药物的主要成分是罂粟提取物,一般用于治疗中到重度疼痛,像是癌痛之类。可它们对背痛的止痛效果并没好到哪里去,长期使用还容易成瘾。
问题来了,既然常规的医疗手段像是手术、止疼药对于背痛的治疗效果并不好,为什么这些治疗方式仍然非常普遍,并且每年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呢?文章从两方面给出了原因:
一方面,患者是需要“被治疗”的。如果有医生告知他们,背痛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锻炼身体和增强耐受力,他们会认为医生水平不行,要在找其他医生看看。病人很难相信,在治疗方面,少即是多。
文章提到了一位叫威尔克斯的英国医生,他说,自己有一次花了一个小时耐心教育患者不治疗,结果患者说:“你就不能给我打一针吗?我同事也背痛,他说打了针就见效。”像这样的心态,我自己也有,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病,总觉得医生不开点药、给我做个化验就白来了一趟,心里总是不放心。
另一方面,医疗保险的存在,也导致很多患者接受了无效治疗。像我们之前提到的脊柱融合术,费用是非常昂贵的,高达几万美元。在美国、澳大利亚和荷兰这些国家,这项手术可以由保险买单。而一旦某种疗法被纳入医保,就很难再把它剔除出去了。即便没有证据说明它真正有效,也不会影响临床中大量应用。
那你可能觉得奇怪,现代医疗明明这么发达,背痛又这么普遍,难道就没有人去研究怎么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吗?很不幸,做这方面研究的人还真是不多。
几乎没有国家把治疗背痛作为重大医疗来立项,你也很难在顶级医疗期刊上看到那些研究背痛的论文。对于医科学生来说,背痛这类课题一点都不“性感”。他们更关注癌症有没有什么新疗法,或者又出现了哪些新颖的手术方式,他们不关心背痛这种“无聊的症状”。
而且针对背痛的特效药也很难研发。原因是,人类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产生疼痛的机制是很复杂的。长久以来,人们在研发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方面一直进展缓慢,因为试验对象总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状况。
不过先别感到悲观,这也不是说背痛没有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案。其实还是有的。
在2017年,美国医师学会发出倡议,不再把药物作为治疗背痛的首选措施,而是建议用针灸、瑜伽、太极和心理疗法来减轻患者的压力。
研究证明,这些替代疗法可以有效减少疼痛导致的失能。而一些保险企业也开始愿意把这些替代疗法纳入医保理赔范畴,这些都有助于推动医生在诊疗上做出调整。
而另一个重要建议是针对患者的。文章建议你有背痛的问题,不要执着于得到治疗,相反,要接纳疼痛,学会和疼痛共处。
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让人学会忍着疼吗?其实不是,它是想让患者“掌控”疼痛。先接受背痛无法彻底缓解的现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些方法改善生活质量。
我在文章中看到,有背痛患者建立了互助小组,帮助彼此克服对疼痛的畏惧。他们每天一起锻炼身体,一起喝咖啡,参加社交活动,让背痛尽量不影响到正常生活。
澳大利亚也发起过类似的倡导活动,结果发现效果很不错:因为背痛去看医生的人数减少了15%,相关的医疗费用减少了20%。患者说,虽然疼痛并没有消失,却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延长了。
好了,总结一下,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跟你分享了现代医疗治不好背痛的原因。
总的来说,并不是因为医疗手段不够发达,而是现代医疗体系的运行机制本身存在着一些系统性的缺陷。无效治疗和过度治疗在这个体系中长期存在,尤其对于不好解决的慢性疼痛,就更是如此。而医疗保险的存在,看似是帮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却在这件事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看完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医学、科技、服务越发达,我们就越期待,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一个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
但其实,一个人的成长,有时候不在于你能不能解决问题,或者你能不能搞定自己所谓的“毛病”,而在于你能不能最终学会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结束前,我再做一个预告。最近很多企业都在逐步复工,在复工的过程中,管理者和HR的担子着实不轻。公司里既有繁琐的保障性工作要做,比如健康上报、采购防护装备,又要根据员工的到岗情况去灵活调整工作计划,还要安抚员工情绪、提振士气。总之,管理者和HR不仅担子重,而且还要处理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你也面临这样的挑战,这周我就为你邀请到了一位人才管理专家,周丹老师。
周丹老师是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长,北森是全国最大的人才管理公司之一。她曾经给几千位公司高管提供过咨询服务,有15年的咨询经验。管理者遇到的难题千奇百怪,而周丹老师的工作就是为这些难题找到症结所在。如果你最近也遇到了组织员工方面的困惑或者挑战,那我欢迎你向周丹老师提问。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