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 | 非硅谷创业模式有什么优势?

策划人:韩亮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段时间,受疫情影响,很多中小公司的日子都过得特别艰难。最难的就是初创公司,因为不少公司在初创期,靠的是投资人的钱来实现快速扩张,占领市场。一旦增长陷入停滞了,立刻就会陷入危机。这样的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

这也是硅谷模式的弊病。典型的硅谷创业模式,就是先找到能颠覆现有产业的技术,再靠多轮融资让企业高速成长,尽快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靠这套方法,硅谷出了不少独角兽企业。

不过,这并不是创业成功的唯一路径。我刚刚在最新一期《哈佛商业评论》上,读到了一篇美国投资人埃里克斯·拉扎罗(Alex Lazarow)发表的研究。拉扎罗目前在知名的凯辉创新基金供职,同时他还是美国明德学院的兼职教授,对硅谷很有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拉扎罗探讨的是在远离硅谷的地方,创新企业是如何生存并壮大的。他发现,这些企业有自己的一套打法,虽然融资艰难、人才也匮乏,但它们居然发展得很好,还成功出现了独角兽。拉扎罗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总结出了一套非硅谷创业模式。

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结合这篇文章,来跟你分享一下“非硅谷创业模式”究竟是什么。

拉扎罗探访的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创新企业,主要存在于两个地方,一个是发达国家内部那些不在创业热点区域的中小城市,比如在北美,创业中心肯定是硅谷。但是他却探访了美国的犹他州以及加拿大的温尼伯;另一个是亚非拉地区新兴经济体的主要城市,像印尼的雅加达、肯尼亚的内罗毕、巴西的圣保罗等等。

在这些地方创业会面临几个困境:1.企业通常没有什么前沿技术;2.很难拉到投资,无法快速占领市场;3.招不到足够多的高水平人才。这些条件听起来都非常不利于创业。可这里的创新企业却找到了自己的增长心法。拉扎罗把这套增长心法总结为四条策略,咱们具体来看一看:

第一个策略是:针对现有的服务做优化。

硅谷的创新企业总有种“上来就要改变世界”的架势,很多新技术甚至直接来自于实验室的最新成果,像是AI、基因编辑、动力电池、虚拟货币等等。

不过,大部分非硅谷的创新企业,瞄准的却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需求,而他们做的是针对现有的服务做优化。

什么基本需求呢?举个例子:找路。我们都知道,如今GPS定位和手机地图很方便,在大城市里你基本不会出现走丢的情况,可是在欠发达地区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比如说是在贫民窟、棚户区或老城区,那里通常街巷狭窄,没有街道名称,也没有门牌号。在这样的环境里,就算你开着手机地图,想要找到目的地也难如登天。

但肯尼亚有一家叫OkHi的创新企业就专注于解决找路的难题。OkHi的方法很有意思,它会给用户发送一个详细的“找路指南”,包括一个GPS定位、一系列实景照片,还有一段文字描述。你先到GPS定位的位置,再通过文字描述,结合实景照片,最终找到正确的地方。

谁会特别需要这样的服务呢?当地的外卖餐厅、家电零售商和公共服务机构。他们只要支付少许的费用,就能在OkHi的指引下,快速在混乱的街巷中抵达准确的地点。你看,OkHi虽然没有什么尖端的技术,但它的产品在当地大受欢迎,发展得很好。

这就是第一个策略:找准人的基本需求,然后针对现有的服务做优化。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这种优化是非常有市场的。拉扎罗就发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超过六成的创新企业都提供这类服务。这是第一个策略。

第二个策略是:资本节制,给成长更多时间。

在硅谷模式中,投资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创新企业总是赶紧开发出最小可执行产品(MVP),然后赶紧拉投资,A轮过了想B轮,拿到B轮又惦记C轮。融资确实能协助企业快速成长,但也容易让它们陷入“鹅肝效应”。

什么叫鹅肝效应呢?我们都知道鹅肝好吃,但鹅肝实际上就是填充式的喂养导致的脂肪肝。对于创新企业来说,也会出现由于喂了太多资本而承受不了超高成长的压力,最终崩溃的情况。硅谷创新企业也有大量的IPO失败案例,根源都在于鹅肝效应。

但是在非创业热点地区,投资人很少,创新企业拉不到那么多钱,于是采用了资本节制的方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创新公司Qualtrics,位于犹他州的普若佛市。普若佛是个小城市,压根不受资本关注。Qualtrics在2002年创立,最初是在创始人家的地下室里经营,为学校和企业客户提供线上调研。

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这家企业没有任何外来投资,但他们却并不着急,沉下心来不断改良和迭代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在当地经营得十分成功。直到最近几年,因为发展特别好,Qualtrics终于开始向外融资,在2019年被SAP以80亿美元收购了。

Qualtrics的创始人莱恩·史密斯坦言,自己创业成功的经验,就是拥有等待和坚持的底气,多花些时间让商业模式成熟。

好,这就是第二个策略:资本节制,给成长更多时间。

那你可能有疑问:不依靠外来资本,创新企业怎么可能坚持那么长时间呢?非硅谷创新企业的秘诀是:从第一单就建立商业复原力——这也是它们的第三个策略。

我们都知道硅谷的企业很会烧钱,它们最开始就是“赔钱赚吆喝”,通过大幅补贴来快速吸引用户,等在市场上形成主导地位了,再靠“赢家通吃”来获利。这种模式虽然好用,但风险也相当高,因为它们最开始的扩张几乎没有任何盈利。

而非硅谷创新企业的打法是:从第一单就获利。这些获利哪怕再微小,也能帮助企业建立起商业复原力,抵御风险。美国中西部有一家叫Grubhub的创新企业,主要经营食品配送业务,创业初期,他们每一单都会向餐厅收取佣金,向顾客收取送货费用。这个模式运行良好,Grubhub在2014年上市,目前市值超过60亿美元。

你可能觉得,没补贴,能拉到顾客吗?我给你说一个有意思的例子:赞比亚有一家创业公司叫Zoona,专门给当地没有银行账户的消费者提供替代性的金融服务。赞比亚当地贫困人口超过六成,按理来说,很多人都应该是价格敏感类人群。但Zoona就是不打“免费”或“便宜”的牌,而是努力宣传自己产品“快捷、安全”的价值观。

你猜怎么样?用户特别认可!就算是手头不宽裕的人,也愿意为更可靠的服务付费。目前,Zoona的用户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人,正计划打入其他非洲国家。

这就是第三个策略:从第一单就建立商业复原力。而第四个策略,是:分散办公,培养专属人才库——这主要是为了克服人才短缺的难题。

硅谷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的人才库,可员工的流动率也很高。公司经营的基础,是假设员工都是可以替代的。可在远离硅谷的地方,人才的匮乏却成了创新公司成长的瓶颈。拉扎罗发现,创新企业找到了两个办法。

一个办法,是建立分散式办公体系,鼓励远距离协作。非洲的太阳能创新企业Zola,最开始就面临基础设施和人才不足的情况,于是创始人就把公司拆分开来,产品选择在坦桑尼亚开发,更接近用户;研发搬到旧金山,靠近加州的人才库;制造在亚洲完成,而运营则放在了阿姆斯特丹。Zola就是靠这种分散式的体系把公司运营起来的。

另外一招,是和当地学校合作,培养专属人才库。位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电子商务创新企业Shopify,就和当地的卡尔顿大学合作推出了一个叫“开发学位”(dev degree)的项目。这种开发指的是软件开发。学生如果在四年内能读完计算机学位,并且在Shopify实习达到4500小时,公司就会为学生支付四年的学费,还会直接向他们发出全职工作的offer。

Shopify的人力总监就说,他们希望员工知道,“如果你投资我们,我们就能投资你”。

好了,总结一下,今天的《邵恒头条》,我跟你分享了非硅谷创业模式的四条策略:

策略一:针对现有的服务做优化;

策略二:资本节制,给成长更多时间;

策略三:从第一单就建立商业复原力;

策略四:分散办公,培养专属人才库。

我注意到,拉扎罗在形容这套创业模式的时候用了两个形容词,一个是“均衡”,一个是“有可持续性”。他认为,这两点正是“非硅谷创业模式”的优势所在。

而看完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长期以来,硅谷的光芒过于耀眼,但其实走不同的路,同样能大放异彩。

结束前,我还要做一个预告。上周是金融史,乃至世界史上几十年都难得一见的一周。美股在短短几天内两次熔断。紧接着,世界各地的股市也发生了海啸式的巨大起伏。

很多人都很关注,疫情瞬息万变,我们又该怎么分析疫情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这次疫情又会对全球经济带来多大的冲击?

本周的#邵恒帮你问#,我为你邀请到的驻场导师是《北大金融学课》的主理人香帅老师。有任何关于金融市场、投资和经济方面的问题,都欢迎你向香帅老师发问。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