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昨天晚上,最受关注的新闻恐怕就是罗永浩直播带货了。我看到有评论说,罗永浩随便侃大山就完成了1.1亿的销售额,这让老板们坐不住了,纷纷要撸起袖子自己上直播。你也知道,疫情期间,线下销售渠道受限,不少商家都在拼尽全力开启线上模式。
不过,如果只把直播看成线上消费,就想得太简单了。直播的销售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线下消费的一个侧影。
我在“极客公园”的公众号上就看到了一条新闻,说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带货直播都是流量激增,但是订单量、销售额并没有起色。比如,一个在快手上专门做白酒的电商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原因是,虽然白酒厂商已经复工了,但是由于疫情的缘故,线下酒局少了,酒自然也卖不动了。
所以你看,白酒的直播数据,其实反映的是线下娱乐或者商务社交活动的恢复情况。
直播行业的整体情况,我没有深入了解。但是这条新闻让我思考另一件事,就是在未来,人类社会所有的活动,可能都会实时转化成某种形式的数据,储存在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
这两天,我在公众号“造就”和“揽月智能资管”上看到两篇有意思的文章,内容就跟这个趋势有关。这两篇文章讲的是疫情后的复工情况,怎么能反映在卫星数据里。
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给你介绍一下这两篇文章的内容。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曾经做过一期节目叫《如何从太空预测股价》(点击查看)。
在那期节目里我们就讲过,有些分析机构会用卫星图像,来获取一些公司的经营状况信息,以此来预测股价。比如说,你可以通过卫星图像,来计算沃尔玛停车场里车的数量,从而估算沃尔玛这一季度的销售。类似的,你也可以通过卫星图像,来观察炼铜厂的库存数量,从而预测铜价的走向。
但是卫星的用途,可不止这些。微众银行就有一个智能资产管理平台,叫揽月,这个平台就大量使用卫星遥感数据来做各种预测。微众银行的副总经理吴海山在一次直播里就介绍了好几种用途。
比如跟踪原油的储量。吴海山是这么说的:“用AI算法自动识别出一个区域里储油罐的面积和大小,然后根据阴影面积的大小估算每一个油罐的储油量。根据这种方式,他们就可以评估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里的原油储量,从而预测原油价格的走势。”
再比如,卫星图像的另一个用途是农业领域。吴海山说,他们能用算法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水稻,从而预测这几种作物的产量。
除此之外,卫星图像还能用来监测机场的飞机数量、光伏电站的数量,又或是某个地区的路网建设,甚至是在自然灾害,比如台风来临的时候,卫星图像也能用来观察受台风影响的大棚区。
总之,你就想象卫星图像就像是一只“上帝之眼”,帮你把地表的活动尽收眼底。
那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又是怎么反映在卫星数据里的呢?
吴海山介绍了几个有意思的指数,都基于卫星数据,我来和你说说。
一个指数叫做“中国经济恢复指数”。这个指数主要用的数据,是城市的出行数据,比如车流量。最近好多人在朋友圈说,这周开始,北京三环明显比上周堵啦,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返京复工啦。原理也是一样的。
吴海山的团队,就是通过把出行数据量化,来判断复工的情况。
具体的计算公式说起来很拗口,我放在文稿里,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看一下。
我就直接告诉你结果了: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吴海山的团队发现,2019年春节期间的情况是,正月二十一,各大城市基本就已经接近全部复工的状态了。
而2020年的情况是,正月十五,也就是2月8日,出行数据跌到了底,随后开始反弹增长,这也意味着复工有序开展,到了2月25日,复工情况接近40%。
我现在说这些,你可能觉得不新鲜,因为站在现在往回看,我们已经知道这些信息了。但你要知道,这个信息,微众在2月29日就发布出来了。对于他们来说,观测是实时的,不需要花时间等各个企业上报、汇总复工信息。
用同样的信息,他们还对比了各个城市的复工情况,结果发现,沿海地区的省份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小的省份复工情况明显较好。
比如到了2月底,福建、浙江、青海、湖南恢复到50%以上了;广东、上海、山东等10个省市也到了40%。
这是第一类基于卫星数据的指数,中国经济恢复指数。
还有一类指数也很有趣,是卫星生产指数,也就是用卫星数据来观测工厂的生产情况。
比如钢厂在炼钢的时候,锅炉的温度很高,会释放短波红外辐射;有一类卫星就可以捕捉短波红外辐射,识别出哪些是钢厂的高温区。用这种方式,就可以对钢厂的复产情况作出预测。他们分析,在春节之后第一周,全国大型钢厂复产率已经到70%左右,第二周达到了75%。说明钢铁行业受到疫情的影响比较小。
此外,停车场的车辆数量,也被用来预测工厂的复产。
比如,上海宝钢的一号门停车场。吴海山的团队发现,在2019年的正常工作日期间,这附近的停车数量接近1000辆。而在2020年2月10日那天,这个停车场的停车数量是638辆,粗略地推断,截止到那天,宝钢的复工情况大约在60%。当然,经过更详细的计算,吴海山团队的判断是,准确数字大约是55%。
再来看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1月31日,特斯拉的员工停车场只有18辆车。但是到2020年2月10日复工的时候,停车场大概有106辆车,基本停满了,这块区域的整体复工率几乎是接近百分之百。对比网上的报道,情况比较吻合,特斯拉恢复的进展比较好。用同样的方法监测特斯拉所在的上海临港新片区,发现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复工率是98.7%。
吴海山提到的第三类指数,就更有意思了。
他们想知道,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但他们用来做预测的,并不是生产活动的数据,而是社交媒体的舆情数据,也就是,他们把网上有多少人讨论肺炎、病毒、新冠疫情的数字综合在一起,做了一个指数。
这个指数显示,1月20日,舆情指数暴增,1月24日达到最高峰,进入2月10日以后,开始持续下滑。我把这个指数放在文稿里了,你可以看看。根据微众团队的预测,原本到4月2日,我们就要回归正常状态了。不过你也知道,进入3月,国外疫情开始暴发,舆情指数也随之出现了波动。
你看,是不是很有意思,想知道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这么多角落去挖掘。像这一类数据监测的价值,我想不用我多说,你也能感受到。但是我特别想跟你说的,是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个趋势。
你发现没有,随着整个人类社会越来越深地接入互联网或者电子设备,有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都会实时留下电子痕迹。只要是有心人,就可以从中挖掘信息。
比如说,你出门吃饭、旅游、住酒店的时候,会留下手机支付的数据,或者GPS定位数据。你开车去逛商场,停车场的摄像头能记录下你停了多久,你的车辆型号。这些数据被收集起来,可以用来追踪酒店、零售、餐饮、旅游等等行业的交易情况。
不光是人的行为会留下电子痕记,各种物品、货品也一样。
比如说,一个港口的车辆、货船、集装箱的数量和动向,都可以被记录;工业机械,比如起重机,也接入了物联网。这些设备的数据能用来监测港口贸易的情况、工程的开工量、用电量等等。
类似这样的数据,有一个统称,此前我们也介绍过,叫做“另类数据”。但其实,我觉得《数文明》的作者涂子沛老师,有一个更精妙的说法。
他说,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是人类对事物进行测量的结果。而前面我们说的这些,以照片、卫星图像、视频、交易记录的形式存在的电子痕迹,并不是源于测量,而是源于对环境的记录。它们是作为一种证据存在的,所以不应该叫数据,应该反过来,叫“据数”。
而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普适记录”的时代,什么都可以被记录,一切都可能成为“据数”。
对于这样一个时代,你怎么看?欢迎你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想法。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参考文献:
《直播笔记:卫星遥感数据告诉你,中国经济恢复得怎么样了》,微信公众号:造就
《中国经济的春暖花开要到了?》,微信公众号:揽月智能资管
《卫星喊你来复工——太空视角下的中国经济战“疫”》,微信公众号:揽月智能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