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期的#邵恒帮你问#,我为你邀请到的驻场导师是刘擎老师。刘擎老师是得到《西方现代思想40讲》的主理人,他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在哲学思想领域已经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
在今天的节目里,刘擎老师就要带我们重新认识一个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三观”。
我们老说“三观不合”影响友谊,甚至会拆散婚姻。那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才好?而且三观是个那么宽泛的概念,我们怎么才能梳理清楚,自己的三观到底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刘擎老师的解答。
三观是一种日常表达,用法随意而混乱,没有什么标准定义。今天我来尝试给它一个定义,这个定义你在网上是搜不到的,因为这是我的原创,今天在邵恒这里首次发布。
我认为三观是指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你会问那“价值观”呢?道德观和人生观都是价值观念,只是分成了两个领域,等我说到后面你就会明白。
没有一句话可以说清楚三观,但我可以给你一句话的概括和三分钟的解释。
先记住一句概括,三观就是“真假对错好坏”的观念。对应真假、对错、好坏这三组问题。
首先是世界观,就是你对世界,主要是自然世界的认知观念,针对的就是事实性的问题。比如,有人相信世界是平的,或者人类是神创造的;有人认为世界是一个星球,人类是演化而来的——这就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对于事实的判断,哲学上叫真假问题,true or false。世界观上的争议,通常就是在争论哪一个判断是“真”的。这是第一个,世界观。
然后是道德观,道德观决定了你和他人相处的原则,就是说,当你的言行涉及到他人,这些言行应当符合什么规范。这就不是事实问题了,而是要讨论“对”还是“错”,right or wrong。
对于人间关系有许多原则,比如有人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的人则信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还有人相信“公平互惠的合作”。你该遵循那种原则,你觉得哪种原则是对的,这就构成了你的道德观。
最后是人生观,人生观会决定你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并不是和他人完全无关,但人生观首先要回答的是,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这也是在讨论应当怎么办,要做出好坏的判断,good or bad。
说白了,人生观就是,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是美好的人生。比如,有人觉得工作进取,读书思考是好的生活,有人认为吃喝玩乐是好的生活,这就是人生观的差异。
对错与好坏有区别吗?日常语言中我们经常把它们混为一谈,但在哲学上却是有区分的。
比如,杀人与自杀都是伤害生命,但前者是对错问题,后者是好坏问题。蓄意杀人会被判刑,但我们不会说,因为一个人自杀或者自杀未遂,要给他判刑。因为杀人是在人际关系领域,我们说这是错的;而自杀是属于自我关系,你可能也会说这是“错的”,但更严谨一点应该说,“自杀是不好的”。
总结一下:
世界观,决定你怎么看待人和世界的关系,我把它叫做天人关系,你依据世界观作出真假的判断。
道德观,决定你怎么看待人和人的关系,我把它叫做人际关系,你依据道德观作出对错的判断。
人生观,决定你怎么看待与自己的关系,我把它叫做自我关系,你依据人生观给出好坏的判断。
而我自己的三观,简单地概括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公平的道德观、自由的人生观。
回应这个问题,先要澄清一个错误。我认为“三观不合”基本上是一种“懒惰哲学”,是为了方便和偷懒就随意拿来用的说法。
首先,我们未必天然喜欢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人。其实,三观相同的人也可能会有冲突,而三观不合的人,未必不能和谐相处或者合作。比如,自私的人会更喜欢和慷慨大方的人交往,而不是和与自己同样自私的人交往。
第二,三观不同并不是冲突和分歧的主要原因。很多人,一言不合就说我们“三观不合”,但现实是,我们在生活中,还真找不出两个三观完全相同的人,为什么?因为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并不是三个观念,而是三个观念群,针对三种关系领域的问题。
比如人生观,构成美好的人生不是单一的价值观念,而是许多价值,所以英文会说values,是复数的。比如安全、健康、成就等等,都可能是美好人生需要的价值。有人少几样,有人多几样,还有优先性的排序不同,这就构成了多样的人生观。
再回到你的问题,人喜欢听符合自己偏好的意见,造成了“信息茧房”的现象,这是真实的。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希望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造成的。舒适区很重要,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安全感和确定性。但是你发现了吗,完全封闭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其实也会不舒适。
就像过去一段时间,很多人迫于疫情隔离在家,很安全,也很确定,但好多人都觉得不舒适。因为人除了安全的需求,还有迎接挑战的需要。所以,我们其实是要在舒适与冒险之间找到一个比例恰当的平衡点。
就冒险的探索而言,你需要去适度接触那些自己起初不喜欢的意见。
遇到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观点,你可能需要更仔细的分析。
比如有个朋友对你说“女生还是要承认,有些方面就是不如男生”。这种言论一听就让人恼火,什么年代了,还有这么陈腐的性别歧视观念。完全三观不合,除了拉黑绝交,还能怎么办?
其实,这是我遇到的真实例子。我当时没有选择绝交,而是问他,你这话到底什么意思?他说,“体育比赛为什么要按性别分组啊?就是因为如果男女一起比赛,就没有什么女性能得冠军了,这是事实吧”。我说,“现在美国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当中,女性比例已经高于男性了,难道这证明了男生比女生弱智吗?”
然后我们就讨论起来了。后来发现他并不反对男女平等的原则,只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性别差异的问题上,和我有所不同。而且他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其实我们的分歧,涉及三观的,只是世界观中的一小部分认知,还有道德观中的一些细微差异,根本并没有严重到“三观不合”的地步。
所以,以后遇到不喜欢的观点,建议你进一步去辨别,特别在两个地方:第一,这个观点究竟挑战了你的哪个观念群,和哪些具体观念?第二,这个挑战有多严重?
如果它挑战了一个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根本性的观念,那容忍这种观点的冒险可能会让你失去平衡,你会想要回避这种观点是自然的。
但是,如果意见相左的观点,挑战并没有那么严峻,那实际上是给了你一个更深入探究自己的机会。就像我和那位朋友的讨论一样,你完全可以去试着思考和理解,甚至也许可能接受它,对自己原本的观念群作出调整。
人的三观本来就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塑造的,可以塑造,本身就意味着可以改变。适度地冒险,接受挑战,会让自己变得更丰富。
亲密关系当中,所谓的“三观不合”问题更复杂。但是,正像我前面说过的,三观相同,既不是美好婚姻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我在国外生活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信仰不同宗教的夫妇,仍然能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要回答你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准确地说,答案可能取决于你的婚姻关系类型。
有一种婚姻关系模式,可以称作“总体关系模式”,就是伴侣之间共享了几乎生活的所有领域,每个人留给自己的自主空间非常少。比如,两个人都是中学老师,工作上遇到事情都相互分享,遇到麻烦都是一起商量决定,两人的收入全部放在一起使用,社交圈都是双方共同的朋友,基本没有单方面的朋友,两人看的电影、听的音乐等兴趣爱好也有很大交集,彼此都可以随便看对方手机中的信息,不保留任何隐私。
这就是总体关系模式。对于这样的模式,两人的三观契合就非常重要,注意是契合,不是相同,意思是说能够彼此兼容。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矛盾,你要么改变三观中不契合的部分,要么改变婚姻关系模式,变成另外一种模式,叫做“局部关系模式”。
伴侣在局部关系模式中,会有更大的相对独立的自主空间,但仍然共享着共同生活的某个方面,可以叫做“共享轴心”。如果这个共享轴心没有了,那么亲密伴侣关系就会破裂或者名存实亡了。
什么是“共享轴心”呢?
轴心领域因人而异,可以是事业的成就或者进取心;也可以是生活情趣的品位,或者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意见,等等。只要是这些领域你们两个人都共同重视,而且围绕这个轴心,你们可以建立共识,那仍然有可能保持比较好的婚姻关系。
但是,我们的生活当中究竟有没有这样一种共享轴心呢?有时当事人很难辨别。因为在非轴心领域发生的冲突,可能会掩盖了实际存在的共享轴心。当彼此分离的时候,这种轴心才会显现出来。
比如,你和伴侣因为工作上的问题大吵了一架,甚至分开了,然后你发现,再也找不到一个和你的生活品位如此契合的人了。这时,也许你才知道,原来你们的共享轴心是日常生活品味,而不是工作。
所以,观念不和造成的婚姻问题是否能够改善,可能需要你先搞明白你们的关系类型;再看你们的关系中,共享轴心是否存在,质量如何;然后才能确定是不是有改善的可能。
听完刘擎老师的分享,你发现没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是理清人际关系的基础。看清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才能衡量不同意见对我们的价值。
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了解我们现代人的三观是怎么建立的,从哪来,又会往哪去,那么我推荐你学习刘擎老师的《西方现代思想40讲》。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帮你问#,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