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恒帮你问 | 如何用中国文化解读现代现象?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本期的#邵恒帮你问#,我为你邀请到的驻场导师是许纪霖老师。

许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我们得到课程《中国文化30讲》的主理人。很多人都说,中国文化那么复杂,但是听了许老师的课之后,一下子就捋出了清晰的线索。

我们都知道,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很多人发现,最近在生活中,突然遇到了一些无法理解的文化现象。这一期的#邵恒帮你问#,我为你挑选了在当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我发现就算是当下发生的事情,许老师也能从中解读出很多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线索。

这位用户的问题很好,也很及时。这场疫情,给全世界的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中有不少人,可能会遭遇身边亲人和朋友的突然离世。

在这种巨大的打击面前,现代心理学的紧急干预自然是有效的,亲人和朋友的安慰和陪伴也是重要的。但在我看来,比这些更重要的,其实是我们应该向前一步,重新理解生与死这件事。比如生的意义何在?死亡又意味着什么?

生与死,是一个终极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派的答案,我觉得很有启发,也分享给你。

第一派是儒家。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如何活着都还不知道,还去想什么死后的事儿呢?儒家不去追问死后的那个超越世界,它关心的是活着的这个现实世界。

不过,儒家是非常重视血缘的,这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并不是将生与死割裂为断裂的两截。如果放在家族的血缘脉络之中,生和死是连续的,也就是说,把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连成一个群体的生命,成为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生命延续。从儒家的角度看,个人的死亡,其实也是下一代“生”的转换。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儒家的这种生死观。比如在清明节的时候,很多风俗中会去扫墓、上坟、烧纸,有的人家还会摆放祖先的牌位。其实本质上,这些风俗都是在表达,逝去的亲人,并没有离去,他们活在另外一个世界,还需要我们时不时和他们交流。

你看,儒家是把生和死,放在了家族这个共同体里面。

不过,就个人来讲,我最欣赏的是道家,特别是庄子哲学。庄子的哲学基础是“齐物论”,意思就是,不仅天下万物是价值同等的,生与死之间,也是齐一的。

要了解庄子的哲学,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庄子的妻子过世了,好朋友惠施去吊丧,看到庄子蹲在地上,敲着一只破盆子在唱歌。惠施很生气,说:“你不哭也就算了,还鼓盆而歌,这也太过分了吧!”庄子回答说:“不然,生生死死,命也。”

庄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死生只是自然的演化。一个生命,从出生、成长到死亡,就像一片树叶,在春风的吹拂下发芽,夏天枝叶最为茂盛,到了秋天枯黄,慢慢飘落到地面,化入泥土,待来年又会催生出新的生命。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从大自然而来,最后回归大自然,实现道家的最高境界:生命与自然的最终合一。

你可以这样想,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每个人手里总是捏着一张终于要走向死亡的船票。不过我要告诉你的是,最大的恐惧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恐惧的恐惧。当你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了解到何为生死,就可以战胜这份恐惧,从容面对,也能多少慰藉一点因为亲友遽然离去而带来的巨大痛苦。

不错,最近国内外的知识界都在热烈地讨论全球化终结这个大议题。我觉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其实可以找到不少理解这个问题的角度。

我们可以开一个脑洞,假如当年的法家、墨家和儒家都活跃在这个时代,那他们对于未来的世界秩序,会有什么自己的方案呢?

我们先来说说法家。法家的方案,简单地说,就是富国强兵,天下归一。我的看法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朗普就是一个美国式的法家。他认为,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让美国再次强大,由一国主导世界新秩序。

那下面,我们说说墨家和儒家。这两家的方案,我觉得挺值得关注的。墨家所想象的世界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就是说,要以全人类最大的利益为最高原则,来重组世界秩序。

而儒家的方案呢,则是君子何必言利,只需谈义,也就是说,人类除了利益以外,其实还总循着一套共同的道德法则。

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墨两家与法家不同,都不是国家主义的,而是人类主义的,只不过墨家是一个利益的世界,而儒家是一个道德的世界。

那么,我们接着刚才的脑洞来看看,在所谓的“后全球化时代”,哪些思想流派,会拥有比较强的生命力呢?

在我看来,应该是儒墨融合。只有用全人类的最高利益来对冲和平衡民族国家利益,全球抗疫才能成功。而人类的共同利益背后,是需要一组共同的伦理道德法则的。就比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放大到国家的层面,这其实说的就是,各国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和制度,但需要相互协作,和谐相处,相处的方式不仅是利益的交易,更重要的,是有价值共识。

当然,可能你会说了,孔子设想的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大同社会”,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实现过。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不值得追求。

对于这个想法,我要用《史记》里面赞美孔子的话来表达:“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有梦想,才有未来,有追求,才有希望,人生是如此,世界不是也一样的吗?

其实你的苦恼,是一个只有现代人才会问出的问题,因为古人与你的想法相反,现代人是拼命想在都市立足,特别是北上广深,而古代人呢,都想回到乡村,过自然的田园生活。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社会的精英也在乡村,整个文化是以乡村为中心塑造的。我在《中国文化30讲》中,特别介绍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你懂得了乡村,就懂得了中国。

都市的确也是古代人打拼的空间,但并非久留之地,失败了,要回到老家,年老了,想叶落归根,哪怕是成功者,赚来的钱也是到家乡去买地,最后荣归故里,与大自然为伴。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一切都倒过来了。社会的重心和文化的重心都从乡村转移到了城市,所以精英都往城市流动,特别是沿海沿江的一、二线城市。

所以你的烦恼,是一个现代人的痛苦。怎样超脱?当然,文化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但是文化可以让你想明白更深层的问题,变得洒脱。

你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别看这两个问题很简单,其实也在让你追问:你是谁?你喜欢什么样的人生?因为世界上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总是相似的,那就是过自己喜欢的日子。想明白这些问题,你就知道如何选择了。

最后如果你继续选择在大城市打拼,接受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人,和古代人完全不一样的命运,那我送你一句话:命运总是眷顾那些“躬身入局”的奋斗者。

希望你在大城市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好了,以上就是许纪霖老师的分享。

听了他的分享,我的感受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一些我们认为是现代人会遇到的独特烦恼,其实都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埋下了种子。

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兴趣,或者想知道,中国古人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有什么样独特的思考方式,我欢迎你加入许纪霖老师的《中国文化30讲》(戳此加入)。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