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李仲轲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我看到了一条关于进出口的新闻。说的是湖北的清江鲟鱼谷公司出口的鲟鱼,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顺利通关,运往哈萨克斯坦。这是来自三峡的活鲟鱼,第一次出口哈萨克斯坦。
你可别想小看这笔生意,用“来之不易”来形容它,是一点都不为过。首先是在时间上,这笔生意从去年10月就开始洽谈了,本来打算在今年2月出口,但是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直到今年的10月才正式交付。
其次是出口的难度,你想,活着的鲟鱼,那是属于生鲜类产品,如果在路上遇到一点突发情况,那很容易出现死亡的情况。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武汉海关和霍尔果斯的海关达成协作,采用各种方式让这次出口的鲟鱼能够快速通关,最大程度上保证鱼的成活率和新鲜度。
我看到新闻说,这次活鲟鱼出口的意义不止于此,它也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到我国更深的腹地,让地处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也可以享受到来自中国腹地,长江的特产。
当然,“一带一路”倡议绝不仅仅是给中国的特产找到销路这么简单。最近我在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上看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一带一路”还可以激发一个国家的潜力,让一个国家被忽略的一些产能,找能到释放的地方。
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在一带一路的帮助下,它的养猪业能得到不错的发展,甚至在未来,可以成为中国的猪肉出口国。
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结合地球知识局的那篇文章,和你分享一下为什么在一带一路的帮助下,哈萨克斯坦在养猪业上的潜力,可以得到激发。
我估计听到这里你会好奇了,如果你了解世界农业情况的话会知道,全世界猪肉出口三大地区分别为欧盟、美国和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亚小国,为什么有向我国出口猪肉的能力呢?
而且,如果你深入了解哈萨克斯坦的话,可能会更好奇了。哈萨克斯坦是一个中亚国家,气候干旱,大部分的土地都是高原和山地,这样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养猪。在100年前,哈萨克斯坦全国75%的土地都用来放牧。
那为什么哈萨克斯坦还能发展出养猪业呢?这就要说到哈萨克斯坦的民族结构的变化了。实际上这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是中亚游牧民族的后裔,甚至在有的说法中,他们是继承了成吉思汗衣钵的人。不过自从19世纪开始,沙皇俄国完全掌控了中亚地区,在后来的日子里,哈萨克斯坦的民族结构,出现了变化。这让哈萨克斯坦对于猪肉的市场需求,一下子变大了。
和你简单说一下这个过程:自从哈萨克斯坦被沙皇俄国占领之后,就有源源不断的俄罗斯人,从欧洲迁徙到了哈萨克斯坦。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虽然哈萨克斯坦的纬度挺高,但是比起俄罗斯广阔的西伯利亚地区还是暖和不少,更适合居住。
等到20世纪初,也就是1925年的时候,哈萨克斯坦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成立了,成为苏联的加盟国之一。苏联为了平衡这个地区的民族比例,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把一个俄罗斯族的聚集区,划进了哈萨克斯坦的管理范围中。
不过当时,俄罗斯族在哈萨克斯坦的占比还是相对较低的,真正让哈萨克斯坦民族构成出现结构性改变的,还是20世纪30年代,一次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当时,苏联政府认为游牧业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就对哈萨克斯坦的农业来了一次大改造,当地的牧民被迫杀掉自己的牛羊,然后到集体农庄劳作。
那可想而知,强行从游牧切换到集体农业,肯定会导致水土不服。事实上结果非常严重,在1932年,苏联爆发了饥荒,哈萨克斯坦就成为了最严重的地区,有差不多150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其中的130万就是哈萨克族。这也导致了哈萨克族在这个国家中的占比,从60%直接锐减到了38%。
这么一来,俄罗斯族一跃成了哈萨克斯坦人口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苏联解体前夕,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的人口比例都在38%左右。除此以外,这个国家中还有乌克兰人,以及被流放到中亚地区的德国人。
那俄罗斯族人、乌克兰人、德国人有什么共同点呢?相信你也能猜到,他们都喜欢吃猪肉。比如德国人在传统的菜肴中,就有猪蹄、血肠这样的菜。而俄罗斯族人和乌克兰人有一道用猪肉做的名菜叫做“萨洛”,中文翻译过来差不多是“腌肥肉”,这种菜会当做下酒菜,或者做成猪油抹在面包上。这几个民族为哈萨克斯坦的养猪业,创造了大量需求。
除了文化上喜欢猪肉以外,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也需要养猪业。
如果你熟悉历史肯定知道,在苏联成立的初期,它的政策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养猪这件事对于工业也很有帮助,比如猪皮可以用来提炼明胶,像是猪毛、猪骨也有工业价值。养猪这件事,特别符合当时的需求。
为了帮助哈萨克斯坦建立养猪业,苏联也花了不少功夫。就比如说,哈萨克斯坦的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其实不适合养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联的农业专家通过研究,培养出了一个新的品种,叫做哈萨克杂交猪,专门适应这个国家的气候。
也正是在这几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到了1990年,哈萨克斯坦的农场里大约有320万头猪,达到了这个国家有史以来的巅峰。这对于一个身处中亚,气候不太适合养猪的国家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所以你看,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再加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哈萨克斯坦的养猪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会。
不过,在最近的这几十年,因为人口结构的又一次变化,哈萨克斯坦的养猪事业,再一次受到了打击。
具体是怎么变化的呢?在苏联解体之后,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族人大量外迁,纷纷回到俄罗斯。自从1992年到现在,哈萨克斯坦国内的俄罗斯族人口,从620万降低到了360万。而另一边,哈萨克斯坦为了提升主体民族的地位,在1992年出台了《移民法》,想要吸引全世界的哈萨克族人移民到这个国家里。正是这样的一升一降,目前的哈萨克斯坦中,哈萨克族的比例差不多有三分之二,俄罗斯族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这么一来,当地的养猪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猪肉曾经是哈萨克斯坦最受欢迎的肉类。但是在现在,猪肉只能排到哈萨克斯坦人肉类消费的第五名,消费量甚至比不上马肉。每个当地居民一年消费的猪肉,平均不到5公斤。对比一下,咱们中国平均每人一年要吃40公斤的猪肉。
伴随着需求的下降,产量也会下降。在2017年,哈萨克斯坦的猪只有80万头了,和1990年的320万头比起来,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不过到了最近几年,哈萨克斯坦政府又开始重新重视养猪行业了,这个国家的养猪业,又得到了重新崛起的可能。
先说一个内部的原因,那就是政策的扶持。
在2017年之前,一些养猪的社区逐渐衰落,农户纷纷失业。为了振兴社区,哈萨克斯坦政府调整了政策,为这些养猪的农户提供补贴、贷款。在政策的扶持之下,哈萨克斯坦猪的数量开始缓慢恢复,现在接近了100万头。
不过内部的原因只能保证哈萨克斯坦的养猪业缓慢恢复。一个外部原因,让这个产业有了崛起的可能性。
这个外部原因就是“一带一路”。之前哈萨克斯坦生产的猪肉,可能主要满足于内需,但是“一带一路”为这个国家的猪肉,打开了出口的渠道。
我相信你肯定知道,在2019年,中国和俄罗斯都遭遇了非洲猪瘟,这也导致了猪肉的价格出现了波动。如果猪肉生产想要恢复的话,中国农民至少需要3~4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中国猪肉的缺口,就得从其他国家获得。
我看到有消息说,在去年,我国的肉产品准入清单中,已经新增了16个国家,其中就有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计划在2025年,每年向中国和俄罗斯出口10万吨猪肉。专家也表示,如果和中国的贸易顺利的话,这个国家的生猪数量可能会增长到250万头。
所以你看,因为加入了“一带一路”这个协作网络,哈萨克斯坦的猪肉找到了更大的市场,这个国家的养猪业也有了复兴的可能。
最后我也想谈一点自己的感受。一般说起加入一个网络的价值,我们想的都是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其实网络的价值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可以让你一些隐藏的潜力,得到更好的释放。毕竟在网络中,联系越多,你被需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且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身上的哪些特征,对于他人来说价值连城。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参考文献:
《哈萨克养猪业,需要中国》,德米特里,地球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