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周我关注到了一条新闻:社交公司陌陌通过了一项人事任命,COO王力将会接替创始人唐岩担任陌陌的首席执行官,从11月1号也就是这周日开始生效。这也是互联网行业,继马云、王兴之后,出现的又一个交接案例。
像这样的事情我们肯定会越见越多。你想啊,互联网还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业了,即便是这个行业,很多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也都有10多年的历史了。创始人交棒,那是早晚的事。
不过,怎么交接,怎么选拔出继任者,这对于很多中国公司来说还是新问题,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打法。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不如跳出商业世界去看看,说不准会有新的思路,因为怎么找到好的继任者或者管理者,并不单单是企业面临的挑战。
我这周就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材料,说的是美国陆军今年对他们的营长选拔体系来了一次彻底的大变革。
从级别上来说,营长(Battalion Commander)是陆军里最低级别的“管理岗位”,一般每个营长手底下管理500个士兵,来自不同的工种。从实战的角度来说,营长干得好不好,跟士兵的战斗准备有最直接的关系,所以这是一个挺关键的职位。
按理说,这个选拔体系应该已经相当成熟了,为啥要改变呢?
我看的这个材料,是一个亲自参与了改革的美国上校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作者名字叫Everett Spain。他也是西点军校行为科学和领导力学院的负责人。
按照他的分析,军队怎么选营长,遇到的难题跟一个企业怎么选管理者是一样的:第一,筛选过程过于草率,基本上是基于上级的主观意愿;第二,筛选的标准不科学,主要基于专业能力,但是专业技能过硬的士兵,不一定能当好领导嘛。
从流程上来看,过去的选拔体系是挺简单粗暴的。每个符合选拔条件的士兵都会提交一份材料,里面包括简历、主观的业绩评价,以及一张照片。然后军队里的高级长官会对这些材料打分,但因为每年申请的人有1900个,所以平均下来,每份材料被浏览的时间也就1分半。高级长官看材料时候仔细审阅的文字部分,还没有一条微博长。
你瞧,军队里选营长,听起来是不是跟一些公司筛应届生差不多?这未免太草率了。毕竟,如果打起仗来,营长的位置那可是关乎人命的。
从调研里看,美国士兵对于这么选出来的长官的确也不满意。有20%的美国士兵在调研中反馈说,自己的上司“有毒”(toxic leader)。只有不到一半的士兵认为,这个体系能把那些最有才华的人挑出来。
所以在前两年,美军花血本设计了一个全新的选拔体系,叫BCAP,翻译过来全名是“营长评估项目”。经过2019年的两轮测试,BCAP今年年初第一次投入使用。看完《哈佛商业评论》这篇文章的介绍,我不得不说,这个新的体系对于“客观公正”和“科学严谨”的追求,简直到了极致。
为什么这么说呢?给你说几个关键点,你肯定就能体会到了。
我们先说选拔的流程。
每一个有资格入选的士兵都要经历4天的封闭选拔。在这场选拔中,每个士兵都要被放在显微镜底下,从4个大的人才维度进行评估,分别是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偏好。这四大维度又被划分成20个细分的领域,有沟通能力、创造力、道德领导力、培养别人的能力等等。
前三天的主要项目是考试,考的内容五花八门,有身体素质考试,有写作和议论文考试,也有认知和战略评估,还有心理测量、心理健康面试。有单人考试,也有集体的:每个人都要参与一个户外的团体障碍项目,展示自己的领导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前三天的内容。
等到了选拔的第四天,每个士兵要完成一个30分钟的面试,面试的对象是军队里的一些高级长官。30分钟听起来好像很短,但你可别小看了这个面试的含金量。我觉得,这是整个选拔过程中最严谨的一个环节。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面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美军专门设置了三重保险。
第一重保险是,面试的方式采取“双盲”。
按照规定,面试官不能面试那些自己认识、打过交道的士兵。如果是在面试一半的时候发现,自己认识面试的士兵,面试官就要主动退出。
你可能会觉得纳闷了,如果认识,那不是一开始就能知道?怎么还会出现,面试一半才发现俩人认识的情况?
诶,这是因为整个面试的过程是“中国好声音式”的面试,面试官和候选人被一道帘子分开,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脸。这么一来,面试官被迫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对方的答案上,避免被对方的外貌、种族等等因素影响判断。
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候选人可以打开天窗说亮话,即便表达了一些尖锐的观点,也不用怕这些观点得罪了面试官,以后万一成了上下级,日子不好过。
这是第一重保险。
第二重保险是,给面试官设定统一的“红线”和“金线”。
“红线”指的是什么呢?这部分说的是,面试当中容易犯哪些错误,面试官会提前获得提醒。
比如说,面试之前,所有的面试官都会接受统一培训。培训会给他们讲,面试过程中最常见的“偏见”有哪些,提醒他们有意识地避免。比如说,避免“第一印象偏见”,也就是说,别根据第一印象就以偏概全地给别人定性。又比如说,避免“比较偏见”,这说的是,面试官并不是拿候选人的素质跟通用标准在对比,而是在潜意识里,拿他们和其他候选人在对比。还比如说,避免“光环效应偏见”,也就是不要过度放大某一项优点或者某一项缺点,以至于影响到整体打分。还有最关键的,避免“盲点偏见”,也就是认为偏见只会出现在别人身上,自己不会有偏见。这些都是面试官培训中会覆盖的内容。
在正式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每天都会收到一个“偏见清单”,生怕他们忘了。
这还只是最基本的培训。面试的时候应该问什么问题、怎么问问题,也有培训。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理解为给面试官的“金线”。
前面咱们说过,每个候选人都要在20个不同的维度上被评估。针对这20个维度,美军开发了一套面试题库,在面试的第一部分,面试官必须得问这个题库里的问题,而且,他们还必须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来问。
为啥不能随便挑着问呢?因为想确保公平嘛。这么一来,起码在面试的第一部分,每个候选人面临的挑战和机会都是一样的。
等到了面试的第二部分,面试官才有更大的自由度。不过有一个要求,就是他们问的问题,要引导候选人描述过去遇到的真实挑战和解决方案,而不是让他们想象解决方案。比如说,不要问,如果你有一个对你不服气的下级,你会怎么办?而是要问,能不能请你说说,你最近一次遇到一个对你不服气的下级,你是怎么处理的?
在问问题的时候,面试官还被要求,不要对候选人的回答做出回应或者评价,甚至不能做出可能会透露面试官态度的身体动作,比如不能竖大拇指点赞,不能翻白眼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面试官的主观态度不会影响到候选人的发挥。
前面我们说的培训,都是针对面试过程的。但你可能会想到,面试完了,怎么给候选人打分,是不是也得统一一下“金线”呢?
没错。我看到这位美国上校Everett Spain介绍说,为了确保各个面试官打分标准一致,他们在正式进入面试之前,先要来几轮模拟练习。每个人至少要拿6个模拟候选人来练手,各自评分之后,跟其他面试官对比、统一标准。
等到正式面试,打分的环节也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一个非正式的打分,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如果发现有两个人打分相差特别大,就会邀请他们在不透露具体分数的情况下,各自分享对于候选人的看法。在这之后,才会进入正式的,匿名打分环节。
到了这一步,我自己是认为,这个面试流程在客观性和严谨性上,已经做到极致了。但是人家竟然还觉得不够,还要加上第三重保险。
什么呢?那就是在面试委员会里,加入了“观察员”的角色。
这些观察员有独特的专业职能,一个观察员是一级军士长(Command Sergeant Major),在美国陆军里,军士长常常会指导营长的工作,有丰富的辅导经验。另一个观察员就更有意思了,是心理医生。他们都没有投票的权利,在面试过程中也不会直接跟候选人互动,但正因为如此,他们能给面试官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第三方视角。这就是整个面试流程里的“第三重保险”。
好,说到这,美国陆军营长选拔的一些关键环节我就给你介绍完了。
当然,我想你心里肯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疑问:这个选拔体系,凹的姿势倒是不少,但它到底能不能选出真正出色的人才呢?这恐怕才是最重要的一点吧。如果一个选拔体系,看起来很科学,但是选出来的人并不是真的强,那岂不所有的设计都是假把式?
没错,这的确是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前面我们也说了,这是美军今年才开始的一个选拔体系革新,能不能培养出强大的军队管理人才,我们还要过几年才能看到成果。
但是,抛开这一点不说,我发现这个选拔体系还带来了一些有意思的附加价值。
一点是,这次选出来的营长,有接近1/3的人都是在旧的选拔体系里完全没有机会的人。也就是说,这个选拔体系打破了军队里的“阶层天花板”,让更多人看到了上升的空间。
除此之外,后续的调研还发现,那些经历了选拔的候选人,不管最后有没有选上,都对这个体系非常满意。原因是这个新的选拔系统帮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长短板。选拔结束之后,美国陆军还给全部的候选人都配备了高管教练,只要候选人愿意,就可以针对面试里发现的问题进行培训。
我觉得这一点,是特别值得企业以及其他机构借鉴的地方。人才选拔本来是一场残酷的竞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最终胜出的总是少数人。但我觉得美国陆军的这套选拔体系,反而把竞争变成了一个建立共识的过程,让所有人心里都有了同一把尺子,有统一的目标。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