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 三本你需要却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好书(2020年第35周)

你好,我是陈章鱼,欢迎收听《每周新书盘点》。

这是 2020 年的第 35 个周末,又到了咱们一起盘点每周好书的时候了。本周我将为你推荐3本最值得你关注的新书。而且这三本书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你如果单看书名,你很容易错过这样的好书。

有的书,书名起得特别好,比如像本周我们上架的《大国的兴衰》《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像丘吉尔一样演讲,像林肯一样站立》,一听就特别吸引人,特别想学习一下。但是有的书,书名就没有那么多吸引力,但是如果你错过了这些书,那是真的很可惜,本周我就为你推荐三本这样的好书。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一本书,是李南南老师解读的《蓝图》。

如果单看这个书名,你觉得这事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讲建筑工程,还是讲城市规划?其实都不是。这本书讲的是我们人类的演化历程。

这本书的作者研究了过去上万年的时间跨度里,人类演化出的各式各样的社会。最后,作者得出一个结论。所有足够复杂的,可持续的社会,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且要想成功,你只能这样。换句话说,过去我们都觉得,社会的演进,有无穷的可能性。但是,这本书告诉你,人类社会,有一张早已被写定的蓝图。我们不管怎么努力,怎么尝试,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建立一个符合这张蓝图的社会形态。假如不符合这个蓝图,那么,它的结果就一定是失败的。

其实不仅是人类社会,连整个生物界都是这样,生物学有一个概念

叫「趋同进化」。也就是说,虽然进化本身没有事先设计,但是,所有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是会出现一种大致相同的趋势的。换句话说,进化的可能性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好用的设计,就那么几种。

比如说,人和章鱼这两个物种,在进化的过程中,早在 7 亿多年前就分道扬镳了。而且人类和章鱼的共同祖先,是没有眼睛的。但是最终,他们都进化出了眼睛,而且几乎一模一样。这种眼睛,在不同的物种,不同的进化阶段里,至少被独立进化出来了 50 次。

人类社会也是一样,虽然几千年历史看起来这么复杂,但是好用的设计也是那么几种,有些设计是每一种社会都要有的,如果没有,这个社会就是玩不转。

比如说友谊,你不要觉得友谊是一种天然的能力,友谊其实更像是人类社会的发明。因为友谊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什么叫友谊?就是我跟你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利益纠葛,就是单纯的、无条件的帮助你。这在其它动物中,几乎不存在。那么,这个能力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作者认为,这是为了应对生存中的银行家悖论。什么叫银行家悖论?大概意思是,最需要银行贷款的那些人,也往往是银行最不愿意贷款的人。你看,这没错吧?同样,顺着这个逻辑,在生存中,最需要别人帮助的人,也往往是别人最不愿意帮助的人。你看,什么人最需要帮助?显然,是各方面都不行的人。但是,从纯粹的功利角度看,肯定没人愿意帮他们。大家觉得帮了也白帮,他将来也给不了你什么。

但问题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这个处境。怎么办?为了避免自己在危难的时候孤立无援,人类进化出了友谊的能力。而友谊这个东西,对整个社会也非常重要。

比如,友谊可以让一个族群的能力具备多样性。你看,过去要想猎捕大型猛兽,光是自己家人肯定不够用,你得叫上朋友。而且朋友不仅是来凑人数的,他们还能带来你的家族原本不具备的能力。要知道,在过去一个家族内部的知识可能非常单一。比如,这个家族可能只擅长追踪猎物,不擅长捕杀,这时,就需要外人来补足这个能力短板。放到更大的人类社会来说,友谊也能保证大家互相交换资源,假如每个人,都有良好的朋友关系,那么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获得解决。顺着这个逻辑,友谊不光是个体之间的心理感受。站在更大的层面上看,它也能为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好处。

所以你看,友谊就是这张社会蓝图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这张蓝图上还有哪些部分呢?书里给出的例子还有很多。假如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欢迎你听一听这本《蓝图》。

我要为你推荐的第二本书,是刘玮老师解读的《先验观念论体系》。

这本书如果单看书名,打开的人估计就更少了。这是一本哲学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谢林,这个名字我们可能不那么熟悉,但是你要知道,这位谢林可是和康德、黑格尔一个重量级的哲学家。

你可能会问,是,大哲学家的经典著作,厉害厉害,但是哲学这太高深了吧,这跟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还真有。你看,我们「得到」做的是知识服务,你成为我们的用户,肯定也是为了收获更多的知识。但是如果我问你,啥叫知识啊?你会发现这个问题还真的不太好回答,在这本《先验观念论体系》中就给出了一个精妙的回答。

刘玮老师在解读这本书的时候,告诉我们说,谢林的哲学,你就记住一条基本原理就行,一个公式叫「自我=自我」。

你要注意,这两个自我是不一样的,一个自我是我们的观念,另一个自我是我们的实体。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尔那里,句子里的两个「我」没有区别,思考的我,和存在的我是一样的。而在谢林这里,「我思」相当于是我们产生的观念,而「我在」就是实在的东西。

这个公式其实很厉害的,因为用这个简单的等式,就能连接哲学里完全不同的概念领域,像是主体与客体、观念和实在,相当于在这些概念之间,搭建了一座桥。

而且,你弄明白了这个公式,就弄明白了什么叫做「知识」。「知识」就是用观念表达实在,把事物之中的同一和差别表现出来。知识就相当于公式里边那个画等号的过程,在某个具体的领域,你的观念和你的客观状态能画上那个等号,那证明你就拥有了那个领域的知识。

你看,咱们可能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的问题,人家哲学家用一个公式就给描述清楚了,了不起。

谢林的哲学思想当然不止我刚才说的这么一点,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推荐你去听这本《先验观念论体系》。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三本书,是曲飞老师解读的《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

荒政是一个专有名词,「荒」指的是灾荒,「荒政」指的就是灾荒发生时,国家行政系统的应对机制、程序和能力。

那你可能会说了,我干嘛要了解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呢?其实不仅是为了了解一段历史,这段历史还能让我们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当一个组织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时,应该怎样应对?

清朝政府给出来的答案,大概可以分成四步。

第一步是保持信息畅通。

18 世纪的清政府在灾情通讯方面做得还不错。这主要是因为,雍正时代发展起密折制度。清朝中期地方省一级向京城上报信息,那个速度为每昼夜 150 公里,出现紧急情况时最快传递速度可以达到一昼夜 400 公里,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听到的「八百里加急文书」。一旦中央做出反应,特别是皇帝的朱批,可以按同样的渠道迅速反馈给地方。密奏、朱批的发明本来是为了加强皇权,总的来看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对灾情信息的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步是快速评估损失。

灾害勘测更重要,这一环节决定着政府对灾情的评估和救灾钱粮的分配。18 世纪时清朝总共有约 250 个府,下辖 1200 到 1300 个州县,这是朝廷意志可以到达的层面。再往下主导基层社会运行的力量,就变成小官吏。而勘测灾情恰恰需要借助基层小官吏的力量。不过,官僚系统往往又对基层小官吏不信任。那中央政府该怎么做,才能既利用好基层官吏,又能防范他们从中作弊呢?朝廷就出台规定,勘测灾情事务应当交给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主导,也就是说,官员系统牢牢掌握着勘灾权。

第三步就是快速补救了。

朝廷在发放赈灾粮食时毫不犹豫。出现了灾情,中央和灾区周边地区都要输送粮食。假如多个地区出现灾情,中央还会调用军粮等战略物资。据记载,直隶大旱时,政府的救济持续了一年半,在各地投放的救济物资往往是该地平常赋税的数倍以上,最多达到 10 倍。

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救济粮运到灾区要耗费不少时间。那么,灾区等不及怎么办?我们熟知的粥厂就是在这时发挥作用的。中央把民间的救援力量动员起来,作为朝廷荒政的补充。对于施粥者也有荣誉奖励。像浙江当时规定,施粥 30 到 49 担的,知县题写牌匾;施粥 150 到 399 担的,巡抚题写牌匾;施粥 400 担以上的,授予八品官员顶戴。这样就调动了民间救灾的积极性。

最后还有第四步,那就是避免出现连带的问题。

比如,灾荒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上涨。所以粮食的价格调控也是荒政的重要环节。18世纪清政府调控价格的主要手段是用仓储平抑价格。和明朝一样,清朝各地建有「常平仓」,听名字就知道,「常平」就是为了平抑粮价。具体操作手段是「低买平卖」,也就是在粮食丰收粮价低廉的时候买入粮食,在灾荒或粮食紧缺的时候平价卖出粮食。

你看,这就是《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书中还有大量的历史细节,相信也能给你启发。

好的,以上就是本周推荐的 3 本好书:《蓝图》《先验观念论体系》《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我又和你一起,盘点了本周最值得关注的新书。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是每周新书盘点的第52期节目,也就是说,从 2019 年 9 月的第一周,到2020 年 8 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每周新书盘点已经陪你度过了整整一年的时光,感谢这一年你对我的支持鼓励与陪伴,接下来的一年,我还会继续陪你寻找更多好书。

我是陈章鱼,祝你周末愉快,我们下个周末再见。

《蓝图》(李南南解读)

《蓝图》(电子书)

《先验观念论体系》(刘玮解读)

《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曲飞工作室解读)

《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电子书)

【点击以上链接,即可前往收听/阅读】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