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话题,是一家今年格外受到关注的公司,B站。
B站原本从二次元文化和游戏起家,可今年,有一波B站上的产品走进了大众视野。往大了说,有B站春晚、“后浪”宣传片、综艺节目“说唱新时代”。
往小了说,像什么“爷青回”“有内味了”“AWSL”“真香”这样的新词,罗翔、朱一旦、华农兄弟这样的网络名人,不都是从B站长出来的嘛?
如果你是一个B站用户的话,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B站很像一个正在沸腾,咕咕冒泡的火锅,不断有新的、有趣的东西涌现出来。如果非要给B站的这个特点定个性,我可能会说,它已经成为一个新兴文化的实验场。
得到上的蔡钰老师,最近在《蔡钰•商业参考》专栏里,一口气用了6讲内容来分享她研究学习B站的心得体会,因为她觉得B站是今年对她启发最大的一家公司。我学习了蔡钰老师的心得,很有收获。我发现B站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文化实验场,主要源于两个字,“共创”。
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跟你分享一下我从蔡钰老师的课程里摘录的一些笔记。
其实关于B站,蔡钰老师还有一个更接地气的评价,那就是,B站之于内容创作者,就像天桥之于郭德纲一样。一个人想踏上内容创作之路,B站是一个绝佳的演练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顺着“天桥”的逻辑往下说,一个内容创作者真的想要出名,自然是需要当好“逗哏”,也就是自己能够生产不错的内容。但这样还不够,他们还得有好的“捧哏”,也就是有人对他的内容进行实时反馈。B站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不错。
首先,B站的内容并不需要完全原创,很多内容生产者可以通过剪辑原有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这就相当于给逗哏提供了很多的原始素材。
蔡钰老师说,这种二次创作很像上个世纪兴起的“拼贴艺术”。拼贴艺术是拿各种现成的材料,比如报纸杂志、包装纸、布料等等,重新剪辑、排列、粘贴成新的绘画,或者雕塑。这种创作方式,大大降低了创作的门槛。
二次创作在B站发展得非常好,最开始是二次元,后来扩张到了其他领域,真人影视剧啊、音乐MV啊、综艺节目啊,都拿来当创作素材。
今天B站流传下来的很多经典视频,原本是平平无奇的桥段,但是被脑洞奇大的UP主们“拼贴”之后,就会变成一种后来被统称为“鬼畜”的视频类型。像是“诸葛亮骂王朗”、“金坷垃”、雷军的“Are You OK”之类的,都属于这一类。这些视频经常会带来魔性的笑点和诡异的魅力,B站官方也很鼓励这种玩法。
B站在这头鼓励民间二次创合作,在另一头也在花真金白银给他们补充弹药。
一方面,B站集中购买了一大批动画番剧、纪录片、文艺电影、老电视剧的版权,比如《哈利·波特》《海绵宝宝》《大秦帝国之崛起》;最老版本的四大名著它也买了。
另一方面,B站还把大量的自制内容开放给社区的创作者。
比如,B站在播放《风犬少年的天空》这部自制剧的同时,就主动发起了有奖征稿活动,鼓励用户用这部电视剧的视频素材,剪辑出全新的内容来。
对于这种“二次创作”的模式,蔡钰老师提到了一个词,叫“PUGC”。什么意思呢?在内容行业里,专业人士制作的版权内容叫PGC,普通用户制作的内容叫UGC。B站上用户做的事,被蔡钰老师称作是基于专业素材P,来进行的UGC。
那好,对于创作者来说,“逗哏”的素材有了。但是这还不够——因为创作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不然为什么会有“创作环境”这样的说法呢?
B站有一点很厉害就在于,他们还给创作者提供了千千万万的“捧哏”,这些“捧哏”就是弹幕。有一句调侃,叫做一个视频没有弹幕会不完整。
蔡钰老师在课程里举了个例子:B站有个短视频,是一辆自行车跟三轮车相撞,骑自行车的人掉下来落在了三轮车上,被三轮车带走了。只看这个视频,你可能会说“哈,有惊无险”。但这时候飘过两条弹幕,一条说“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另一条说“像极了爱情”,这么一来,你可能就会觉得视频戳中你的笑点了。这不就得归功于,有弹幕来当“捧哏”嘛。
相信关于类似的“神吐槽”、“神弹幕”你也看过不少。蔡钰老师有一句特别幽默的话,说每个月乌央乌央坐在B站上发弹幕的,是2亿个于谦。
而且,弹幕不仅仅可以喝彩叫好、戳笑点,它对整个B站社区还有几个关键的作用。
第一,弹幕进一步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人人都能掺合一脚。就算你不会拍视频、剪视频,发条弹幕贡献一条“神点评”,总可以吧?
第二,弹幕给一些视频赋予了新的灵魂,相当于完成了三次创作、四次创作……
蔡钰老师在她的课程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86版的《西游记》,这是大多数人的童年回忆,B站也买了这部电视剧的版权。
其中有一集是《三打白骨精》,一开头,猪八戒要孙悟空飞出荒山野岭去化斋,这时飘来一条弹幕说:“我拿你当师弟,你拿我当美团。”等到白骨夫人假扮的少女和老太太都被打死之后,屏幕上又飘来一条弹幕写着:“老娘的两个账号废了。”你看,1986年的孙悟空和白骨精,哪能想到自己的心情在几十年后的当下可以这么被诠释呢。咱们还可以做个假设,如果现在有一个B站的新人创作者,想要通过86版的《西游记》进行二次创作,那他看了这些弹幕,那可能就会受到启发,剪出一个《美团外卖小哥孙悟空》的视频。
咱们还可以继续畅想,假设10年后,B站和《西游记》仍然火爆。还会有新的用户,给《西游记》贡献最新的有趣的弹幕,还会有新的B站创作者从中获得启发,开始自己的内容之路。这使得在B站,无论多老的内容,都有开新花的可能性。
蔡钰老师觉得这一点是B站的视频产品和其他视频网站特别不一样的一点。她把这个特点称之为“连续”——你今天重看昨天一个视频,发现它比昨天多了30条弹幕,其中2条给它赋予了新的意义。明年再看,可能发现它又被带着明年语境的弹幕重新诠释了。所以蔡钰说,B站的视频,你永远都看不到它彻底制作完成的那一天。连续的内容产品永远都能被注入当下感。
好,刚才我们已经说了B站弹幕在整个社区里的两个作用。一个是降低创作门槛,另外一个是给老内容训练。
除此之外,B站的弹幕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相当于是内容创作者的陪练。它们会帮助内容创作者,快速筛选出观众喜欢的内容。
蔡钰老师在课程里举了华农兄弟的例子。他们是一对做养殖的兄弟,最早走红是因为养竹鼠,吃竹鼠。后来慢慢演化到吃鱼、吃鹅、吃牛蛙、吃香猪,都拍出来。
华农兄弟的视频拍着拍着,就产生了两个“梗”,用户在弹幕中会经常刷。
一个是“漂亮警告”。什么意思呢?华农兄弟在视频中,经常用手拎起一只竹鼠,赞叹一声:你好漂亮。然后下一个画面,这只竹鼠就被吃了。于是在后来,每当华农兄弟靠近一只竹鼠,对它反复打量的话,弹幕就会刷“漂亮警告”,意思是这只竹鼠命不久矣。华农兄弟后来在视频中,也会迎合观众,反复使用这个句式。
另一条叫“送终鸡”,这是一个谐音梗,跟韩国演员宋仲基的名字发音一样。为什么有这么一条弹幕呢?因为华农兄弟有几个视频是在院子里宰杀动物,这个时候会有一只公鸡无意中路过画面。观众们一看,这鸡是来给动物们送终啊,“送终鸡”这条弹幕就流行起来了。华农兄弟一看,这是好素材啊,于是后来的视频里,每期都会特意给这只鸡留出镜头,今年他们还专门给这只鸡拍了一条视频,向用户们证明,送终鸡没有被吃掉。
你看,明明平凡无奇的农村生活,在用户的筛选和反馈之下,出现了那么多有意思的表达。华农兄弟也在用户的反馈中,扩展了自己的内容方向。
如果你是B站用户,也会关注一些UP主的话,肯定知道有不少UP主,会有自己的“专属”梗。比如罗翔老师的“法外狂徒张三”,敖厂长的“我有一个哥们”。这些梗的出现,都不是单单靠UP主的努力,它们的诞生往往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UP主说了一句有意思、有记忆点的话,用户在弹幕中不断重复,接着UP主发现这句话用户喜欢,刻意多次使用,最后这句话才被凿实、成为这个UP主的梗。
所以你看,发条弹幕就是动动手指的事,但是在B站社区里承担了这么多的功能。相声界有一句话说,三分逗七分捧,这说的是没有了好的捧哏,相声就不好看了。我觉得在B站上,内容创作者和弹幕生产者也是同样的关系。
正是这种共创的体验,让B站成为一个巨大的实验场,任何一种新兴的文化都有可能在这里找到生长的土壤。
好了,以上就是我从《蔡钰•商业参考》中摘录的学习笔记。
其实在今年年底,专门花一期的时间和你介绍B站这家公司,是因为在过去几年中,我听到不少人都分享过这样的焦虑,那就是觉得自己被算法“绑架”了,正在逐渐陷入信息茧房。
我觉得,B站这样的存在,恰恰就是能帮助我们突破信息茧房,看到更大的世界。只要你稍微浏览过这个网站,相信你会感觉到,在B站中,有一群人因为一些小众爱好相聚,相谈甚欢,生机勃勃,这个群体还在日渐壮大。
我想,时时刻刻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过着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也是我们对抗“信息茧房”的一种方法。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参考材料:
《蔡钰•商业参考》063讲 B站独特在哪里?
《蔡钰•商业参考》064讲 B站产品内核:弹幕即共创
《蔡钰•商业参考》065讲 B站能成为一座“意义加工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