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快刀广播站又开始广播了。
2023年12月,我有幸参观了一次富士康在深圳的灯塔工厂。对于一个钢铁直男,那种赛博朋克的机械感是很难抗拒的,毕竟在我们看来,路边一台挖掘机如何高超地挖洞,要比小姐姐跳舞更吸引人。
富士康的那个车间大约几千平米,一个个机械臂在车间里一刻不停地工作。每台机器顶部都有一个红灯或者绿灯的状态码,所以整个昏暗的车间里,能看到一片片绿光在闪烁。就连某些环境出了问题,都是一台带着机械臂的自动小车过来,把有问题的产品拿走,整个车间我只看到不超过五个人,所以当时就想着一定要请富士康的专家来分享一次他们的数字化应用。
这周四晚八点,我终于邀请到富士康科技集团的首席数字官史喆博士,请他给咱们AI学习圈的同学们做了一场直播,重点讲制造行业如何拥抱AI,以及他眼中看到的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我简单给大家摘录几条直播精华。
首先,在介绍自己的经历时,史喆博士说,他大学时的专业就是智能制造领域,叫做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其实就是给机器设备当医生,研究怎么从设备上收集数据、研究数据和处理数据,然后再去分辨和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过去工厂里会有那种干了一辈子的老师傅,对机器摸一摸、听一听就能发现问题。现在是用科学和数据化的方式,让老师傅的经验变成所有人都能掌握的数据。
因为对于工厂来说,不管是富士康这样的大型工厂,还是中小型工厂,固定设备投入在整体成本里的占比很高。所以,数字化能让整个维护和运转体系变得高效而健康。
过去一年,不管是大厂还是创业团队,头顶都萦绕着一个词,那就是“降本增效”。有时候这个词甚至已经异化成了公司要裁员的标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史喆博士,问他富士康内部是怎么看待“降本”和“增效”的。
他说,在富士康会提四个词,分别是“提质”“增效”“降本”“减存”。对于制造业来说,不管是数字化还是智能化,都可以落到这四个方面,就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库存。只有在最短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东西,才会形成竞争力。
不过,如果仔细想一下,这三个条件在制造领域是“不可能三角”。但如果把任意两项放在一起,就有可能形成独特的竞争力,例如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就算质量可能稍微差一点,但我们可以赶紧出货,卖的过程中再不断进行产品的优化迭代就行。比如特斯拉第一代刚上市的时候,尽管存在很多质量上的缺陷,却满足了尽快上市的目标。
所以,在史喆博士看来,不管是数字化还是智能化,大家只能参考别人的做法,但没办法抄作业。因为每个公司面对这四个方面,想要解决的重点都不一样,甚至对富士康来说,不同的工厂和不同的车间,目标都不一样。所以重点是先有一个目标,再来反推其他方面。例如,对于一个造车的车间,如果目标是多少秒有一辆车下线,那就根据这个目标再反推,需要多少自动化,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场地和产量,这都是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然后,当聊到AI在富士康现在的应用时,史喆博士说,在富士康内部,有成百上千个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用在产品质检上的AI识图,用来安排生产的智能系统等。他还分享了一个在成都灯塔工厂的智慧派工案例,非常开脑洞。
这是一个用AI优化生产效率的案例。富士康用AI分析了每个员工在生产线上的所有操作,因为每个人其实都会有个体技能上的差异,有些人手快,有些人活儿细,有些人节奏稳定,这些都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到,然后系统会建议,某个员工的技能更适合某个岗位。
一条生产线上的职能有很多,过去如何分配工作,主要靠组长或工段长的个人判断,这对基层管理者的要求非常高。但有了AI之后,就可以用AI系统来分析某个员工的各种数据,然后告诉这个员工他的优势是什么,更擅长哪个岗位。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从整体上优化了生产线上的效率,二是对个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正反馈。员工心里会想,原来连系统都觉得我有这方面的优势,未来他可能会不自觉地精进自己在这方面的技能,形成正循环。
另外,因为史喆博士经常考察国内外的机器人的进展,所以他在直播中也分享了很多上个月他去硅谷看到的机器人产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打开文稿区链接看直播回放。
点击链接观看直播回放
https://www.dedao.cn/live/detail?id=oDNlLjbK45V3r6odzgOneJX1wjXq3uxNjL5ebY8yQW9DZva27kBmyRx0EMAGY8qE
好,今天的快刀广播站就到这里了。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转发给你的朋友们。明天咱们接着聊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