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快刀广播站又开始广播了。
关注年初CES展的同学,如果只能记住两个产品的话,那估计就是号称要颠覆iPhone的Ai Pin和卖得非常火爆的智能设备Rabbit R1。
最近半个月,它们都陆续开始交付第一批产品,但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专业的测评网站上,质疑声层出不穷。例如,国外博主Mishaal Rahman在自己的老手机上复现了R1的一些功能,然后发出了灵魂拷问:“这怎么算是一款AI应用,这就是一个安卓应用啊。”
我看了一批评测视频,最大的印象就是R1虽然有语音交互功能,但是交互反馈并不流畅,并且它引以为傲的视觉识别功能也非常粗糙。
媒体Inverse副主编Raymond Wong用R1识别自己桌子上的数码设备时,只能识别出是照相机,却分不出是徕卡还是富士,而识别手机的话,只能分辨出是苹果手机,却分不出型号。要是这种分辨精度的话,那R1就变成一个非常尴尬的设备了,想象一个场景就知道了,未来我拿着它,摄像头对着迎面走来的一个朋友,我问R1这人是谁,它告诉我:“对面走来的是一个男人。”
R1这款设备刚发售时,我也想去订购,但可惜太火了,当时没订上。这款设备还是有一些非常创新的地方,例如语音交互的方式,例如整个工业设计都很有特色。
但我觉得,R1的团队不应该在还没推出第一个版本的产品时,就先喊出要“颠覆智能手机”这样狂妄的话。至少从现在的功能来看,如果能结合手机做出一些有意思的应用,R1就完全可以收获一批硬核的数码爱好者,但是如果想靠着AI硬件的噱头,试图取代手机,那就有点太不自量力了。
不过,这仅仅是Rabbit公司推出的第一款AI硬件产品,我们完全可以静观其变,希望他们能不断迭代出一款真正的AI硬件来。
借着这个话题,我也想跟同学们分享一下我自己是如何看待现在层出不穷的AI新产品的,特别是跟AI沾上边的硬件产品,例如AI笔记本、AI手机、AI电脑,等等。
首先,我坚信未来的很多设备都会变成AI驱动,我们的使用体验也会更加自动化。你想,如果有了传感器和各种数据,那么让AI作为中控,去指挥家里的扫地机、洗衣机、洗碗机等,没啥不可以。再比如,让AI根据家人的活动和动作,来决定不同房间的灯光亮度,等等。我们的手机、电脑用起来也会更加方便。
不过最近经常有同学问我,要不要买某某新出的AI手机或AI电脑,因为宣传介绍说电脑可以帮你做PPT、帮你写报告,等等。
我想说的是,任何硬件的生产都是有严格周期的,例如外观,例如模具的制造,例如试生产等等,他们的功能应该都是在半年前的AI水平的基础上开发的。所以,如果你只是想体验最新的AI产品的话,其实用各种网页就可以实现了,不一定非要买一个AI硬件。
任何一个产品,第一波用户很多都是产品尝鲜者,这说法听起来还挺正面。不过几年前,在手机应用层出不穷的时候,像我这样的产品经理群体,一般都是很多手机应用的第一批用户,会被叫做“产品蝗虫”,就是新产品出来后,一窝蜂地上去体验把玩几天,然后就一窝蜂地涌向下一个新产品。
作为产品尝鲜者,我最近也买了好几部声称加了AI功能的手机,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功能是这三个:一是每个手机都有一个聊天助手,你可以向助手问问题、搜索、对话、让它帮忙写文案,等等。但是这个助手,不管是跟ChatGPT还是跟Kimi、智谱的网页版相比,交互反馈都要弱很多。
二是你打完电话之后,这个助手会帮你出一份AI总结和摘要。这个功能估计对经常要打电话的商务精英来说比较适用,对于我这种来电都是骚扰电话的人,这功能就没啥发挥空间了。
三是拍照时,可以AI帮你加高清,帮你自动消除背后的路人,这个功能还比较实用。
如果你是像我一样的产品尝鲜者,对所有数码设备都感兴趣,那可以多弄点产品体验一下。但如果你是想用AI来解决问题,先不要着急买这些设备,更不要第一时间买,因为AI类型的产品,只有上线后,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和用户反馈,才能向前进化,等系统稳定后,再考虑要不要买,这样会更好。
如今有太多的AI新产品了,有时我们特别容易陷入焦虑,生怕一个模型没有体验到,一个AI产品没有用到,一个内测申请没有通过,就错过了一个时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如果真是一个好产品,例如微信,你是第10000名用户还是第1亿名用户,在使用上也不会有什么差别。
回到自己的需求本身,用合适的产品解决问题最重要,别逼着自己一定要用AI产品才觉得够先锋。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都在呼唤的AI学习圈同学群,已经开启招募啦。如果你对AI感兴趣,期待在AI时代找到新解法、新机会,现在就点击文稿区图片,扫码加入我们吧。
好,今天的快刀广播站就到这里了。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转发给你的朋友们。明天咱们接着聊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