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丨08 莱辛

【人物介绍】

莱辛,生于1729年,卒于1781年,德国启蒙思想家,戏剧批评家,在推动近代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方面功劳卓著。

【正文】

莱辛是个德国人。他是一名路德派牧师的儿子,在莱比锡大学读过神学。但是他不愿以宗教为业,经常逃学。他父亲听到这件事以后,把他叫回家,让他选择退学或改学医。莱辛既不愿意当医生,也不愿意当牧师。他虽然答应父亲,又回到了莱比锡,却继续为一些他喜爱的演员朋友们做借贷担保人。后来这些人从莱比锡逃走,莱辛为了避免因债务而被捕,被迫逃往维登堡。

逃亡途中,他不得不长途步行,忍饥挨饿。他先到柏林,在那待了几年,为一些剧院的宣传刊物写文章,挣很低的稿酬维持生计。后来他又给一个准备做环球旅行的有钱朋友做私人秘书。他们刚起程,七年战争就爆发了。这个朋友被迫从军,坐上第一辆马车就回家了。莱辛再次失业,流落在莱比锡街头。

但莱辛是个善于交际的人,很快他又找到了一个新朋友,名叫克莱斯特。这个朋友白天是军官,晚上则是诗人,个性十分敏感,他让饥饿的前神学家莱辛看到了慢慢步入这个世界的新精神,但是克莱斯特在库奈尔斯多夫战役中阵亡了。莱辛在山穷水尽之下,不得不当了一名报刊专栏作家。

在此后的一段时期里,莱辛又为布莱斯勒要塞司令当了一段时间的私人秘书。由于驻防生活枯燥乏味,他认真地研读起斯宾诺莎的著作。

然而这一切还是解决不了日常生活的问题。莱辛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四十岁了,他想成家。他的朋友们建议任命他当皇家图书馆的管理员。但几年前发生的一点儿事让莱辛成了普鲁士宫廷中不受欢迎的人。他第一次访问柏林时就结识了伏尔泰。这个法国哲学家很慷慨,完全没有架子。他允许这个年轻人借阅自己即将出版的《路易十四时代》的手稿。不幸的是,莱辛匆忙地离开柏林时,把手稿打在了自己的行李中。伏尔泰本来就对吝啬的普鲁士宫廷的劣质咖啡和硬板床很恼火,此事一出,他马上大喊自己被盗了,那个年轻的德国人偷走了他最重要的手稿,警方必须监视边界等等,完全像个客居外国的普通法国人。几天之后,邮差把他丢失的手稿还了回来,里面还附有莱辛的一封信,这个直率的德国青年在信中对敢于怀疑他诚实的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这场小风波应该很容易被人遗忘,但在十八世纪,小风波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直到将近二十年以后,腓特烈国王仍然喜欢他那位暴躁的法国朋友伏尔泰,所以不让莱辛在宫里出现。

因此,莱辛告别了柏林,来到汉堡。据说这里要新建一座国家剧院。但是这项规划未能实现,莱辛在绝望中接受了一个职位,在爵位世袭的布伦斯威克大公爵的图书馆当管理员。沃尔分布特成了他的新家,虽然这里不算是大城市,但大公的图书馆在德国却是首屈一指的。里面存有一万多部手稿,其中好几部都是历史上宗教改革史上最重要的文献。

流言蜚语主要源自无聊。就因为这个原因,在沃尔分布特当过艺术批评家、报刊专栏作家和戏剧散文作者的莱辛成了令人怀疑的人,他不久就再次陷入困境。这倒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事,而是有人说他发表了一系列攻击路德旧派神学正统观点的文章。

这些布道文实际上是汉堡的一位前任牧师所写,但布伦斯威克大公想到在他的领地爆发宗教战争就感到惶恐不安,便命令他的图书馆管理员谨慎行事,避开一切争论。莱辛按照主人的要求做了,然而当时谁也没有明确说不能用戏剧的形式来写,于是莱辛开始工作,用戏剧展示了自己的观点。

于是《智者纳旦》这部戏诞生了。主题非常古老,喜欢古典文学的人可以在薄伽丘的《十日谈》里找到它,在《十日谈》中,它被称为《三戒之殇》。情节如下:

从前有一位伊斯兰教的王子想从他的一个犹太臣民那儿榨取一大笔钱。但因为他没有正当的理由剥夺这个可怜人的财产,就想出一条诡计。他派人把这个受害者找来,对他的学识和智慧大加赞赏一番,然后问他,现在流传最广的有三种宗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这三种宗教当中,我问你,你认为哪一个最正确呢?

这个令人尊敬的长者没有正面回答王子,而是说:“噢,伟大的苏丹,我给您讲个小故事吧!从前,有一个特别富有的人,他有一个非常漂亮的戒指。他立了一个遗嘱,说他死后,哪个儿子手上戴着这个戒指,那个儿子就能继承所有的家业。他的儿子后来也立了同样的遗嘱,孙子也一样,这样过了好几百年,戒指代代相传,一切顺利。但是最后拥有戒指的主人,他有三个儿子,他都很喜爱,无法决定将戒指传给哪一个。于是他到一个金匠那里,让他做了两个和自己手上的戒指一模一样的戒指。临终时,他躺在床上,把孩子都叫来,为每个人祝福,给了他们每人一个戒指,他们也都认为自己是唯一得到那个戒指的人。父亲一下葬,三个孩子都宣布自己是继承人,因为他们都有那个戒指。这导致了许多争吵,最后他们将这件事情交给伊斯兰法官。由于这三个戒指一模一样,连法官也无法断定真伪,于是这个案件就拖了下来,很可能会拖到世界末日。阿门!”

莱辛用这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证明了他的观点:没有哪一种宗教可以垄断真理。人的内心世界比表面上遵奉某种规定的仪式和教条更有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友爱,任何人也无权把自己视为完美无缺的偶像让别人来崇拜,也无权宣布“我比其他任何人都好,因为只有我掌握着真理”。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