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万没想到》这本书里,作者万维钢说,电影、文学作品这些看似只有人类大脑才能做的东西,其实大数据也能做。他讲了几个大数据进行思想文化创作的例子。
比如,去年大热的美剧《纸牌屋》,它就是大数据创造的。拍摄前,制作团队挖掘了2500多万用户的观影偏好,预测政治类戏剧能火,然后他们追踪用户重复播放的片段、统计男主角凯文•史派西的收视数据等等,在这些数据分析之上创作了剧集。不出所料,《纸牌屋》一经推出后便大受欢迎。
还有一个电影网站,在这个网站上任何人都能做编剧,写出一部电影剧本。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原来,网站的参与者是一群理工极客,他们把很多电影的剧情分解成小桥段,然后把桥段编上序号,假如你想在动作电影里来一场追逐戏,那这个网站会告诉你,追逐戏一共有57种不同的桥段可供选择,这个桥段最近3年被用了13次,那个桥段用了3次,这个桥段更适合青年人的口味,那个桥段家庭主妇更喜欢。这样,你可以轻松写一部电影。
再比如,有一款APP,录入了唐诗、宋词的关键字词,计算出词汇出现的频率,比如“愁”,“江南”这类词汇在词牌“忆江南”下出现的概率最高,当用户登录APP后,根据词牌名和用户编写的内容,软件会推荐关键字,帮你纠正平仄音,自动生成唐诗宋词。
文章源自:《万万没想到》
撰稿:张帅冰
讲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