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是节目开播第一天,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和你聊聊最近的新鲜事儿了。不过,在正式开始之前,我还有一件事情要完成。
还记得上周五吗?我追着邵恒问了两个问题,问她选题的标准和用户发生的改变。邵恒回答完以后,反过来,她也对我提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很重要,也很犀利,简直是灵魂拷问,我认真思考了很久。她的两个问题是:
第一,升级改版后的《得到头条》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改?
第二,未来一年,你会重点关注哪些领域的话题,你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框架是什么?
下面,我尝试着给出我目前的思考结果。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升级改版后的《得到头条》有哪些不一样?
首先是形式上有一个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这个栏目会从每天花10分钟聊一个话题,变为每天聊2~3个话题。换句话说,咱们每天聊的事儿更多、信息量更大。
当然,我也知道,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所以,仅仅是信息量大,对你没有什么价值。我要做的,是用一个尽可能简洁的思考框架,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不仅让你记得住、带得走、用得上,还要让你收获一个观察世界的框架。
举个例子。今年上半年,有三个词热度特别高,分别是:三孩政策、袁隆平、碳中和,那我问你,这三个词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去了。说起三孩政策,舆论关注的焦点是它到底能不能扭转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但是这个维度太单一了。事实上,理解人口政策,不单单要看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是否匹配,更要注意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否匹配。中国之所以能够实行三孩政策,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粮食问题和能源问题上有了突破口,可以大大缓解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说起粮食问题,你当然就能联想起第二个关键词“袁隆平”了。
在粮食问题上,最近有一个消息,就是耐盐碱地的海水稻获得了技术突破,让中国可以凭空多出1/6的耕地,而海水稻是由农业科学家陈日胜发现、培育,由袁隆平团队跟进研究、推广的。袁隆平把海水稻技术的推广,看成他生命中最后一项任务。
而说起能源问题,刚才我们提到的第三个关键词“碳中和”,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全球领先,现在光伏和风力发电都可以实现平价上网,而且未来的发电成本还会大幅下降。这就突破了传统石化能源资源的限制。
你看,粮食问题和能源问题上的技术突破,让中国有底气解决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这才构成了出台三孩政策的基础。所以,三孩政策、袁隆平、碳中和这三个看上去毫不相关的词,竟然可以用一个简洁的思考框架串起来。
这就是提供新视角的本质。它是把已有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关于结构化,吴伯凡老师打过一个比方。他说读书的目的,不是往大脑中搬运一块块材料,然后杂乱无章地堆在那里,而是等新材料进来以后,我们把它用来重建自己的知识大厦。一开始可能是茅草屋,然后把茅草屋拆掉盖土坯房,然后把土坯房拆掉盖砖混小二楼,然后把小二楼拆掉,盖钢筋混凝土大厦。
所以,升级后的《得到头条》不是在为你搬砖,而是在帮你盖房子。邵恒问我,升级改版后的《得到头条》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改?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好,我接着来回答邵恒问我的第二个问题:未来一年,我会重点关注哪些领域的话题,我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框架是什么?
我是学经济学出身的,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最大的经济奇迹,就是中国的崛起。所以,用全球的视野,来观察中国的问题,是我们这代人的首要任务。
观察什么?当然就是中国的新现象、新实践,以及对它们的新解释。
我们会一起去看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大大小小有趣的事情,从碳中和、先进制造、数字化转型,一直聊到最新的消费现象和文化潮流。当然,还有国际局势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反过来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在《得到头条》,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加入这项事业,贡献我们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那怎么观察呢?每天的《得到头条》只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我和我的团队对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一定要“超越现象,给出坐标”。换句话说,我们要把一个孤立的事件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坐标下,再呈现给你看。
具体来说,我们会给出三个类型的坐标。
第一个坐标,是“历史坐标”。
马克·吐温有一句话,“历史并不重复,但总在押韵。”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面对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其实,历史上大概率发生过类似的现象,这就是历史的“韵脚”,完全可以作为当下的参考。
举个例子。现在各行各业都在紧锣密鼓地搞数字化转型,其中一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那么顺利。如果你去看历史,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统行业的大公司开始陆续引进计算机系统,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当时这些企业也遇到了类似的转型困境,它们那会儿的解决思路,没准儿对当下的问题有重要启发。
再比如,现在各国政府都在对互联网巨头发起反垄断调查。如果去看历史,你会发现,19世纪末的美国,也正在对“互联网巨头”发起反垄断调查,只不过,当时的“互联网”是铁路,涉嫌垄断的是铁路大亨。当时的铁路大亨是怎么为自己辩护的?那些铁路公司最后都怎么样了?把这些事情连起来看,会非常有意思。
有一句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以,你关注的现实问题,我和我的团队,要试图回到时光的深处,帮你找到这件事在人类历史上的韵脚,也就是那些遥遥呼应的相关事件。
这是第一个坐标。
那还有第二个坐标,是“未来坐标”。
每天会有很多事情,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但是,它们在未来坐标的衡量下,价值是不一样的。
比如,央行“放水”了吗?美联储降不降息?等等,这些短期波动方向总在变化,彼此总会相互抵消。所以,在未来坐标下,它们的价值不大。
但是,另一类事件,比如人口、技术创新这些因素,它们不会大起大落,而是缓慢而坚定地朝同一个方向变化,它们才是未来社会经济的决定性变量。你肯定发现了,这就是何帆老师提出的“慢变量”。
每当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我们都会用“未来坐标”去衡量一下,看看值不值得放到《得到头条》里跟你说。
比如,同样是商业现象,茅台再牛,但离不开一方水土和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以它只是商业上的一个特例;而一家新创业的奶茶店虽小,但是只要它用了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没准儿就会迅速放大规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会睁大眼睛,用“未来坐标”为你筛选出最值得关注的事物。
当然,我们手里还有第三个坐标,叫做“系统坐标”。
也就是说,我们还要尝试把一个孤立的事件、概念,还原到一个系统当中。
系统模型有很多,比如曾鸣教授提出的“点线面体”,这就是一个系统。如果一件事情是一个点,那么你可以根据这个点,试着还原它所附着的线、面、体,分别是什么;线、面、体的变化是怎么影响这个点的走向的。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三孩政策就是一个点,它取决于几条交错的线:经济发展趋势、资源环境约束、国际竞争压力,这几条线共同组成了长期人口政策的基本面,而这个基本面又是附着在中国的整体国策这个“体”上的。
除了“点线面体”模型,你还可以试着把事件还原到一个动态复杂系统当中,看它到底是要素层面的改变,还是连接和功能层面的改变?它是影响了流量还是存量?或者,看它有可能与其他哪些事情相互影响碰撞、发生化学反应,甚至是引发“蝴蝶效应”?有时候,我们一起来开开这样的脑洞也不错。
总结一下,在《得到头条》,我们会用“历史坐标”“未来坐标”和“系统坐标”这三个工具,为你逼问出每天的新鲜事背后的价值。
过去两年,感谢邵恒为我们做的服务,也祝福她的新尝试、新项目能获得成功。
而我和我的团队从今天开始,要郑重地邀请你,和我一起来共同创作这个新的《得到头条》。你所在的行业和地区,正在发生哪些新鲜事?关于这些新鲜事,你有哪些更好的理解视角?请一定告诉我。我们一起来交换思想、切磋手艺,不亦快哉!
好啦,咱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