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上半年盘点:印度、基建、90后理财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来接着盘点上半年的关键词。今天要说的三个关键词是:印度、基建、“90后”理财。

来看今天的第一个关键词,印度。

印度疫情从4月份起出现大暴发,最高峰时单日新增感染人数接近40万,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印度疫情。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始至终,美国一直没有关闭来往印度的航班。对比2020年上半年欧洲疫情暴发时,美国政府马上停飞了来往欧洲的所有航班。为啥美国政府对印度如此“不设防”呢?

我在徐弃郁老师的《全球智库报告解读²》中,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视角,就是美国经济对印度的依赖。说白了,美国不关闭来往印度的航班,最主要的不是为印度考虑,而是美国自己的经济结构不允许。

美国经济对印度有多依赖呢?以中国作为参照就很清楚了。徐弃郁老师在报告里指出,美国在制造业上依赖中国,在IT服务业上严重依赖印度。目前美国有5个产业门类主要依赖中国的供应商,这五个产业分别是:制造业、零售业、能源与基础设施、医药与生命科学、IT与互联网。但是,包括这五个在内的几乎所有产业门类,美国都依赖印度来提供IT服务,只有军事和大学教育这两个门类除外。可以说,印度IT服务已经深深嵌入到美国经济体当中,根本无法切割。一家美国智库认为,如果非要做一个对比的话,美国经济对印度的依赖要比对中国更大。

目前,印度本土有200万人在为美国企业提供IT服务,还有将近30万印度人拿着美国签证在美国的IT行业打工。更重要的是,印度的IT服务不光是量在增加,质也在提高。印度正在从低端的IT外包服务,往价值链的高端走。报告里还有一个数据:美国最重要的创新人才当中,来自印度的移民比例最高,达到了7.5%。美国很多高科技巨头,像谷歌、微软、IBM的CEO都是印度裔,如果再算上CTO的话,印度裔的比例更高。

所以,一旦美国关闭往来印度的航班,美国的IT行业以及其他各个产业门类都会受到冲击。事实上,在这波印度疫情暴发之前,拜登政府正在酝酿一个大招,就是推动开放高技术人才的移民政策,主要是为了更多地引进印度裔IT人才。印度疫情一来,拜登政府的移民计划可能得推迟了。

好,来看今天的第二个关键词,基建。

3月31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将在8年内完成共计超过2万亿美元投资,用来振兴美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围观群众戏称,这是“美版四万亿”,当然规模要大得多,2万亿美元那可是约13万亿人民币。有人担心,美国政府从哪里搞这么多钱?财政赤字会不会继续恶化?也有人担心,美国政府到底有没有这个执行力?毕竟,从之前奥巴马政府修高铁的结果看,情况不容乐观。

最近我和财经作家肖磊聊了聊,他的微信公众号叫“肖磊看市”,很有见地,推荐关注。肖磊老师有个观点,和前面的观察角度都不一样。他认为,美国搞国内基建,最大的障碍不是没钱,也不是没效率,而是美国的全球化战略。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知道,“基建狂魔”这个称号曾经是属于美国的,20世纪美国的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是全球第一。那时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靠“内循环”,所以大力搞国内基建。但从1980年代起,全球化加速,美国产业为了寻求更大收益大量转移到海外,如今美国有一半的消费品需要进口,企业50%以上的利润来自海外,大部分科技人才需要依靠移民。

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人口加速往东西海岸线和南部边境集中,因为东海岸靠近欧洲、西海岸靠近亚洲、南部边境靠近拉美,便于接收廉价劳动力。这时美国的基建发展方向,就从面向国内为主的公路、铁路,变成了面向全球为主的航空和海运。在巨大的需求推动下,美国研发出了全球最强大的航空发动机和海上动力系统;但与此同时,美国的内陆交通需求在持续萎缩,美国曾经修建的40万公里铁路,如今只剩下不到20万公里还在运营,而且是以货运为主,高速公路建设也基本停滞。

肖磊认为,美国如果继续保持以“外循环”拉动的全球化战略,人口和资源就会继续向东西海岸和南部边境集中,美国中部的衰落就是永久性的。如果美国政府花大力气搞国内基建,大兴公路、铁路,搞几横几纵,显然不符合经济规律,因为已经没有需求了。那么,美国有没有可能放弃全球化方向,回到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呢?也不可能。从1980年代开始的这轮全球化,其实是美国从产业资本阶段升级到金融资本阶段所要求的结果,逆全球化是不符合金融资本的根本利益的。从这个角度说,美国要振兴国内大基建,不大可能实现。

以上是肖磊老师的观点,他的观察视角对我很有启发。不过我想补充一点,按照这个思路,美国的基建倒也不是完全没得干。你想,就算不搞内陆的几横几纵,美国只加强东西海岸线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呀,毕竟现在从旧金山到洛杉矶都还没有高铁呢。

来看今天的最后一个关键词,“90后”理财。

今年年初,一名本该离公众视野很遥远的基金经理,突然登上了热搜,被一众“90后”奉为YYDS(永远的神)。他就是张坤。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张坤是易方达的一名基金经理,因为他的基金业绩突出,吸引了一大帮“90后”基金投资者,他们成立了张坤全球后援会,像追星一样为张坤打榜。但是,一个月之后,张坤管理的基金突然暴跌,张坤的“粉丝”们又开始质问他,到底会不会炒股?你看,这个过程,是不是很像娱乐圈的“捧杀”啊。

今天咱们不讨论捧杀基金经理是对是错,我是从张坤事件中看到,“90后”的投资理财风格,好像和之前的老基民、老股民都不太一样。有两个新趋势。

第一,“90后”理财充满了娱乐精神。

除了把基金经理捧成爱豆,B站、小红书的UP主们也成了给“90后”基金启蒙的大神。有一些号称拿百万资金实操的网红,会每天发视频,比如“手把手教你买基金”“保姆级基金入门教程”等等。很多年轻人觉得他们讲得很有道理,虽然也没完全理解,但是好像挺厉害的,就入场了。他们买基金,就有点像给主播刷个火箭,凑个热闹。

第二,“90后”理财也不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研究K线图,而更像是一种社交行为。这一点,倒是和交易大厅里面炒股赚买菜钱的大爷大妈挺像。

比如最近有一个热词叫“深圳女孩”,它是指这样一类女孩,她们每次聚会不聊明星八卦,而是聊怎么买房、炒股、炒基金。不懂点理财,根本融入不了她们的社交圈。不仅如此,翻开“90后”的朋友圈,你会发现,要么是赔了的在哀嚎着“绿我可以,绿基金不行”,要么是跃跃欲试地在喊话“理财小白,求抄大神作业”,自己不发点理财相关的信息,感觉会被朋友圈抛弃。

在一些基金讨论区,甚至开始出现相亲征婚信息,男女双方提问的话题,从房子车子,变成了持有基金的类型和收益率。我专门做了一下统计,在白酒、医药、新能源等累计收益率高的基金讨论区,评论区的征婚消息最多。我还在基金讨论区看到一位“90后”的留言:以前,往往要通过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察觉到跟另一半的三观不同。但在这里,通过对方买的基金就能看出来。比如爱买中高风险基金的女生,就跟求稳的自己价值观有差异,日后很可能无法相处。

你看,很多人说“90后”理财比较盲目,但是“90后”自己似乎又玩得有滋有味,把理财当娱乐、当社交,这不也挺好?

好,说完了三个关键词,我广播两条得到快讯。

《商业参考》主理人蔡钰老师说,上半年她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叫《中国童话》。这是一本看名字可能会错过的书,里面的故事,都是从中国传统经典当中梳理出来,再改编成现代白话文的,其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神笔马良、田螺姑娘等民间故事,成年人适合读,也适合讲给孩子听。这本书,得到电子书就有。这段时间我每天睡前都会给娃读上一篇,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

今天,罗胖的启发俱乐部请来了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老师。李丰老师是被罗胖、李翔紧盯的“最强大脑”,蔡钰老师说他是“行走的商业维基百科”,他的观点多次被刘润、香帅引用。今晚8点,李丰老师会在启发俱乐部分享他对新能源车的终局猜想,以及中国品牌崛起的规律,现在就预约直播,不要错过!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继续为你盘点2021年上半年的关键词,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