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来接着盘点上半年的最后两个关键词:苏伊士运河、新冠疫苗。
先看第一个关键词,苏伊士运河。
今年3月,一艘名为“长赐号”的超大型货轮在苏伊士运河被卡住,运河交通大堵塞,整整一个星期之后才恢复通航,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历史上,苏伊士运河发生过多次拥堵事件,但这次拥堵的时间特别长、造成的经济损失特别大,前所未有,被媒体称为“世纪大堵船”。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苏伊士运河被堵之后的几天之内,一些国际物流服务平台收到的关于中欧班列的咨询量暴增,中欧班列的去程和回程都出现“爆仓”。可以说,在苏伊士运河“堵船”和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海运费用大涨的背景下,中欧班列起到了为全球物流“托底”的作用。
既然说到这儿,我就多补充两句中欧班列的背景。中欧班列是从中国开往欧洲的快速货运班列,今年正好是中欧班列开通第10年。2011年3月,首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发出开往德国杜伊斯堡。10年来,中欧班列开行累计超过4万列,有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2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货值超过了2000亿美元。特别是新冠疫情当中,全球航空和海运运力遭受严重冲击,中欧班列凸显出了陆路贸易运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当然,我也要提醒你注意一点,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陆运还无法替代海运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我来给你算一笔账。中欧班列一趟最多能拉200个标准箱,你猜猜,这次造成苏伊士运河堵船的肇事者“长赐号”货轮,一船能装多少个标准箱呢?20000个,是一趟中欧班列的100倍。2020年全年,中欧班列一共发了113.5万个标准箱,而中国的港口吞吐量是2.6亿个标准箱,这中间差了两个数量级。未来可能需要在技术上有一种革命性的突破,陆运才可能完全替代海运的地位。
另外我还注意到,在这次堵船事件中,中国社科院海洋法治研究中心的专家张文广,指出了一个我们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海运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行业,“长赐号”的背景就很复杂,船东是一家日本企业,承租人是一家中国台湾企业,运营方是一家德国企业,船员来自印度。
你看,这里头虽然牵扯的国家很多,但并没有英国什么事。但奇怪的是,事故发生后的争议解决,全都和英国有关。比如保赔保险,是由英国保赔协会提供的;船东和承租人签订的租船合同,明确约定合同适用于英国法和英国诉讼。这说明了什么呢?虽然从表面上看,英国的海洋势力已经大大衰落,但在国际海运争端解决领域,英国还保留着强大的软实力。
张文广还指出,中国现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海运大国了:海运量世界占比达到26%,全球第一;注册运力1.8亿载重吨,全球第二;全球前20大货物吞吐量的港口,中国占15个;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占7个。但是,“我国在国际海运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与我国的实力不相匹配,涉外案件中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中国法的比例不高,我国海事法院和仲裁机构受理的国际案件依然不多。”
如今,我们正在努力改变这个格局。张文广说,“为全球海运争议解决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既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大国应有的担当。”看到这儿,我又想起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我们以前一直是玩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亚投行的成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制定游戏规则是多么重要。”
来看第二个关键词,新冠疫苗。
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球有13种主要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这13种疫苗主要分为四个不同的技术路线:第一种,核酸疫苗,也叫做mRNA疫苗,代表厂商是美国辉瑞和美国莫德纳;第二种,腺病毒载体疫苗,代表厂商是俄罗斯卫星V、英国阿斯利康、美国强生、中国康希诺;第三种,灭活疫苗,代表厂商是中国科兴、国药北生所、国药武汉所、中国康泰、中国医科院生物所、印度巴拉特;第四种是重组蛋白疫苗,代表厂商是中国智飞。
我们在这里不去分析各家疫苗具体的技术差别和实际效果,只想提醒你注意一点:在四种技术路线中,英国疫苗和俄罗斯疫苗只选了其中一种;美国疫苗覆盖了其中两种,而中国疫苗覆盖了其中三种。在全球获批的13种主要疫苗当中,中国疫苗就有7种。
为什么中国能在多条技术路线上同时突破呢?这是因为,在疫情暴发初期,科技部就对5条技术路线进行了全面布局。这5条技术路线,除了前面说的4种,还有一种是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我记得在半年前,看到《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报道说:“同时布局5条技术路线,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保成功。如果把疫苗研发比喻成一场战斗,就需要尖刀连、主力部队、空降部队……不同疫苗有不同特点,发挥不同的优势,在配合作战中打出不同建制的组合,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攻下‘山头’。
“应急攻关项目支持下的5条技术路线,每条技术路线都有1到3个团队进行研发,每个技术路线都由多个单位形成合力,从企业到高校、科研院所再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顶尖学术机构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夜以继日投入研发。”
现在,除了已经获批上市的三种技术路线的疫苗,采用其他技术路线的国产疫苗也在路上。有人说,这是中国在疫苗研发过程中实施“饱和式攻击”战略的胜利。
前两年有一句网络流行语,叫“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我想把这句话稍微改改,用在科技研发上,叫做“小国才做选择题,大国当然是全都要”。中国在疫苗研发上的“饱和式攻击”,并不是特例,而是已经摸索出来的一套成熟打法。
要知道,在科技界,“点错技能树”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比如多年前电视机产业有等离子路线和液晶路线之争,当时的电视巨头松下全面押注等离子,没想到后来液晶电视成为市场主流,松下电视全面败北。
再举个例子。用于生产芯片的光刻机领域,在1990年代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就是被卡在了193纳米的深紫外光,没法继续突破。为了能制造出波长更短的光源,当时光刻机领域的龙头老大日本尼康选择了一种新型激光,又叫“干刻法”,而名不见经传的荷兰小公司阿斯麦与台积电合作,搞了个“湿刻法”,又叫“浸入式”光刻机。结果证明,“湿刻法”比“干刻法”投入产出比更高,阿斯麦的浸入式光刻机一下子就抢占了市场。等尼康反应过来,也开始研发浸入式光刻机时,技术上已经落后了一两年。最后尼康被阿斯麦远远甩开,市场地位一落千丈,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目前,在大国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怎么才能避免这种“点错科技树”的悲剧呢?中国的解法就是“饱和式攻击”,对所有技术路线全面下注,哪个机会都不放过。
就拿新能源领域来说,中国在光伏、风电、核电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特别是光伏发电,已经占据全球70%的产能。在新能源车赛道,一开始有纯电动、混合动力、氢能源几种技术路线齐头并进,中国也是在这几条技术线路上同时布局。现在形势逐渐明朗,纯电动应该是未来的主流,而中国也跑出来了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新能源车企。不幸的是,习惯于单面下注的日本产业界这次好像又点错了技能树,这些年全面押注氢能源车,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在内部已经形成了利益群体,尾大不掉。
看来,在未来的科技竞赛中,一国有没有实力和魄力进行“饱和式攻击”,对所有技术路线多头下注,会成为决定一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好,上半年的24个关键词,我就全部为你盘点完了。从下周起,我们要正式开始下半年的长跑了,加油啊。
最后,还是广播两条得到快讯。
你可能注意到了,6月30日起,知识城邦有了一个小变化,就是新增了@互动功能。你在发笔记的时候,可以点击右下角的@标志,随手艾特你在得到的同学、好友,他们能在消息栏里第一时间看到你的消息;你也可以@得到或者@城邦小助手,推荐自己的笔记,这样会大大提高被官号转发的几率哦。
7月5日,《华为·数字化转型必修课》的第一次权益直播来了,华为数据架构与治理专家马运,会在线分享企业数据治理的真方法!这场直播是给购课用户的专享福利,你可以自己看,也可以通过分享邀请码,邀请朋友一起来看直播。此外,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当中,我们还会邀请5位华为数字化专家来到权益直播课堂,向同学们汇报华为数字化转型的最新进展。现在就加入这门课,还赶得上周一的直播,和2万名同学一起打造一个数字化转型的学习社区。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