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最近,高考成绩已经下来了,全国各地的考生正在报志愿。不少家里有考生的亲戚朋友都在问我,报啥专业方向好,有没有啥建议?说实话啊,报志愿,兹事体大,我不敢随便给建议。但是,我给你搜集了一些有用的情报,供你参考。
比如最近我看到一份有意思的报告,叫做《“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在2019年发布的。虽然是两年前的报告,但它的测评数据非常扎实,迄今我还没找比这份报告更权威的版本。一共有77.2万高考考生参与了这次高考志愿测评,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62个市、县,最后得出了这份报告。
说实话,这份报告刷新了我对“00后”年轻人的认知。
我自己是2001年参加高考的,那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所以当年最热门的人文专业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这些。但是根据这份报告,“00后”最无感的十大人文专业里面,竟然包括了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等我们通常认为的“热门专业”;而高居“最无感”前三名的人文专业是,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总之,与“钱财”沾边的行业,好像“00后”都不怎么感冒。
那么,“00后”最感兴趣的人文专业是什么呢?万万没想到,高居前三名的竟然是,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要知道,这几个专业在我高考那会儿是绝对的冷门专业。
出现这样的转变,我估计与近几年整个社会的“文物热”有很大关系。比如,2016年有一部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大火;2017年,有一部叫《国家宝藏》的综艺节目爆红,在豆瓣拿下9.3的高分;还有故宫博物院的“网红”院长单霁翔,深受年轻人喜爱。这些都激发了“00后”对历史、文物、考古领域的兴趣。
去年高考,一个叫钟芳蓉的农村留守女孩,考出了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绩。她在报志愿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当时也引发了一波社会热议。今年以来,全社会的“文物热”依然不减,先有河南博物馆的“考古盲盒”,后有四川三星堆的“重磅上新”。我推测,今年高考填志愿,历史、文物、考古依然是人文专业的大热门。
说完人文专业,再来看理工专业。“00后”最感兴趣的理工专业有哪些呢?你可能也猜不到,排在前三名的是心理学、法医学、数学,其中心理学以明显的优势高居榜首。
发布这份报告的北师大考试与评价中心的负责人认为,这个趋势可能是受这几年流行剧集的影响。这几年刑侦、悬疑题材的电视剧大热,比如《法医秦明》《白夜追凶》等等,吸引了“00后”对心理研究和法医职业的关注,大家认为这是很酷的职业。当然我们也知道,影视剧当中往往会对职业形象做一些夸张和美化的处理,可能让“00后”对相关专业产生误解。
比如最热门的心理学,在我国高校主要分为理学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分别授予理学学位和教育学学位。理学心理学包括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等,这些科目含有大量数学,比较难啃。而应用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比较偏重学科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性感有趣。真正上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到落差很大。
此外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有一家叫“麦可思”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每年都会发布一份《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其中,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好的专业会被发“绿牌”,而就业率和薪资待遇并不理想的专业会被发“黄牌”甚至“红牌”。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这几年就多次出现在 “黄牌”甚至是“红牌”专业中,就业前景和薪资情况不容乐观。
最后再来看,“00后”最不感兴趣的理工专业,排在前三的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为啥这些专业会受冷遇,说实话我真不知道,但我从这儿倒是看出了机会。
中国现在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货物贸易大国,也是正在高速增长的航运大国:海运量世界占比达到26%,全球第一;注册运力1.8亿载重吨,目前全球第二;中国的造船工业也力压韩国,成为全球第一,而且这个增长趋势仍在继续。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这些专业会有持续的需求。目前的冷门理工专业,没准过两年就会变成热门哦。刚才提到的那份《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家里有娃的人可以保持关注。
好,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消息,还是和高考填志愿有关。
最近我和独立学者汪涛老师聊了聊,他提醒我注意一个很少有人关注到的细节。在半年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一则通知,把“交叉学科”设置为第14个学科门类。
学科门类就是学科划分的最高一级,之前的13个门类分别是什么呢?我给你念一下: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部上一次增加学科门类还是在2011年,当时是把艺术学加了进去。也就是说,这是教育部时隔十年之后,第一次增加学科门类。新增的交叉学科门类下面,设置两个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
怎么看这个信息?应该说,“交叉学科”这个提法并不新了,在多年以前就有人呼吁它的重要性。汪涛老师认为,教育部正式设立交叉学科门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是中国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首先,这是确立了下一个创新的大方向。如今,科学发展越来越进入交叉学科为主的阶段,单项学科领域的突破越来越居于次要位置。就拿化学来举例,再发现新元素是否有可能?当然是可能的。不过,把现在元素周期表上已经发现的元素利用好,其实就解决了绝大部分的科学技术问题。元素就那么多,后面能做的创新工作就是如何利用现有的分子去组合成新的分子,比如生物大分子。有一个统计数据:在已经颁发过112次的诺贝尔化学奖中,有将近一半的奖项颁给了生物化学相关的研究。所以趋势已经很清楚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这次教育部设立交叉学科门类,就是对这一创新方向的确认。
第二,将“交叉学科”设立成独立门类,还解决了创新的激励机制问题。过去,“交叉学科”作为应用科学,无法划归到任何一个学科体系中,所以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很难申请到项目经费,也没有机会评上院士。
举个例子。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是航天医学工程学领域的首席专家,杨利伟、翟志刚等著名航天员都是由他训练出来的。陈善广在2009年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在第二轮被淘汰,理由是“申报领域不合适”。航天医学工程是一门典型的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学科。陈善广说:“我是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申报的,但我的研究对象又不是火车、飞机、火箭,而是飞行中人的医学与工程问题,实在差距太大。可如果申报医学似乎也不合适。”
当年和陈善广一起申报院士的,还有一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同样是因为“申报领域不合适”被刷下来。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更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甚至横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仅自然科学,就包含化学、材料科学、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建筑等一级学科。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无法划归到现有的任何一个学科体系中,也就无法从这个领域中产生院士。
从这两个例子,你就可以看出设立交叉学科门类的重要意义了。2020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成立交叉科学部,负责统筹交叉科学领域整体资助和相关领域专家评审系统的组织与建设等工作。换句话说,今后,交叉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也有独立的经费预算和荣誉体系了,相信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进入这个领域。
最后,再来看看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两个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这两个学科是“交叉学科”的典型,“集成电路”涵盖物理、化学、材料、电子、计算机等多个专业,“国家安全学”更是涉及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等多个领域。这两个学科有多重要,今天没有时间展开说了,你只要记住,它们与当下国家的战略发展紧密相关,未来大有可为,填报志愿的考生可以重点关注。
好,今天的最后,还是咱们的“得到快讯”。
得到听书每个月都会有一张月度盘点书单,为你整理出本月收听最多的书、收藏最多的书等等,6月听书盘点你现在听书栏目banner可以看到。不过,得到听书负责人李南南老师说,如果跳出数据这个纬度,有三本书是值得特别说一说的。
第一本,《永远的西南联大》。六月,一代翻译家许渊冲离开了我们,而这本书,记录了许老在西南联大的那段最难忘的日子。这本书的解读人,我的同事徐学勤前些年采访过许老,他也把采访的部分感受写在了听书的解读稿里。
第二本,《解放军为什么能赢》。 这本书不仅讲了中国解放军的光荣历史,更通过这段历史回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强大的组织共识,到底是怎么来的?答案让人很受启发。
第三本,《决战》。这本书是罗胖看完之后,给听书组下了死命令,必须高质量解读。憋了很久,这个月终于做出来了。这本书的解读人潘旭说,不是她有拖延症,而是这本书她是真舍不得读完。
以上三本书,是得到听书负责人李南南老师强烈推荐的,你一定要去听一听。
好,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