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上周,国家网信办发布了2020年《数字中国发展报告》,全文约3万字,信息量超大。我花一个下午认真学习了这份报告,并且做了知识梳理和划重点,下面把我的学习笔记给你汇报汇报。接下来我会提到大量的数据,有点抽象,但是,数据是我们从微观现象切换到宏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抓手。这些数据,也是你做工作汇报时可能用到的素材,建议你收藏备查。
我为你梳理了四个维度的数据。
第一个维度,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中国的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由2015年底的52.6%提升到2020年底的96%;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由2015年底的57.4%提升到2020年底的108%;全国行政村、贫困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都超过了98%。也就是说,中国大地上已经实现了宽带网络的全覆盖。其中,5G网络建设速度和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已建成5G基站71.8万个,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台。
中国网民规模由2015年底的6.88亿增长到2020年底的9.89亿,互联网普及率由50.3%提升到70.4%。你看,14亿中国人,10亿是网民。我记得梁宁老师说过,20多年前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网络是个新事物,管理很宽松。但是,互联网的草莽时代永远不会再来了,因为网民即国民,治网就是治国。
第二个维度,是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2019年以来,中国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截至2020年10月,中国共计声明13282件5G标准必要专利,占全球总量的37%。在世界超算500强排名中,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台数占比达45%。2020年1月至11月,中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达到7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2%。中国正在成为知识产权出口大国。
第三个维度,是数字经济的活跃程度。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由2015年的21.8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7.2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2020年GDP的约1/3;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11.76万亿元,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将近1/4。也就是说,在零售领域的比例,现在是线上一份,线下三份。
第四个维度,是数字治理的最新进展。2020年,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的比例达到82.13%,跨地区部门的861种电子证照可以实现“全国互认”。政务公开方面,中国庭审公开网累计直播庭审1100余万场,访问量超过319亿人次;其中,杭州的互联网法庭,2020年受理了涉互联网案件1.1万余件,100%在线开庭审理,庭审阶段平均用时21分钟。说实话,直播庭审和在线开庭已经这么普及了,这事儿我真没想到。
除了这四个维度的数据,报告里还有一个关键词值得拿出来单独说一说,就是网络扶贫。
网络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农村网民规模达3.09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5.9%。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普及也非常快,中国一共有1300多个县,已经实现了电子商务的全覆盖,包括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网上零售额从2014年的180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将近1.8万亿元,增长了10倍。县级的电商物流配送中心有2000多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过13万个,快递网点在全国乡镇的覆盖率达97.6%。换句话说,身处中国的任何一个乡镇,你都可以做电商生意,也可以享受网购服务。我们看到不少贫困地区的县长、市长亲自上阵,直播带货,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我之前看过瞭望智库的一篇报道,叫《重新热闹起来的中国县城》,里面说,互联网在中国乡镇的普及,给很多小镇青年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就是不必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有很好的数字化就业机会,比如自己做电商,或者从事云客服、人工智能训练师、社区团购运营、农业无人机操控员等等。目前,互联网平台的云客服基地基本都设在欠发达地区的县城。比如,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泰来县,通过建设“云服务小镇”,吸引了大批青年返乡。关于网络扶贫的具体案例,有机会我们再详聊。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份2020年《数字中国发展报告》,那就是,数字化给中国带来了两块最大的红利:一是数字产业撬动的经济发展,二是数字治理带来的社会进步。我把这份报告的链接放在文稿末尾了,供你查看。
接下来这条来自彭天放老师。在今后的《得到头条》里,彭天放老师会每半个月为你梳理一次最值得关注的科技进展。
在过去的半个月里,彭天放老师看到一项非常引人深思的研究,它让我对“什么是智能”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在我们一般的印象中,有资格称得上“智能”的,大概是像我们人类这样,由有机物组成的所谓“碳基生命”。如果我们稍微发散一下思维,可能还会想到,计算机也许有一天也会进化成拥有“智能”的“硅基生物”。但是,最近的一项研究却让我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那就是——也许任何物质,只要有机会经过足够精细和复杂的编织,都有产生智能的潜力。
最近,来自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人员利用一种“银纳米线”构成的微型网络,实现了类似脑细胞的简单功能,也就是智能计算的功能。
“银纳米线网络”指的是,把银这种金属,制成直径只有百十来纳米的极细的金属丝,这些金属丝相互交叉,就构成了一种扁平的网络结构。我在文稿区,放了“银纳米线网络”的显微照片。它的样子有点像是,把我们家里刷碗用的钢丝球拍扁了一样。你一定很好奇,这样一团乱麻的结构,研究人员为什么认为它可以拥有智能计算的功能呢?
这得从“银纳米线网络”的一种非常奇特的导电性说起。在我们印象中,金属都是导电的。那把一大堆金属丝拍成一张“饼”,不应该更导电吗?事情可没有这么简单。
由于银纳米线的尺寸非常小,在一根银线的内部,导电性还不错;但是一旦电流到了两根银线交叉的地方,就不那么容易通过了。事实上,两根银线在交叉的地方,会形成一个超小型的“忆阻器”。“忆阻器”的原理我不解释了,你只需要知道,它是如今在智能计算领域非常热门的一类电子元器件,有点类似芯片里面的晶体管一样。如果在每一个银线的交会处,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忆阻器,那么,整个银纳米线网络,就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由很多忆阻器组成的“芯片”。
那么,这块粗糙的“芯片”,会不会在不经意间,具备某种基础的计算功能呢?研究人员正是利用了这个基本的猜想。他们给这块银纳米线网络的一侧加上了各种电压信号,然后去探测另一侧的电信号。
结果发现,银纳米线网络具有很多类似大脑皮层之中神经元的功能特点。比如,它可以受电压的控制,在活跃和不活跃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且将这种状态保持一段时间。这种特性就非常像神经元细胞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机制。再比如,研究人员对另一侧输出的信号进行了分析,发现输出信号遵循的规律,跟目前学术界描述神经元的数学规律非常相似。
这些实验现象都表明,在看起来一团乱麻的金属网络之中,确实蕴含着某种程度的信息处理能力——或者说,是非常粗糙的“智能”。研究人员在对复杂网络结构的研究中,似乎可以看到像是“意识”“智能”这些非常深邃概念的冰山一角。
这项研究让我有一个感触,那就是在“智能”这颗金苹果面前,我们的宇宙对于物质本身,似乎是很公平的。不论是碳元素、硅元素还是金属元素,在机会合适的情况下,都有机会拥有“智能”。不过对于物质的组成结构,这个世界却显得非常挑剔。似乎只有结构足够复杂的物质,才有摘取这颗金苹果的潜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还让我看到了交叉学科的神奇魅力。这篇研究中使用的银纳米线技术,一开始主要是为了柔性显示屏的触控面板而开发的。谁也没有想到,银纳米线居然可以成为揭开“智能”奥秘的一把钥匙。
下面是“得到快讯”。
很多同学可能注意到了,不少人在城邦@学习委员这个账号。学习委员到底是做什么的呢?你可以把他当成你的小书童,有问题就@他一下。比如你问:运营小白如何学会写文案?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管理班级?一个眼镜店员工如何成为独立运营店铺的店长?学习委员在收到你的问题之后,会为你提供一张专属的学习清单,让你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快去城邦@学习委员,看看你的问题,能不能难倒他。
最近,我从脱不花那里听到一个段子:为什么在所有的奢侈品品牌中,LV是第一个在中国红起来的?答案挺有意思——因为它好记,不管是广东人还是东北人,都可以轻松地念出LV。脱不花说,自我介绍也一样,不是自我展现,而是给对方提供一种服务,让对方好记。举个例子,姓周的同学,你自我介绍的时候,说“周末的周”就比说“周一的周”要好,因为大家都喜欢过周末嘛,把自己跟一个正面标签联系起来,能够为你加分,也方便了别人记忆。对了,第八期《沟通训练营》正在招生,学沟通,就找脱不花!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