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实现碳中和,不能搞“运动式减碳”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国家发改委为碳中和工作纠偏,二是人工智能公司“第四范式”即将上市。

碳中和是《得到头条》为你重点关注的领域,今天我们来同步关于碳中和的最新消息。就在上周,国家发改委点名批评了减碳工作中的“跑偏”行为。比如,有的地方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减碳目标;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还有的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等等,这些行为必须要纠正。

看到没有,发改委的态度很明确,既要坚决地推进减碳工作,又不能搞“运动式”减碳。发改委指出,实现碳中和,必须“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这个要求挺高的。

我们之前聊过,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得同时从几个方向上发力:第一,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第二,提高工业生产中的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消耗;第三,发展碳捕捉技术,比如把二氧化碳做成保鲜膜、化妆品等各种日用品,或者把二氧化碳压缩后埋藏在地下,等等。

我看到有能源专家指出,在这三个方向中,第一个,采用清洁能源肯定是根本,但现在制约清洁能源发展的最大瓶颈——储能技术,还没有解决;第三个,碳捕捉技术,目前的成本太高,没有经济可行性;而第二个,提高工业生产中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成本最低的减碳方式,也是各地减碳工作最应该优先做的。

那么,工业企业具体怎么提高生产中的能效?我们团队做了一些资料整理,发现5G通信、智能制造、新材料开发等技术领域,都能够大大提高工业生产的能效,这个方向上有着巨大的减碳空间。正好,产业观察家宁南山最近谈到了几个案例,我来给你举两个。

第一个例子是云南神火铝业的智能工厂。我们知道,生产铝的核心设备是电解槽,但电解槽的功耗非常大,电费在铝的生产成本中占了40%。神火铝业的智能工厂,在电解槽这个核心设备里安装了传感器,实时采集机器参数,通过5G网络实时回传数据,用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就实现了对电解槽运行的精确化管理和原材料比例的精细管理。智能工厂生产每吨铝可以节省100度电,一个工厂一年省9000万度电。你看,这个节能效果是惊人的。

第二个例子是联想工厂的新材料开发。在生产电子产品的电路板时,有一种必然要用到的材料,叫“锡膏”,锡是一种金属,膏是膏药的膏。但是,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烙铁让锡膏高温熔化进行焊接,温度在250摄氏度左右,能耗很高。很早就有人提出低温锡膏的想法,但有一些技术难题比如稳定性差等一直没有解决。直到2018年,联想在合肥的联宝工厂终于攻克难题,实现了低温锡膏技术的商业化,将印刷电路板组装工艺的能耗减少了35%。到 2021年4月,联想已售出超过3700万台使用低温锡膏生产线生产的笔记本电脑。

除了这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其实提高工业生产能效还有一个更普遍的应用场景,就是工厂温控系统,比如空调、风扇通风系统等等。温控系统一直是耗电大户,尤其是人工控制系统,很容易造成浪费。比如华为就研发出了一套智能温控系统,通过上传温控设备和能耗数据,统一到云服务器进行学习训练,就可以实现精准控制温度调节。如果这种智能温控系统能在全国工厂普及,那么节省的能耗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随着各地减碳工作的推进,有些企业把减碳任务看成是额外的负担,不愿意配合、能拖就拖。但从刚才聊的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减碳任务不仅不是企业的负担,反而是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把这个视角放大到国家层面也成立,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但不会成为发展经济的障碍,反而是促进我们进行产业升级、优化能源结构、掌握国际主导权的重要契机。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投资圈有个受人关注的消息,有一家做人工智能的独角兽公司,叫“第四范式”,马上要在香港上市了。我们知道人工智能有很多方向,按照应用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决策类、视觉类、语音语义类、AI机器人。之前,资本市场最看好的领域是视觉类AI,这里有着号称“AI四小龙”的商汤、依图、旷视、云从等科技公司。但是,这次上市的“第四范式”和“AI四小龙”不同,它的主攻方向不是视觉类,而是AI决策。

可以这么理解:视觉类、语音语义类和AI机器人,主要是用来帮助人类执行具体任务的,是“机器仆人”;而决策类AI,主要是辅助人类做决策的,是“机器幕僚”。现在,决策类AI已经被用到了很多场景当中,比如精准营销、风险管理、运营优化等等,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预测分析与建议。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五年,决策类AI有可能成为AI四大应用领域中增长最快的类别,我们也会持续为你关注。

今天,我们就AI决策这个问题,再深挖一步。你想过没有,AI决策到底比人工决策高明在哪里?我能想到的就是,AI能够掌握大数据,而且它的算力更强。不过,我们团队在内部讨论的时候,同事提醒我说,AI还有一点比人类厉害,就是它的决策是“无记忆”的。

什么意思?比如,阿尔法狗在下围棋时,它会抛开之前的棋路,把每一步都看成一个独立的决策点,单独计算当下的最大获胜概率,哪里价值大就下在哪里,绝不纠缠。这听起来很简单是吧?但你要知道,对机器来说易如反掌的事情,对人类来说可不一定。比如下棋的时候,一旦局势不利,人类更有可能的反应是,要么变得极端保守、小心谨慎,要么是急于翻盘、放手一搏。

《人生算法课》的主理人老喻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名德州扑克高手回顾自己的扑克生涯,他说自己有过一个“顿悟”的瞬间。就是他突然意识到,面前的一万个筹码,是刚刚由五千个筹码翻倍赢来的,还是两万个筹码输了一半剩下的,在数学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之后的比赛,只跟他现在有一万个筹码这个事实有关,而跟如何拥有这一万个筹码的历史无关。自己的决策,不应该受到之前历史的影响。从此,这名高手就提醒自己,要尽量打“无记忆”的牌。

老喻说,真正厉害的高手,都是“人肉阿尔法狗”,用“无记忆”的方式来做决策。说到这儿,我想起英特尔历史上有个生死攸关的重要选择,那是我所知的“无记忆决策”的最好案例。

那是在1980年代,日本芯片产业崛起,价廉物美的日本存储芯片大举进入美国,打得美国同行毫无还手之力,英特尔的存储业务开始不断赔钱。当时有人建议,英特尔干脆退出存储业务,押注到新兴的CPU业务上来。

但是,英特尔是靠存储起家的,在英特尔的创始元老摩尔和格鲁夫看来,存储业务才是英特尔的“嫡系”,CPU业务只是“旁支”。砍掉嫡系、只留旁支,这让他们在感情上无法接受。他们犹豫不定,而英特尔的财务状况在不断恶化。

直到有一天,格鲁夫有了一个顿悟。他对摩尔说:“如果我们被董事会踢出去,新的CEO上任,你觉得他会怎么做?”摩尔回答:“他会退出存储业务。”格鲁夫说:“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我们不先开除自己,然后自己回来宣布退出存储业务呢?”想清楚了这一点,他们终于不再纠结,卖掉了存储业务,裁掉了1/3的员工,还关闭了7座工厂。也正是这次壮士断腕,让英特尔彻底转型为一家CPU公司,为之后的辉煌铺平了道路。

你看,高手的“无记忆决策”,就是像一个外来者一样,重新构建自己的决策点。决策是对未来负责,而不是为过去辩护。最愚蠢的事情,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确性而一条路走到黑。

最后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今天晚上8点,《职场写作训练营》主理人罗砚老师会为你带来一场公开课,这也是写作训练营上线以来的第一场公开课。我提前去打听了下,给你透露点干货。

关于职场写作这件事,罗砚有个特别精彩的比喻。她说,职场写作就像拍完就能得到照片的拍立得。把那些说完就过了的瞬间,把那些除了我们自己不会有别人记得的工作成果,变成一个又一个可追溯、可查找、可复用的产品。未来不管谁看到这篇材料、这篇文章,都能够回忆起这是谁写的,当时他工作完成得有多么漂亮。你看,职场写作就是这么一个能撬动影响力的大杠杆。

还有,很多同学在问,文章怎么写才能有节奏。罗砚有个妙招,就是控制文章的句号率。句号率,就是文章里句号占字数的比率。一篇文章句号率适中,读起来就会有节奏感。如果一逗到底,没几个句号,读者就会没有停下来喘息的机会;如果句号过多,读者也会读得很难受。那到底句号率多少才合适呢?偷偷告诉你个数据做参考:罗胖写稿的句号率是28个字一个句号,得到主编的句号率是34个字一个句号。

想知道更多的写作小妙招,今晚8点的公开课你一定不要错过。

你可能知道,我们得到有一项传统,就是出版图书之前,会面向用户招募审读人,为书稿提意见,我们每次都能收到非常有价值的改善意见。

今天,我又得请你帮忙了,熊逸老师的新书《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即将出版,我们正在招募审读人。这套书是熊逸老师解读《资治通鉴》这个“知识大工程”的第一个成果,一共9本,共80万字。我们郑重邀请90位用户对新书提前进行审读,给书稿内容提意见。每位审读人需要在10天内审读完3本书,这个工作量真的挺大的,愿意报名的同学对熊逸老师肯定是真爱。

审读人没有具体的专业背景要求,只要对历史有热爱、有研究,都可以报名。我把审读人报名链接放文稿里了,特别希望你加入到这项审读传统中来。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附:

职场写作训练营直播间

《资治通鉴熊逸版》审读人报名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