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返回后,航天员还有哪些挑战?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神舟十二号载着三位航天员返回,二是中秋节吃螃蟹。

今天是中秋节,是除了春节之外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连远在外太空的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也结束了90天的太空生活,在9月17日顺利返回地球。欢迎三位英雄回家!

不过,相信你也看了相关报道,航天员们暂时还不能和家人团聚,他们回到地球后,还需要隔离14天,目前正在隔离期。为啥要隔离呢?根据航天员“总教头”黄伟芬的介绍,倒不是说怕航天员把太空病毒带回来,太空舱内的环境是安全的;而是因为,太空生活会降低航天员的免疫力,隔离是为了保护航天员的健康,避免他们接触到外界病菌。

听到这儿,我挺好奇的,太空生活为什么会降低免疫力呢?我还看到一种说法:不要以为航天员回到地球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他们还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重新适应地球上的生活。关于这一点,我们团队搜集了站内站外的相关资料,结合起来给你说说。

首先是身体状况。中国古人相信“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天上的神仙会比地上的人老得慢;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反过来的,航天员在太空中,身体的衰老速度会比在地球上快很多。来看一组数据:航天员在太空中待10天,身体会失去20%的肌肉;待1个月,身体会流失1.5%的骨质,相当于老年人在一年中流失的骨质;待半年,动脉硬化的程度相当于在地球上的10~20年,受到的辐射相当于地球上的60年。

这样你就理解,为什么三位航天员出舱时必须由专人协助,并且必须坐着。这绝对不是小题大做,而是航天员确实面临走路摔倒,甚至骨折的风险。据专家介绍,在14天的隔离期之后,航天员还需要度过一个月的医学疗养期和3个月的恢复疗养期,各项生理指数才能慢慢恢复到出发前的水平。

第二,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应,航天员还面临生活习惯的调整。

比如,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可能习惯了随手把餐具或者笔记本电脑放在自己前方的空气中,回到地球之后,可能得一连摔坏好几样东西才能改过来。还有,航天员不能再轻轻一跳就跃过房间,而是每迈开一步都觉得吃力无比,整个人摇摇晃晃,臀大肌还有一种被撕扯的感觉。有航天员说,那种感觉,就好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宿醉”,大脑供氧不足,浑身酸软无力,双腿好似灌铅。这些,都需要航天员花好几个星期来适应调整。

除了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航天员还要面临第三个挑战,就是心理状态的调整。

很多航天员回到地球之后,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的威胁。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航天员的生活节律在太空中被打乱了。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航天员每天会看见16次日出和日落,也就是说,空间站中的一昼夜是地球上的1/16。这种频繁的光照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类各种激素的分泌,比如褪黑素等,造成失眠、情绪失控,甚至诱发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

此外,当航天员从广袤无垠的太空回到拥挤嘈杂的地球,也需要一段逐渐适应环境的过程。就像天文学家高爽老师在《太阳系度假指南》的解读中说的:“你的身体回家了,但实际上你的记忆、精神和你对时空的理解,很有可能都还在九霄云外的太空飞船上。直到有一天,你重新适应了地球上的一切环境,开始了往常的生活。一天夜晚,你看到头顶上的点点繁星,你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曾经去过那里。这个时候的你,才终于回家了。”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一种时令美食,就是大闸蟹。中国人向来有吃螃蟹的传统,你肯定记得,在《红楼梦》第38回,就写了贾府一家在月下吃螃蟹、赏桂花的热闹聚会。这里的蟹,以及中国诗词歌赋里提到的“蟹”基本都指大闸蟹。

《美食鉴赏15讲》的主理人傅骏傅师傅说,在他看来,大闸蟹是国产的极品食材。像鲍参翅肚这些东西,因为清王室的推崇而身价百倍,但是它们本身没什么味道,需要靠其他食材,比如火腿、老母鸡之类的去提味提香,其实不算中国的顶级食材。而大闸蟹不一样,它是纯正的国产货,自古以来就是高档食材。

对贾府的那一顿螃蟹宴,刘姥姥是这么说的:“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今天,大闸蟹依然是高档食材。不过,它已经从王公贵族的府邸,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咱们普通老百姓过年过节,也吃得起大闸蟹了。前两天,刘润老师还和傅师傅搞了一次“螃蟹对谈”,主题就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大闸蟹经济。

你知道,傅师傅从2001年创办“丰收蟹庄”,至今已经在大闸蟹这个行业里深耕了20年。20年来,傅师傅一直在针对这个行业特有的挑战,摸索新的解决方案。我结合刘润老师的文章和傅师傅的《美食鉴赏15讲》,展开给你讲讲。

第一,螃蟹作为高档食材,有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就是送礼。但是,螃蟹作为礼品,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难运输。你从市场买回来的时候,还活蹦乱跳的,等你舟车劳顿地拿到别人家里的时候,可能螃蟹就已经缺胳膊少腿了,品相不好,还会有死蟹。而且,你拎着一大包螃蟹上门,也显得特别土,万一你是送到别人的办公场所,那就更尴尬了。

怎么办呢?傅师傅想出来的办法,现在已经成了行业标配,但搁在20年前绝对是个新鲜事物,这就是——螃蟹券。也就是不送活蟹,你只是送别人一张礼券;别人想什么时候吃,就打电话让专业配送人员送上门。这样一来,就完美解决了送礼场景的痛点。

但是紧接着,第二个挑战就来了,就是品质良莠不齐。螃蟹礼券解决了送礼问题,但是,因为购买者不能眼见为实,这里面可操作的空间就大了。有的礼券上,不管真实的螃蟹有多大,一律标上“二两”;还有,不管螃蟹产自哪里,一律标上“阳澄湖”。

根据刘润老师的估计,今天大闸蟹在中国有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其中号称是阳澄湖大闸蟹的有300亿,而真正的阳澄湖大闸蟹,一年只有3亿元的产值。换句话说,市场上99%的“阳澄湖大闸蟹”都是假的。但反过来说,是不是其他地方的大闸蟹,就一定没有高品质的呢?当然也不是。只是市场上鱼龙混杂,消费者不知道除了认“阳澄湖”,还可以认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傅师傅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共同发起“全国河蟹大赛”,评选出“最佳种质”“最佳口感”“蟹王”“蟹后”等多个奖项。大家发现,不只是阳澄湖,来自其他地区,比如东太湖、宝应湖、军山湖等产地的螃蟹也能获得大奖,这些地区的大闸蟹也能卖出好价格,大家不用再冒充“阳澄湖”的了。此外,傅师傅还给每只大闸蟹都做了个身份证,标明等级、规格、分量,并且可以追溯到产地和养殖户,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好,我们再来看这个行业的第三个挑战,就是季节性太强。一旦过了这个季节,大家都不吃大闸蟹了,所以这个行业一年中的旺季比较短,淡季很长。怎么样把淡季的销售也拉动起来?

傅师傅的办法是,以大闸蟹为原料,制作可以常年销售的“秃黄油蟹膏”,主打伴手礼,在上海机场、高铁销售。给你说个数据,上海机场一年旅客吞吐量是1亿人次;上海火车站一年旅客吞吐量是2亿人次。想想看,这其中一定有不少人在离开上海的时候,是想给家人朋友带点当地特产回去的。上海有啥特产呢?秃黄油蟹膏肯定算一个,而且送人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样就打破了季节性限制,让大闸蟹变成一个一年四季都可销售的产品。

你看,大闸蟹行业运输麻烦、品质混乱、季节性强的挑战,被傅师傅用20年时间,一一攻克了。再给你补充一个傅师傅的背景:他年轻时是一位文化人类学者,研究对象是大兴安岭的鄂温克人;后来转行去了广告公司,成为4A广告公司最年轻的中国籍总经理;后来才转行进了美食行业。我猜,正是这种跨界背景,这种用多元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傅师傅成了最懂商业的美食家。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得到年度日更课程《蔡钰·商业参考》第一季正式完更了。

作为老听众,我特地去向蔡钰老师表示祝贺。我问蔡师:过去一年,你印象最深刻或者最有启发的经历是什么呢?蔡钰老师说,其实不是某个惊艳的瞬间,而是这一年当中,她持续地跟各行各业的师友们相互交流和请教的过程。比如,蔡钰老师的好朋友、国泰君安家电首席分析师蔡雯娟说,一家传统家电公司请她去讲怎么做产品创新,她问对方说,你们知道小熊电器的代言人丁禹兮是谁吗?对方没人知道。蔡雯娟说,你们不知道丁禹兮,怎么理解对方想针对的目标客群呢?怎么去竞争呢?

蔡钰老师说,这件事让她强烈地感受到,我们身边的所有信息都是有意义、互相勾连的,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关系,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视角和思路把它们串起来。

此外,蔡钰老师还给我分享了她最近的一个观察。她说最近对小红书刮目相看,因为她发现有大量妹子在小红书拍自己素颜化妆、运动、减肥等等各种过程,毫不避讳把无滤镜的自己抛出来。她能想到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女性系统性地提升了自信,另一个是女性认真地把小红书当作姐妹主场。就像以前青山周平讲过的,胡同里的大爷打赤膊,是因为他们把胡同当作家的一部分。小红书可能也是同理。

相信你现在和我一样,正在热切期盼《商业参考》第二季的开启。我们一起去知识城邦找蔡师催更吧!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